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輝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競技體育快速發展,在近幾屆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上取得了優異成績,金牌數、獎牌總數均名列全國前例。但在新周期,廣東省競技體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與整體發展水平、運行機制和管理水平,尚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和上海、遼寧、山東、江蘇等體育強省還存在差距。根據競技體育內、外部運行和發展規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廣東省競技體育的現狀和發展態勢、項目設置與布局、人力資源結構、體育產業資源開發等進行分析,為提升廣東省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和廣東省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縱觀當今世界競技體育,已呈現出快速發展、交互滲透、全方位競爭、跨國界合作的態勢。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深思,一是為什么世界的一些體育強國的競爭優勢如此難以撼動?二是為什么一些國家已形成的競技體育優勢難以持續保持?我們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是在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強弱上[1]。提到 NBA,人們自然會想到美國籃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提到乒乓球,人們也自然會想到中國引領世界乒壇的輝煌歷史。我們認為,成績的取得不是偶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難以撼動、難以模仿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通過研究,可以把握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結構體系、特征、作用,制定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優化競技體育項目布局,建立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成長的運行模式,從而提升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核心競爭力,保持競技體育持續競爭優勢,推動廣東省競技體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從本質上講,競技體育優勢項目和其他項目一樣,是一個能力的集合體,是多方面的資源、能力和運行機制的有機結合[2],是長期的訓練和競賽中形成的內在的、穩定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競技體育項目。我們在確立優勢項目過程中采用比較的方法,第一,該項目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獲得獎牌能力;第二,該項目的獲獎牌能力與本省其他運動項目比較具有較大優勢。由此可見,優勢項目就是指那些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與其他運動項目相比較時,具有獲得獎牌能力較強的運動項目[3]。對優勢項目確立的量化標準借鑒區域經濟學中界定區域優勢產業的方法,即用比較優勢指數來確立優勢項目。
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簡稱RCA指數),它是衡量一國產品或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最具說服力的指標,旨在定量地描述一個國家各個產業(產品組)相對出口的表現。通過RCA指數可以判斷一國的哪些產業更具出口競爭力,從而揭示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所謂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商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類商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其中,Xij表示國家 j出口產品 i的出口值,Xtj表示國家j的總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產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總出口值。一般而言,RCA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對比較利益,無所謂相對優勢或劣勢可言;RCA值大于1,表示該商品在國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則該國的此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RCA值小于1,則表示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比較優勢,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
用公式(1)對廣東省競技項目的優勢指數進行計算,結果男子RCAij≥1有田徑、游泳、跳水、跆拳道、乒乓球、帆船帆板、棒球、曲棍球、皮劃艇、激流回旋、馬術、拳擊、擊劍、現代五項、水球共15項;女子有游泳、舉重、跳水、羽毛球、花樣游泳、帆船帆板、體操、藝術體操、賽艇、皮劃艇、激流回旋、現代五項共12項。通過邏輯分析認為,廣東省的優勢項目有兩大特點:一是與水有關的運動項目比重較大,男女各有6項,二是其他與水無關的項目多屬于技能主導類運動項目。這反映了廣東省結合身處南方沿海的地理氣候條件及人種特點發展競技體育的基本思路[3]。
競賽成績是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最直接體現,在評價運動項目綜合實力時不能僅僅以競賽成績作為唯一標準,還必須考慮梯隊運動員儲備、教練員素質、經濟投入、項目布局及偶發因素等等[4-5]。本研究通過專家篩選的 14項指標作為分析評價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指標。
