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娟,陳東生,甘應進,殷 薇
(1.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州市紡織服裝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福建福州 350108;3.福建省服裝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福建福州 350108;4.福建省高校紡織服裝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108)
閩西為客家人聚居地。地處山區環境中的客家婦女服飾以其樸素、節儉、造型簡單、崇尚自然等特點豐富著漢民族服飾文化之林[1]。閩西客家婦女圍身裙俗稱“掩腹”,是客家婦女身上最常見也最具特色的著裝,也算是樸素的客家女性身上最花哨的衣飾了,通常穿在大襟衫外面,有別于貼身而穿的肚兜[2]。客家地區流傳著很多關于圍身裙來歷的傳說[3],無論其形制、色彩還是圖案無不顯示客家服飾文化獨特的魅力。
本文采用田野調查法,從 2006年 6月至2010年5月對閩西地區的龍巖市、上杭縣、長汀縣、永定縣的95位客家與畬族婦女進行傳統服飾方面的訪談。首次以閩西客家婦女常服——圍身裙為研究對象,從其形制、色彩、圖案等外部特征入手,在文化交融性方面對其所體現出的服飾文化特征進行分析,力圖從客家婦女最具裝飾性的圍身裙來探究客家民系的文化魅力。
閩西地域由于交通閉塞,即使相鄰2個村莊的語言都會存在較大差異,服飾也會稍有不同,經過調研發現閩西客家婦女圍身裙主要有2種樣式。一種是“凸”字型的,圍身裙整體狀如古鐘,上端是梯形,圍身裙的四周鑲花邊或緄邊,一般在“凸”字上半部繡彩色單獨紋樣或四方連續紋樣,內容多是造型質樸的花鳥,刺繡圖案色調鮮艷。“凸”字形圍身裙上端兩角用1股銀鏈(每股為4~5根銀鏈)相接,用于套掛頸上,銀鏈尾端焊接上銀元(到現代替換成硬幣)起到紐扣的作用,方便穿脫,有的客家婦女還在銀鏈端掛上長約10cm的銀質牙簽、挖耳勺和可用于吃擂茶的銀質微型小匙、鑷子等物品。圍身裙兩側縫有布帶,穿時在背后打結固定于腰間。其形制與規格如圖1(攝于龍巖)、2所示。

圖1 “凸”字形圍身裙Fig.1 Hakka women's apron with shape like Chinese character“凸”

圖2 “凸”字形圍身裙規格Fig.2 Measurements of apron with shape like Chinese character“凸”
另一種圍身裙為長方形,長為70cm,寬為80cm,中間腹突處設置左右2個單褶。面料為深藍和黑色2種,圍裙上端鑲5cm寬邊,上繡連方的花卉或禽鳥圖案,右上角和左上角繡對稱紋樣,兩端系紅繩帶系在胸下位置。其樣式與畬族的“合手巾”非常相似,在閩西客家人聚集地區較少見,作者只在閩西上杭大池村見過此種形制。這種圍身裙不僅是當地客家婦女日常生活必備之物,而且也是婚禮上的必需品。形制規格見圖3。它是女子出嫁時婆家必備的禮物,結婚當日將圍裙折好放在漆成紅色竹編圓籃里,放上2個象征甜蜜吉祥的柑橘,由新娘捧著放在婚床上。此種方形圍身裙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漸漸演變成一種精神象征,寄托婆家對新媳婦一種期望,希望她能勤勞持家、多子多福。

