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才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習慣,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個體自身認知程度差異的影響。本研究試圖在現有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體系中主要因素分類的基礎上,探討影響廣州市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認知因素及其相對重要性,為廣州市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1)調查對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廣州天河區、白云區、越秀區3個中心城區的部分社區發放問卷,問卷回收后有效輸入樣本量952份。受調查者中男性480人,占50.4%,女性472人,占49.6%。年齡分布在(35.9±6.9)歲。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參考文獻資料以及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后,制定《生活方式與健康關系調查問卷》。問卷中設置的健康自評等級包括非常健康、健康、一般、不健康、非常不健康5個等級。同樣,反映睡眠質量的內容包括入睡快,一覺到天亮;入睡情況一般,有時會做夢;會半夜醒來,總體影響不大;不易入睡,半夜夢多或經常醒來,起床精神狀況不佳;入睡困然,易失眠,已服藥或開始治療共5項。生活方式認知因素參考李世明等[1]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體系”,本問卷將生活方式主要認知因素設定在飲食、閱讀、鍛煉和煙酒4個屬性。每個屬性又衍生出4項認知因素。生活方式認知因素包括運動讓我精神飽滿、運動能幫我健身塑形、運動能讓我結交摯友等16項(見表1),每項生活方式認知因素采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見、同意、非常同意進行5個等級。
(2)數理統計。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包括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法、因子分析、相關分析法、邏輯回歸分析等。
1)內容效度。對問卷初次編制完成后,請相關專家針對問卷條目是否合理與準確進行評價與反饋,經過多次修改,最終專家一致認為本問卷內容效度達到發放要求。此外,經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樣本測定大于0.5,巴特萊特(Bartlett)球形檢驗小于0.01,表明本問卷的16項生活方式認知因素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信度與結構效度。選取某小區居民25人作為調查對象,進行間隔6天的同一問卷的重復測試,對影響因素部分進行相關檢驗。結果表明,影響因素部分的內容呈中等以上程度相關,相關系數在0.61~0.89,總問卷相關系數為0.87,表明問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從內在信度結果看,本問卷的內在信度檢驗結果為Cronbach’sα=0.866,一般認為Cronbach’sα系數在0.8~0.9時問卷的內在信度甚佳,表明該問卷生活方式認知因素內容能較好地反映廣州市居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知屬性。另外采用 KMO樣本測定和巴特萊特(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檢驗值為0.708,大于0.5,Bartlett球形檢驗Sig值為0.000,小于0.01,結合 Cronbach’sα系數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本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在《生活方式與健康關系調查問卷》中,共羅列了16項生活方式認知因素。待問卷回收輸入后重新進行因子分析,KMO檢驗值為0.801,大于0.5,Bartlett球形檢驗Sig值為0.000,小于0.01,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提取公因子、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經因子分析提取出5個主因子(見表1)。

表1 廣州市居民生活方式認知因素因子項目載荷1)
本研究用來反映研究對象的健康狀況包括健康自評與睡眠質量狀況。健康自評參考了眾多主觀健康自評研究的健康自評度設置,設置的等級包括非常健康、健康、一般、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睡眠質量狀況的填寫內容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在健康自評項目中大部分受調查者的主觀健康感以非常健康和健康為主。另外,受調查者反饋“以入睡快,一覺到天亮”和“入睡情況一般,有時會做夢會半夜醒來,總體影響不大”這兩種睡眠情況各占45%左右。有10%左右的受調查者反映有時不易入睡,半夜夢多或經常醒來,起床后精神狀況不佳,也有少部分人存在較為嚴重的睡眠質量問題。對健康自評等級由“好”到“壞”進行定序編碼,即非常健康=5、健康=4、一般=3、不健康=2和非常不健康=1。同樣對睡眠質量由“好”到“壞”從4到1進行定序編碼。健康自評與睡眠質量經等級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兩者存在極其相關性(r=0.329,P=0.000)。這表明不同個體的主觀健康感覺與睡眠情況反映一致性強,主觀健康較差者往往存在睡眠問題。
如果將受調查者健康自評填寫非常健康定義為“優”,其它為“非優”,數據編碼為“優”=1,“非優”=0。同樣,受調查者睡眠質量情況填寫入睡快,一覺到天亮定義為“優”,其它為“非優”,數據也編碼為“優”=1,“非優”=0。同時結合健康自評和睡眠質量填寫“健康總體表現”,兩項都為“非優”=0;有1項為“優”=1;兩項都為“優”=2,結果見表3。

表2 廣州市居民健康自評與睡眠質量測試結果比例 %

表3 廣州市居民健康總體測試統計結果
根據表3的健康自評和睡眠質量總體表現情況,將“健康總體表現”等級劃分為如果兩項都為“非優”=0,有1項為“優”=1,兩項都為“優”=2。以“健康總體表現”等級為因變量,廣州市居民生活方式認知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邏輯回歸分析,其結果見表4。

