
【BOX】
陳潔
當今國際樂壇中最矚目、最活躍的年輕鋼琴家之一。十三歲時考入美國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留學。自十六歲與費城交響樂團在沙瓦利許的指揮下首演后,便經常于世界各地的重要演奏廳演出。回國后積極投入音樂教育事業,于2011年創辦了上海理工大學音樂系,致力與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
【引言】
“鋼琴神童”、“最美女鋼琴家”.....對陳潔來說,這些頭銜只代表了她曾經一部分的人生,現如今,她有一個非常喜歡的身份,那就是上海理工大學的音樂系主任。這個史上最年輕的的85后大學音樂系主任正慢慢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轉向喜愛的教育事業,而她和自己學生一起合作完成的音樂作品《中國夢·茉莉情》已然獲得了一片贊譽。
【小標】
音樂不只在殿堂
六歲的時候,陳潔第一次開始接觸鋼琴,當周圍的孩子都在忙著玩鬧的時候,她卻能安靜地在鋼琴上坐好久,從那時起,音樂便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就好像陽光之于植物,空氣之于萬物。8歲來到上海,13歲破格考入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成為這所音樂著名學府里年紀最小的學生,陳潔一邊在學校上著專業課,一邊在當地高中學習英語,她的成長速度驚人,在各大鋼琴大賽上嶄露頭角,榮膺各類獎項。
16歲的時候,第一次跟隨費城交響樂團進行巡演,在那個可以容納2500名觀眾的新建音樂廳,陳潔清晰地記得,當年那個小小的自己是如何坐在鋼琴前彈下第一個音符,當樂章華美地落幕,她以一曲終了證明著自己超凡的音樂天賦,也開始學會如何大氣地把控如此宏觀的場面。如今,已有過上萬場演出經驗的陳潔,也會這般鼓勵自己的學生,"你不能去計劃未來,只有現在時可以把控的,未來你能飛得多高,或許是你現在都無法想象的。做好手邊的事,未來自有安排。"
作為當今青年音樂家的代表,陳潔并不希望大家用"神童"這個概念來形容擁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之所以會選擇在這樣一所理工科的大學創辦音樂系,正是因為她在十幾年的專科音樂學習中,了解在單一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或許會缺失一些全面的發展。她說,“其實音樂和美都是相通的,對于學理工科的學生,其實更需要音樂的滋養。”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學,任何一個學生都必須修滿音樂的學分才能順利畢業,初次聽來好像有些不可思議,可當陳潔拿出手中的ipad向我們展示,剛剛落幕的大學生電視節上,她和自己的學生一起自編自導自演的多媒體音樂作品時,看到她的手指在琴鍵上快速飛舞,而學生在一旁跳著街舞,芭蕾……配合奇幻絢麗的聲光電效果,讓人突然明白了陳潔所說的音樂之美,它不僅存在于恢弘的音樂廳,不僅只是莫扎特貝多芬,還是能夠讓人振奮,感動,觸及內心的力量。而陳潔希望做的,就是將音樂的種子播向更多人,就算是一個從未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人,也能在琴聲悠揚里聽見內心的聲音。
【小標】
咖啡館里的伯樂
做陳潔的學生,應該很幸福。每隔兩周的周四晚上,這位明星老師會邀請來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為學生舉辦大師講座,希望讓學生傾聽到大師們的聲音。白天的時候,各種精挑細選的選修課——西方音樂史,中西方音樂比較,音樂制作,影視音樂……兼具實用性和專業性,可以讓理工科的學生也感受到樂理,作曲的樂趣。這些課程的設置對于國內的工科院校來說,可謂是開創先河,幾乎每一門課的教學大綱,都由陳潔親力親為。從創辦音樂系至今,陳潔的這一年簡直是排的滿滿當當,再加上各種演出邀請,她笑稱自己“不是在飛機上,就是在去機場的路上。”