圖3 長方形圍身裙規格Fig.3 Measurements of rectangular apron
客家婦女的服飾色彩表現為原色特征,多是用黑、藍等樸素色彩,顏色艷麗的服飾并不多見[4]。
閩西客家婦女圍身裙的裙面多為藍色,深淺不一的藍搭配白色、黑色,尤其在閩西上杭大池地區的長方形圍裙面料只有黑、深藍2種顏色,或黑色寬邊搭配深藍色裙面,或深藍色裙邊搭配黑色裙面。局部配以色彩艷麗的刺繡圖案,都在一個大的暗調子上作強烈對比,在灰調子上作純度對比[5]。
客家婦女圍身裙的主色調只有藍、黑二色。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圍身裙的實用價值主要為防止衣服臟污,藍、黑二色耐污能力強;二是客家人生活地域產藍靛,家機布常染成藍、青、黑等色,故傳統的圍身裙只有深淺不同的藍色和黑色。即使布料顏色如此豐富的今日,由于傳統審美觀的影響,客家婦女還是選用這2種顏色做圍身裙。
客家婦女衣飾呈現樸素、節儉的特征,裝飾圖案較少,圍身裙上的裝飾圖案多為刺繡圖案。
圖案表現題材多為動植物圖紋,由寫實或寫意的花鳥蟲魚等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形態聯想而來,傾注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具有吉祥寓意。例如蓮是一種象征吉祥的花卉,在閩西長汀的凸字形圍身裙上繡的“蓮生并蒂”象征著客家婦女對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
從形式上看,圍身裙的刺繡圖案運用了對稱與均衡的形式美法則,圖案布局采用對稱式,即左、右量的相同、圖案內容或構成形式的相同,裝飾性強,使人產生一種穩定、安靜之感,與客家人沉穩、踏實的性格一致。如圖4(攝于長汀)所示的凸字形圍身裙頂端的刺繡圖案形成以蓮花和蝴蝶為內容的二方連續紋樣。圖5(攝于上杭)所示的長方形圍身裙腰頭部位以蓮花、蝴蝶、喜鵲等動植物圖案形成散點式二方連續紋樣。

圖4 凸字形圍身裙刺繡圖案Fig.4 Embroidery pattern on apron of Chinese charater“凸”shape

圖5 長方形圍身裙刺繡圖案Fig.5 Embroidery pattern on rectangular apron
雖是一件小小的圍身裙,但卻被勤勞儉樸的客家婦女將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具有一物多用功能。一是裝飾功能,裙邊用其他顏色的布縫成寬邊再繡上花紋,系上精美的銀鏈,搭配起衣服甚是好看;二是防止上衣臟污,作用很像現代用的圍裙,在客家婦女田間勞作或者操持家務時都能很好地保護大襟衫不被弄臟;三是可做包頭巾,把上半部小梯形往內折疊變成方帕后蓋在頭部,中間兩角的繩子沿耳朵上端往后,在后腦勺打結就行了,折起后式樣頗像贛南客家婦女常戴的“冬頭帕”,這樣勞作時也方便還可保護頭發;四是可以包東西,像現代婦女用的隨身包,在圩日或廟會客家婦女都穿著這種圍身裙,既美觀又實用;五是作為背小孩子的背帶,長方形的圍身裙可將孩子裹住并用帶子攔于胸前,在上杭縣大池鎮街上仍能看見用此法背孩子的婦女。
客家服飾文化具有二元性,一方面是與中原漢民族服飾文化的根源性,另一方面表現為與當地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性[6]。
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漢人,其服飾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中原文化烙印。閩西客家婦女圍身裙與中原服飾文化的根源性主要表現在刺繡圖案上,其刺繡圖案與中原民間傳統刺繡圖案表現內容、題材一致,構圖形式一致,色彩特征一致。圍身裙的刺繡圖案內容取材于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其內容或是寓意圖形,或是美好物像的組合,或是運用漢語的諧音特點,構圖也多以對稱均衡的形式出現,刺繡圖案顏色鮮艷豐富與底布在色彩上形成對比,而這些也正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所顯出的特征[7]。
閩西客家婦女圍身裙與當地少數民族的融合性可以從畬族“合手巾”的異同對比中發現,其色彩、形制與客家婦女圍裙及其相似,如圖6(藏于海西服飾文化館)所示。畬族婦女愛系圍身裙,又稱“合手巾”,寬約30cm,比客家婦女圍身裙小,長方形,多為藍黑色,圍裙上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形,2個側邊繡有五彩鼠牙。通常配1條較寬織錦花帶,又叫合手巾帶,生活在福建的客家婦女就是向畬族人學習的織錦技術,在一些比較講究的客家婦女圍身裙上也裝飾著這種美麗的錦帶,它是客家人和當地少數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學習的一個有力證據。