表4 健康自評、睡眠質量“總體表現”等級與生活方式認知因素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結果1)
雖然模型Cox & Snell R2為0.196,解釋程度較低,但正如谷琳[2]認為健康自評是主觀意義變量。很難如自然科學中達到很大的解釋程度,即使解釋程度在0.2左右,仍可采用該模型。由結果看出,“運動能幫我健身塑形”這一因素對“健康總體表現”影響度最大(2.644)。
研究經過因子分析后,將輸出的5個因子歸納為鍛煉、飲食、閱讀和煙酒,其中鍛煉因子的貢獻度最高。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健康,這已經在許多研究中得到證實。王佃俄[3]對全國14省市1 193名國民的周體育鍛煉次數、每次鍛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計劃性、參加體育鍛煉與身體滿意度的關系進行調查與分析,發現隨著鍛煉狀況的提升,國民的健康滿意度也在提升。本研究對鍛煉生活方式的認知因素大都從身心方面考慮,包括運動讓我精神飽滿,運動能幫我健身塑形,運動能讓我結交摯友,運動能讓我放松、減少抑郁。因此,將以上4項生活方式認知因素歸納為鍛煉因子,能夠準確地反映受調查者對鍛煉生活方式的認知。
飲食因子包括了少用飲料解渴、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高脂食品和少吃快餐4個認知因素。徐曉莉[4]認為老年人存在不良飲食行為可能與其健康飲食知識缺乏相關。許亮文[5]的研究表明,杭州市居民存在著動物脂肪攝入過多,不良飲食發生率高,且飲食行為隨著不同認知階段的改變而有所改變。本研究的飲食生活方式認知因素主要從較為基本的飲食選擇認知方面進行描述。
閱讀因子包括規律性閱讀有益身心健康、應多閱讀提升自身境界、閱讀能讓我獲得滿足、應多閱讀健康方面的書籍4個因素。閱讀對人體最為直接的益處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6]。因此,本研究的閱讀因子中有益身心健康、提升自身境界和獲得滿足3個因素從心理方面闡述閱讀生活方式認知。
本研究中煙酒生活方式認知因素包括別人抽煙喝酒時盡量避開、抽煙喝酒對自身不負責任、靠煙酒增加人際關系得不償失、減少靠抽煙喝酒緩解壓力。抽煙與飲酒(酗酒)是人們不良生活方式最為典型的代表。眾多研究顯示,抽煙、酗酒常與心理壓力、精神焦慮等相關[7]。張河川[8]的研究也發現,研究對象中煙酒濫用組自尊水平低、焦慮和抑郁情緒高于無煙酒濫用對照組。被動吸煙的危害性近年來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是引起倡導“無煙運動”的重要原因。作為個人主動性的避免“被動吸煙”的有效方式是別人抽煙時盡量避開[9]。
由表2可知,健康自評與睡眠質量存在極其相關性,這表明不同個體的主觀健康感覺與睡眠情況反映的一致性強,主觀健康較差者往往存在睡眠問題。結合本研究中受調查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6歲左右,各項身體機能未進入明顯的衰退期,這一結果與實際較為相符。此外,此年齡區間的特點是不良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最為顯著。年紀較大者會因身體機能的衰退而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因為健康自評與睡眠質量存在極其相關性,因此如果受調查這兩個方面的表現都為“優”,那么其健康的總體表現較健康,這要比單方面對健康的反映更全面和客觀。由結果看出,健康自評和睡眠質量情況都為“優”的比例并不高。
通過回歸分析后發現,“運動能幫我健身塑形”認知因素的影響度最高,是其它因素的2倍,顯著度也很好,這可能與許多受調查者進行運動鍛煉多出于控制體重、健身塑型目的有關。飲食生活方式認知因素中“少用飲料解渴”、“少吃高脂食品”兩個認知因素的影響度都在1以上,可以認為是重要的健康飲食認知影響因素。而閱讀生活方式認知因素中,影響度在1以上的有3個,是4類因子中最高的,其中重要的認知影響因素包括了“應多閱讀提升自身境界”、“閱讀能讓我獲得滿足”、“應多閱讀健康方面的書籍”。不難理解,形成規律性的閱讀習慣在這幾類因子中難度較大,除受教育程度外,受到多方面如行為、遺傳、環境的影響,而生活環境影響作用最大[7]。因此,形成規律的閱讀生活方式對于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至關重要。煙酒生活方式認知因素中,“別人抽煙”、“喝酒時盡量避開”和“靠煙酒增加人際得不償失”3個因素對健康自評、睡眠質量的總體表現影響度較大。這也表明受調查者也大都認為為了保證自身健康,應避免被動吸煙和認清煙酒能增加“交際”的誤區。
[1] 李世明,部義峰,高金棟,等. 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2):28-33.
[2] 谷琳,喬曉春. 我國老年人健康自評影響因素分析[J]. 人口學刊,2006(6):25-29.
[3] 王佃娥,李樹怡,王雪征. 體育鍛煉與健康滿意度關系的研究[J]. 體育學刊,2009,16(8):44-47.
[4] 徐曉莉,俞玉華,王建萍. 徐州市社區老年人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 全科護理,2010,11(8):3105-3107.
[5] 許亮文,馬海燕,楊廷忠. 居民飲食行為分階段轉變的現狀調查研究[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4,38(3):179-181.
[6] 高兵,楊玉芳. 發展性閱讀困難的行為遺傳學研究[J]. 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586-595.
[7] 柳春紅,Ping Sun,彭權生. 飲食習慣、煙酒使用行為與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關系[J]. 現代預防醫學,2009,36(21):4108-4110.
[8] 張河川. 青少年煙酒濫用與自尊、焦慮、抑郁的關系[J]. 中國公共衛生雜志,2006,22(10):1181-1183.
[9] 劉芳宇. 新余市被動吸煙控制策略及效果評價[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