【小標】
可是,對這個80后年輕的音樂系主任來說,她也總能在忙里偷閑,找到自己的步調。在校園里,陳潔喜歡去學生開的咖啡吧坐坐,甚至還在那里慧眼識珠發掘了一個很有街舞天賦的學生。說起這段故事,陳潔嘴角忍不住上揚,她說,“那天我在喝著咖啡,看到一個男生端著咖啡走過來,走起路來帶著十足的節奏和韻律,當時我就眼前一亮,覺得這是個好苗子!”果然陳老師一開口,這個學機械工程的男生當時受寵若驚極了,對于這樣一個從沒上過舞臺,整天扎工廠和實驗室的工科男來說,被音樂系主任選中,代表學校去北京參賽是一件太意想不到的事情。可是幾次彩排下來,隱藏在身體里的音樂能量被逐步釋放,當最后他在臺上跳著街舞獲得臺下喝彩掌聲時,一定會感謝咖啡館里那次知遇之恩。這就是陳潔在做的事情,所謂的園丁,就是時時為學生澆水,讓他們埋在心中的音樂種子開出花,點亮他們心中的“我可以”。
陳潔的音樂課,受歡迎程度大大超過原本她的想象,而這個獅子座的女生,也在用自己的堅持告訴那些曾經質疑的人們,在工科學校,藝術類課程也同樣可以辦的有聲有色,文理不分家,用音樂改變理科生原本木訥機械的形象,用音符點綴熏陶考試之外的大學生涯。而她的生活,也從原本的2D變得更多維度,這遠不是一個句點,而是一個無限延展的省略號,還有很多的音樂可能性,會在她的手中上演。
【小標】
鉆進廚房找靈感
除去忙忙碌碌的演出,教學工作,陳潔最喜歡做的事兒應該就是閱讀和烹飪。這個祖籍廣東的女生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就迷上了烹飪,才15歲的時候,就趁著暑假跑去非常當地最有名的法式西餐廳,找到大廚,同他說能不能假期在此拜師學藝?沒想到對方是陳潔的樂迷,笑著答應了這個小姑娘的請求。從那時起,挑戰完最復雜的法餐,其他的料理也逐漸不在話下,而她書柜里最多的書,除了音樂方面,便是各國的食譜。陳潔說,“美食何嘗不是一個藝術的過程,把一個絲毫不起眼的食材,變成一道讓人難忘的藝術佳肴,和音樂是相通相融的。”
在美國的每一年圣誕,陳潔都會烤上滿滿一爐的餅干,親手包裝好送給朋友們,據說她烤的甜品在朋友中也是出了名的好吃。回到國內,工作的忙碌讓她不再有那么多時間下廚,可是陳潔卻說自己反而是壓力越大的時候,燒的菜越好吃,或許正是在壓力之下才會迸發出更多的靈感。她覺得,“搬進新家,如果沒有在廚房里燒過飯,那就沒有家的味道。就好像是宿舍,酒店式公寓……但就不是家。”而燒菜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麻煩,大可以提前一天買好食材,不用花很多的時間,卻能夠通過食物得到治愈。
旅行也是很好的治愈方式,對陳潔來說,去過那么多美麗的地方,最難忘的一次經歷卻是在巴厘島,因為丟了手機,整個人變得無比焦慮,想要買機票回國卻被告知售罄,只能選擇繼續待在島上。沒有手機的那幾天,她說發現自己整個人都慢了下來,看日出日落,享受海風輕撫,不用擔心情緒被鈴聲打斷,不用時刻繃緊神經做下一步的計劃。從那次旅行回來,陳潔便決定,一定要多給自己留點時間,或許可以偶爾像一只貓一樣過一天,慢慢地起床, 慢慢地給自己做一頓豐盛的早餐,看看報紙,在路上散步逛街,感受下周圍人的生活狀態,夜晚降臨買一瓶好酒一堆食材,和知己好友一起在家聚餐……從小愛看書的她,剛剛看完一本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白天那么忙,夜晚就該留給自己,慢下來,在廚房里舒緩工作的壓力,慢下來,在書里尋覓久違的風景,這一切,都是為了之后更好地出發,這一切,就是陳潔如今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