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建華
(蘇州大學 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江蘇 蘇州 215021)
我國是紡織品生產、出口、消費大國,但由于我國紡織業在科技研發、自主創新、品牌營造等方面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尚未成為紡織強國。
就生產和市場而言,紡織品設計可以分成仿制設計、改進設計和創新設計[1]。探求新思路,開發新產品,是推動我國紡織業做強的重要路徑。
紡織材料、技術及裝備的不斷推陳出新亦為紡織品創新與研發架起了橋梁,但如何發揮智慧、打開思路,則是擺在設計人員面前的一道坎。吳堅[2]提出以產品功能為創新開發思路的設計方法,并將紡織品功能劃分為外觀功能、服用功能、防護功能、生產功能、生態環保功能。滑鈞凱[3]提出以途徑為方向開發新產品的方法,并將其劃分為原材料路徑、加工技術路徑、功能路徑、結構路徑、終制品路徑、綜合途徑、交叉途徑。
創新需要靈感。靈感依賴于經驗與天分,往往產生于偶發,因此一般認為難以描述與傳授。
紡織產品的創新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它起步于構思即思維,而思維的方法應該是可以描述和傳授的。
創新設計構思不妨采用方向思維法。所謂方向思維法,就是針對一個設計對象,或一個設計目標,或者一個設計實施工作,有意識地朝著某一方向思考,從而取得創新靈感的方法。方向思維法可以歸納為向后思維法、向前思維法、向外思維法、向內思維法、側向思維法等。
本文在歸納不同方向思維法創新設計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其在機織物視覺效應創新設計中的應用實例分析,總結方向思維法的效果與應用要點。
向后思維法即反向思維法,是針對紡織品設計中已形成的一些傳統思路或常規方法,有意識地朝反方向去設計構思,即在“如果不這樣做”或“如果反過來做”的思路上摸索而取得意外結果或靈感的一種方法。
1.2.1 紋地分明的反向設計
對于提花織物,常規設計要求對紋部和地部分別配置以經緯面效應相異、方向相反的組織,以使紋地界限清晰,如圖1(a)為基礎圖形,圖1(b)示出常規組織配置效果。運用反向思維法,采用同面異向組織配置,就能形成如圖1(c)所示的特殊織物紋理效應[4]。

圖1 紋地組織的配置Fig.1 Configuration of texture organization.(a)Basic pattern;(b)Ordinary design;(c)Opposite design
一些高檔蠶絲提花婚紗面料,往往采用平經平緯、低經緯密度(織物孔隙率大)、紋地組織的經緯面效應相近等設計方案,織物紋地對比不明顯(透過光線才能隱隱約約地看出花紋)。織物風格含蓄,可以恰到好處地反襯濃妝重彩的新娘形象[5]。
1.2.2 直經直緯的反向設計
一般機織物的經緯紗線均以直線形態相交織,如圖2(a)所示。織物中出現經或緯不平直往往被視作織造病疵。
運用反向思維法,采用技術手段人為使經紗、緯紗或經緯紗呈曲線軌跡交織于織物中,分別如圖2(b)~(d)所示,織物則具有如波動的水面、搖曳的柳枝、穿梭的游魚等獨特新穎的動感效應。理論上,扇形鋼筘升降織造技術可以實現經曲[6],變化曲面鋼筘打緯技術可以實現緯曲[7]。

圖2 織物的幾種線型設計Fig.2 Lines design of fabric.(a)Ordinary fabric;
向前思維法即延伸思維法,是對某些常規設計規則或已有的某些織物品質效果,進行進一步的系統歸納、類型細分或者追加嘗試,即在“繼續這樣做”或“這樣做還有哪些結果”的思路下摸索而取得意外結果或靈感的一種方法。
2.2.1 底片法配置的延伸設計
方格組織的設計中,相鄰方格區域往往采用正反組織配合,且要盡量做到交界處呈“底片”關系,即交界處的相鄰2根經緯紗交織關系完全相反。
運用延伸思維法,進一步歸納分析底片關系組織特點,可以將其細分為完全底片、交界底片及交界底片并反向3種類型,分別如圖3(a)~(c)所示。將各類底片關系單循環組織配對組合應用可以生成新的組織紋理[8],如圖 3(d)所示。
2.2.2 小型紋樣組合的延伸設計
對于花回尺寸小、變化層次少、色彩配置簡潔的小型紋樣,簡單應用的效果顯得非常呆板、單調,如圖4(a)所示。實際生產中一般要對基礎紋樣進行變化重組。