影響廣東省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因素前7項主要指標為:項目布局優化、一線運動員人數、一線教練員人數、競技體育管理、運動員選材、經費投入、科研人員。這些指標實際反映了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因此,我們認為要打造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構建和實現這些指標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和完善核心競爭力體系,努力尋找符合廣東省實際,更加科學地開拓競技體育發展之路。為此,我們需在以下5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優化項目結構,努力把競技體育項目做大做強。“水、輕、巧、快、小”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特點,這些項目依然須牢牢抓住不放。在新的歷史時期,競技體育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以往我們的優勢正在被其他省市“侵蝕”;另一方面,我省近年來通過引進優秀教練員,在賽艇、皮劃艇、現代五項、舉重大級別等項目上有所建樹。這種“傳統化”的削弱和“外延式”的增長,也在悄然改變著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格局。但這種改變一定要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應該把自己傳統的優勢丟掉。只有在繼續保持羽毛球、舉重、跳水、游泳、乒乓球、田徑、拳擊等傳統優勢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潛優勢項目,努力優化項目結構,廣東省競技體育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長盛不衰。
二是培養優秀教練員隊伍,著力提升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管理人員、教練員和運動員,構成了專業隊訓練的人力系統,在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的總目標下,發揮著各自的積極作用。其中,教練員的作用尤為顯著,沒有優秀的教練員就培養不出優秀的運動員,哪怕是再優秀的運動天才,如果沒有優秀教練員的悉心指導,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因此,教練員是競技體育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是核心競爭力。目前,我省有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教練員,從事業發展的高度和長遠看,必須要重視中青年教練員的培養,特別是40歲左右教練員的培養。以崗位培訓為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對退役運動員從事教練工作,必須進行脫產再培訓,大力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競賽閱讀能力,取得教練員資格才準許上崗。對事業心強、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練員,要大膽使用,在實踐中不斷錘煉,努力提高他們的執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勵中青年教練領軍人才脫穎而出。
三是實施“強基拓優”工程,積極推進競技體育發展的科學化進程。新時期,廣東省競技體育發展戰略要秉承訓練管理科學化進程的頂層設計理念,積極實施“強基拓優”工程。“強基”就是進一步夯實基礎,即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高素質的競技體育人才隊伍、高水平的訓練設施條件、充足的體育經費保障、有力度的激勵政策和扎實的基礎性工作;“拓優”就是不斷優化競技項目結構,鞏固發展傳統優勢項目,不斷開發新的潛優勢項目,努力打造優勢項目集群。實施“強基拓優”工程是體育職能部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力舉措,是探索競技體育管理規律的創新之舉,是實現廣東省競技體育“直道加速”和“彎道超車”的強力推手。
四是建立“訓科醫一體化”機制,有效形成復合型運動訓練團隊?,F代競技運動訓練是科學化的訓練,是多學科復合型的團隊協同作業,劉翔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范例。以往只靠教練員的“單打一”,或靠“師傅帶徒弟式”小作坊式訓練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運動訓練理念和要求,必須通過建立“訓科醫一體化”的機制,形成有管理人員、主教練、副教練、科研人員、隊醫、體能教練共同組成的復合型訓練團隊,推動運動訓練科學化進程。
五是探索模式化訓練規律,大力打造優勢項目集群。競技運動的訓練,項目繁多、特點各異,但從科學訓練的角度講,每個項目的訓練都是有其規律可循。通過備戰北京奧運會,我國對模式化訓練的認知已經比較成熟并積累一定經驗。廣東省水類競技項目經過長期的探索,找到了一條適合項目運動規律的訓練模式。這種具有工業化生產特點的訓練模式,產生出了規模化的效應,使其在國內外各項比賽中獲得冠軍最多、發揮最穩定。同樣的道理,其他項目模式化訓練的內在規律也客觀存在,關鍵是要組織力量,探索研究,理性歸納,量化指標,強化手段,形成一套比較有效的模式化訓練理論與方法,大力打造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集群。
一個競技團體在大型競賽中成績因客觀因素和偶發因素的存在可能大起大落,很不穩定。但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告訴我們:要想在一個項目或一些項目中長期保持優勢的穩定性——也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這個競技團體必須在某個項目或某些項目中具有絕對控制能力,獲得絕對優勢,這種絕對優勢就是我們所研究的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6]。
廣東省在確立優勢競技項目過程中,根據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戰略規劃,科學調研,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持續競爭力優勢,不斷加強核心競爭力建設,才能在競技場上取得好的競技成績。
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的研究,目前在國內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環節,我們旨在通過對廣東省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把握,尋找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促進廣東省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更加科學化、規范化,使廣東省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走向更加良性發展的軌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1] 詹飛. 論競技體育的核心競爭力[J]. 中國體育科技,2007,43(3):63-66.
[2] 劉穎. 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及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3):1-3.
[3] 劉慶山. 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1):89-93.
[4] 詹飛. 論競技體育軟實力[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1(3):33-37.
[5] 張家生,李思民. 競技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3):4-9.
[6] 梁建平,常金棟,黃德龍. 競技體育事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