圖6 畬族婦女“合手巾”Fig.6 She women's colored girdle photographed
中國大陸客家先人從明朝中期開始陸續向臺灣地區遷移,形成了南部六堆和北部客家人聚居區[8-9]。臺灣地區客家服飾文化與中國大陸客家服飾文化具有一脈相承性的特征。
在有關臺灣地區的客家婦女服飾文化研究中未曾發現圍身裙,進一步說明圍身裙作為客家婦女服飾常服是近代才出現的,是客家婦女遷居粵閩贛邊區后與當地少數民族相融合后,向當地少數民族學習的結果。臺灣客家婦女雖然沒有穿著圍身裙,尤其是在閩西地區常見的“凸”字形圍身裙,但卻發現了另外一種與長方形圍身裙形制極其相似的“大裙”。大裙是古時候婦女生孩子時穿著的產裙,因此又稱為肚裙和生子裙,待產婦女將大裙圍在腰上圍住下半身,大多以黑色或深藍色布料制作,即使污染產血也容易清洗。除了圍身裙上無繡花圖案外,與閩西地區發現的長方形圍身裙無其他區別[10]。
在臺灣地區,這種大裙慢慢變成一項嫁妝中的形式要件,長度、寬度都逐漸縮小、簡化,顏色不變,但已無實用價值,只是象征性物品,祈求順產、保平安的寓意。而這種把“圍身裙”當嫁妝的風俗與閩西上杭縣大池村一樣,從一件小小的圍身裙即可窺探出海峽兩岸服飾文化息息相關。
綜上所述,閩西地區客家婦女圍身裙主要有長方形和凸字形2種,顏色尚黑藍,局部繡有色彩艷麗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通過與中原漢族、閩西畬族和臺灣客家服飾進行對比發現,閩西客家婦女圍身裙所體現出的服飾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實用與裝飾共融的統一性;二是與中原漢族服飾文化的根源性、與當地少數民族的融合性;三是與臺灣客家服飾文化的一脈相承性。
通過閩西客家婦女圍身裙研究能夠“以小見大”,圍身裙雖小卻能窺探客家服飾文化之大;能夠“以淺入深”,圍身裙本身的美學文化雖淺,卻能挖掘出其美學文化中所承載的漢民族傳統審美思想,這種審美思想即使跨越時間、跨越海峽依舊生生不息。
[1]劉運娟,甘應進,陳東生.客家衣飾文化中的節儉之風[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20(3):55-57.LIU Yunjuan, GAN Yingjin, CHEN Dongsheng.Frugality virtue presented through costume culture of Hakka[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20(3):55-57.
[2]劉運娟,陳東生,甘應進.客家女子的服飾演變[J].紡織學報,2008,29(9):116-120.LIU Yunjuan, CHEN Dongsheng, GAN Yingjin.Evolvement of Hakka women's costume[J].Journal of Textile of Research,2008,29(9):116-120.
[3]林作堯.士林蘭與客家婦女的“圍身裙”[N].梅州日報,2006-03-10(12).LIN Zuorao,Pigmentblue and Hakka women's apron[N].Meizhou Daily,2006-03-10(12).
[4]肖承光,劉勇勤.客家服色中的藍色情節[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2):99-100.XIAO Chengguan,LIU Yongqin.Blue emotion reflected in Hakka garments[J].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2003(2):99-100.
[5]田輝龍.客家民間圖案的藝術設計特征[J].藝術與設計,2008(3):118.TIAN Huilong.The features of the Hakkas patterns[J].Art Panorama,2008(3):118.
[6]劉運娟,陳東生,甘應進.淺析客家婦女服飾文化的根源性與融合性[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21(3):38-41.LIU Yunjuan,CHEN Dongsheng,GAN Yingjin.Brief analysis on Hakkas clothing and ornaments culture[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8,21(3):38-41.
[7]方福穎.中國傳統裝飾吉祥圖案及其藝術特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2):53-55.FANG Fuying.Chines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auspicious patterns and their artistic features[J].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2004(2):53-55.
[8]陳運棟.客家人[M].臺北:東門出版社,1992:100-101.CHEN Yundong.Hakka[M].Taipei:Dongmen Publish Company,1992:100-101.
[9]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67.ZHOU Wanyao.Taiwan History in Diagrams[M].Taipei:Lianjing Publish Co.,Ltd.,2003:67.
[10]鄭惠美.客家女子的衣飾美學[M].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104-105.ZHENG Meihui.Estheticsfrom HakkaWomen's Costume[M].Taypei:Richuangshe Culture Co.,Ltd.,200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