圖3 底片關系組織的生成Fig.3 Form of reversal-film weaves.(a)Perfect reversal-film;(b)Reversal-film at interface;(c)Reversal-film at interface and opposite direction;(d)Example of application for combination
運用延伸思維法,進一步分析發現,正方形基礎紋樣在2×2模塊中的變化重組有對稱、旋轉、翻轉、隨機、紋地關系倒置(反地)等幾種,如圖4(b)所示。圖4(c)為2種變化的綜合應用典型示例[9]。

圖4 小型紋樣的重組Fig.4 Reorganization of small patterns.(a)Simple repetition;(b)Model way of variation and recombination;(c)Example
向外思維法即拓展思維法,是對常規設計產生的結果提出“為什么僅到此為止”或“如果再增加”等問題,并在此思路下進行探索而取得意外結果或靈感的一種方法。
3.2.1 提花織物的拓展設計
一般提花織物都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紋理清晰、紋地對比分明、質地優良[10]。運用拓展思維法,提出能否實現雙面異紋提花(織物正反面顯現不同紋樣,互不露底,織物無正反面之分)[11]。解決相關工藝技術問題后,可以設計開發仿雙面繡織物,圖5為開發示例實物圖[12]。
3.2.2 條狀配色模紋的拓展設計
采用2種色彩的紗線分別在經緯向以1∶1比例排列,當組織分別配置單起平紋和雙起平紋時,織物顯現縱條配色模紋和橫條配色模紋。

圖5 仿雙面繡織物Fig.5 Imitating double-faced embroidery.(a)Dragan pattern on front side;(b)Phoenix pattern on reverse side
運用拓展思維法,提出能否實現三色及多色條狀模紋。分析得知,采用3種色紗沿經緯向均以1∶1∶1排列,分別配置二上一下右斜紋和一上二下組織,可生產三色縱條和三色橫條配色模紋;采用4種色線沿經緯向均以1∶1∶1∶1排列,分別配置三上一下右斜紋和一上三下右斜紋組織,可生產三色縱條和三色橫條配色模紋;其他以此可類推[13]。圖6分別示出二色、三色、四色條狀配色模紋組合紋。

圖6 條狀配色模紋組合Fig.6 Combination of banded color mould marks.(a)Two colors;(b)Three colors;(c)Four colors
向內思維法即研究思維法,是在對織物某一視覺效應的形成機制及其因素影響等進行深入研究下取得意外結果或靈感的一種方法。
不同色彩經緯紗交織形成的混色效果是色織物的特征之一。采用研究思維法分析異色經緯交織后的織物色彩發現,混色色彩是不同于色光的加法混合和色料的減法混合的色彩空間混合(亦稱中性混合或第三混合)[14]。混色效果與色紗在織物平面所占比例相關[15],同時與色紗在織物平面上的排列(組織點分布)也有關,如圖7所示。同樣采用三色等比例、均勻、交叉混合。圖7(a)示出細致混合效果,混色效果良好,視覺效果近乎單色。而圖7(b)示出斜向規則混合效果。混色效果較差,存在色彩分界。研究結果可以為色織提花織物的色彩配置提供理論參考。

圖7 組織點分布對混色效果的影響Fig.7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of structure points to mix-color effect.(a)Fine mixing of three color;(b)Diagonal mixing of three color
側向思維法也可稱作借鑒思維法,是在對其他自然界或人文藝術產物充分欣賞和解析的同時,有意識地將它們特有的藝術特色或藝術加工手段、技法等轉化應用到織物創新設計中的一種設計法。
江南水鄉民居、園林甚至現代商住建筑具有濃郁的清雅、古樸風格,特別是圍墻建筑,往往裝配各種不同造型、圖案的窗格,如圖8(a)所示。窗格在裝飾墻體的同時也賦以整個建筑群移步換景的效果。
運用借鑒思維法,將窗格紋圖案引用到紡織品,圖8(b)示出直接應用,圖8(c)示出對角紋地倒置應用,圖8(d)示出基礎紋位置重置應用[16]。

