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濤,鄭立春
(唐山市工人醫院1.乳腺外科;2.PET/CT中心,河北 唐山063000)
早期發現乳腺癌復發,有利于及時選擇適當的治療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PET/CT已用于乳腺癌患者的診斷、分期、治療效果的評估[1]。雖然PET/CT在乳腺原發腫物較小、腋下淋巴結的判斷及鑒別成骨細胞轉移時診斷價值有限,但對乳腺癌患者出現轉移時的監測價值大于其他影像學檢查[2]。當腫瘤標志物(CA153、CA125、CEA)出現異常時,行PET檢查監測復發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目的是評估PET/CT在無癥狀乳腺癌患者腫瘤標志物升高后,檢測復發的準確率。
1.1 研究對象
唐山市工人醫院乳腺外科2008年-2011年間收治的82位乳癌患者,術后行常規復查時,出現1項或多項腫瘤標志物增高,常規行CT檢查,檢查后1-3個月內行PET/CT檢查。
1.2 儀器與方法
PET/CT儀為飛利浦 GEMINI TF 64型,配備64排螺旋CT,PET系統帶有飛行時間技術(TOF技術);患者禁食6小時以上,安靜休息10分鐘后經病側乳房的對側肘前靜脈按體質量3.7MBq/kg注射18F-FDG,靜臥休息50~60分鐘后掃描。仰臥于檢查床上,病人平靜呼吸,掃描范圍自顱底至雙側股骨上段,先行64層螺旋CT掃描,CT掃描參數為100mA,120kV,層厚4mm,螺距比為1,PET掃描8-10床位,每個床位采集1.5分鐘,采用帶TOF技術的4D-TOF重建技術;經計算機處理后獲得橫斷面、冠狀面及矢狀面的CT、PET及PET-CT融合圖像。18F-FDG由北京原子高科有限公司提供,放化純度>95%。
1.3 判斷標準
以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2.5為判斷惡性病變的標準,并結合CT征象綜合判斷;由經驗豐富的核醫學醫生組成團隊結合患者既往病史及其他檢查結果,對PET/CT檢查結果進行判斷。
PET/CT或CT顯影的腫物評價標準:
真陽性:提示為惡性或可疑結節,并通過隨后的證實。
假陽性:提示為惡性或可疑結節,但未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真陰性:提示為良性或可疑結節,但未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假陰性:提示為良性或可疑結節,但進一步證實為惡性腫瘤。
當影像學檢查提示陽性結節后,結果的最終判定是通過組織病理學診斷及隨訪。
1.4 資料整理與分析
我們對PET/CT檢查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等指標進行分析,并與CT檢查進行了對比。由統計學專業人員進行資料的分析。
2.1 一般資料
82名乳腺癌患者,年齡30.2歲-81.3歲,中位年齡52.8歲。其中CA-153升高者為52人,CEA升高為30人,CA-125升高為28人,CA-199升高者為6人。其中出現兩項或多項指標升高者為54人。從治療結束到出現轉移的時間間隔為0.2-16年。其中行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的患者為46人,手術+化療+放療的患者18人,手術+化療的患者12人,手術+放療的患者6人。
2.2 PET/CT診斷結果
PET/CT檢查提示異常病灶368個。其中惡性病灶(經病理及隨訪證實的)316個(見表1)。頭頸部、胸部、腹部、盆腔、雙下肢,真陽性:310個,假陽性:11個,真陰性:41個,假陰性:6個。
在82名患者中,PET/CT檢查結果:
真陽性38名,5名患者出現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及腦轉移,15名患者出現肝轉移及鎖骨上淋巴結轉移,12名患者出現肺轉移及骨轉移,6名患者出現對側乳腺轉移及骨轉移。
假陽性11名,6例患者出現肺部陰影,隨訪1年后,陰影消失,且腫瘤系列指標恢復正常,考慮為炎癥形成的陰影。5名患者對側乳腺出現腫物影,后經病理證實,漿細胞性乳腺炎3例,乳腺纖維腺瘤2例。
真陰性28名,行PET/CT檢查未見異常,并至少隨訪一年,患者無復發表現。
假陰性5名。在行PET/CT檢查未見異常,2個月-2年期間患者出現復發表現。3名患者對側乳腺行鉬鈀復查發現腫物,并經細針穿刺證實為乳腺癌。1名患者后行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腫物,確診為結腸癌。1名患者行乳腺超聲復查,發現患側內乳淋巴結腫大,后經病理證實為轉移(見表2)。