圖8 窗格紋的借鑒應用Fig.8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window pane plaid.(a)Window pattern;(b)Direct application;(c)One kind of variation application;(d)Another kind of variation application
其他如光影效果、透明效果、視覺錯覺效果、視覺動感效果、立體浮雕效果、計算機分形圖案等,都可以作為紡織品視覺效應設計中借鑒引用的對象。
1)方向思維法對織物視覺效應的創新設計行之有效,且易于實施。
2)方向思維法大多以常規設計方法為參照對象,或者質疑、反問,或者追溯、補充,因此,必須對常規產品信息、設計方法等有較深了解。
3)方向思維法的實施需要實踐摸索與驗證,還必須考慮生產的可行,因此,必須掌握傳統和現代的設計技術手段,了解材料、設備、工藝、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4)實際的產品創新開發往往需要綜合運用2種及以上的方向思維法。
5)反向思維法應該也適用于紡織品性能、功能等方面的創新設計,同時應該也適用于其他工業產品的創新設計。
[1]顧平.織物組織與結構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223-229.GU Ping.Fabric Weaves and Structures [M].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223-229.
[2]吳堅.紡織品功能性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301-324.WU Jian.Textile Functional Design[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7:301-324.
[3]滑鈞凱.紡織產品開發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17-19.HUA Junkai.Textile Product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7:17-19.
[4]眭建華,陳吉祥,于海,等.鋪設法在織物底紋設計中的應用[J].棉紡織技術,2007,35(8):25-27.SUIJianhua, CHEN Jixiang, YU Hai, et al.Application of laying method in designing fabric shading[J].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2007,35(8):25-27.
[5]黃幗鴻.我國婚紗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J].消費導刊,2008(8):204.HUANG Guohong.The analysis of China's wed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J].Consume Guide,2008(8):204.
[6]張國輝.弧型織物的生產原理[J].上海紡織科技,2010,38(2):3-5.ZHANG Guohui.The forming principle ofcurved fabric[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8(2):3-5.
[7]胡秦萍,眭建華.實現機織物紗線曲折紋理效應的方法探討[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0(6):3-4.HU Qinping,SUI Jianhua.Discussion of the method to realize the woven yarns'tortuous texture effect[J].Modern Silk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3-4.
[8]顧建華,眭建華.4枚同面組織的拓展應用[J].上海紡織科技,2007,35(9):51-52.GU Jianhua,SUI Jianhua.Weave application by use of 4 × 4 warp and weft weave repeat[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5(9):51-52.
[9]溫小麗,蓋蕓瑚,眭建華.小型紋樣在織物中的排列與應用[J].絲綢,2009(7):16-17.WEN Xiaoli,GE Yunhu,SUI Jianhua.The permu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mall patterns in fabric[J].Silk Monthly,2009(7):16-17.
[10]翁越飛.提花織物的設計與工藝[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45-57.WENG Yuefei.Jacquard Fabric's Design and Process[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3:45-57.
[11]白燕.接結雙面織物的設計原理[J].上海紡織科技,2006(12):54-56.BAI Yan.The design principle of stitched reversible fabric[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2):54-56.
[12]胡麗華,陳倩,劉娜,等.仿雙面繡提花工藝織品開發實踐[J].絲綢,2010,10(10):39-41.HU Lihua,CHEN Qian,LIU Na,et al.Development practice ofcopy double-sided embroidery jacquard fabric[J].Silk Monthly,2010,10(10):39-41.
[13]眭建華,顧平,周洋,等.織物條狀模紋的研究及其組合設計[J].紡織學報,2006,27(3):36-39.SUI Jianhua,GU Ping,ZHOU Yang,et al.Study and combinatorial design of linear color-weave effects of fabric[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6,27(3):36-39.
[14]黃國松.紡織品色彩的美學原理[J].絲綢,2001(7):33-35.HUANG Guosong.Textile colorific aesthetic theory[J].Silk Monthly,2001(7):33-35.
[15]荊妙蕾,張瑞云.紡織品色彩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1-2.JING Miaolei, ZHANG Ruiyun.Textile Color Design[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4:1-2.
[16]眭建華,劉娜,王濤.窗格圖案在提花織物中的轉化應用[J].絲綢,2008(10):17-18.SUI Jianhua,LIU Na,WANG Tao.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ane design in the jacquard fabric[J].Silk Monthly,2008(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