表2 全部患者PET/CT檢查結果
2.3 PET/CT與CT對比
行CT檢查的患者真陽性為27名,假陽性為19名,真陰性為21名,假陰性為15名(見表3)。其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指標均低于PET/CT檢查。(見圖1、圖2)
行PET/CT監測復發與CT監測兩者敏感性比較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特異性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準確性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3 乳腺癌復發監測PET/CT與CT對比情況

圖1 患者,女性,58歲,診斷為乳腺癌術后3年,血CEA值增高,CT(上右)未見明顯異常,PET/CT(下左)提示肝轉移。

圖2 患者,女性,41歲,診斷為乳腺癌術后2年,血CA153值增高,CT(上右)未見明顯異常,PET/CT(下左)提示縱膈淋巴結轉移及左側肩胛骨轉移。
乳腺癌的復發和轉移:局部復發見于乳腺及胸壁,通過淋巴轉移可見于腋窩、鎖骨上區、內乳淋巴結,通過血性轉移常見于肺、骨、肝、腦。針對乳腺癌復發的及時診斷和治療給腫瘤科醫生和放射科醫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只有及早發現腫瘤復發,才能及時制定治療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既往乳腺癌復發、轉移的檢查包括超聲、CT、全身骨顯像及MRI,但是它們對全身小病變、淋巴結敏感性差[3],對乳腺癌骨轉移的早期病變也很容易漏診[4]。目前,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更新,PET/CT可以同時進行全身PET及CT檢查,實現了功能與結構成像的融合,彌補了CT定性困難和PET定位不精確及由于生理性攝取造成假陽性的缺陷[5-7]。利用正電子核素標記葡萄糖、氨基酸、膽堿受體的配體等藥物為示蹤劑,通過病灶對示蹤劑的攝取并顯像來反映其代謝變化,從而為臨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謝信息[8]。
既往無PET/CT在乳腺癌復發診斷中的價值的報道。由于患者局部經過治療后,組織結構及解剖結構發生了改變,常規的形態學檢查方法:X線、CT、MRI在鑒別術后瘢痕、術后復發病灶有很大的局限性[9]。而PET/CT根據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情況進行判斷,結構變化影響不大,因此能很早發現乳腺癌患者的復發和轉移[10]。本文研究患者的血清學指標出現異常后,通過PET/CT的檢查,其準確性、特異性及敏感性均遠遠高于CT。
本文為回顧性研究,易出現選擇性偏倚,應加大血清學指標異常的樣本量的研究,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其次,PET/CT提示惡性的一些結節,經過隨訪后消失,考慮為炎癥所致。如何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1]Riegger C,Herrmann J,Nagarajah J,et al.Whole-body FDG PET/CT is more accurate than conventional imaging for staging primar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2,39(5):852.
[2]Ginat DT,S Puri.FDG PET/CT manifestations of 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 of the breast[J].Acad Radiol,2012,17(8):1026.
[3]Mercier-Vogel L.Impact of breast MRI and PET/CT in breast cancer staging[J].Rev Med Suisse,2010,6(250):1076.
[4]De Giorgi U.F-FDG PET/CT findings and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ounts in the monitoring of systemic therapies for bone 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ncer[J].J Nucl Med,2010,51(8):1213.
[5]王榮福.PET/CT腫瘤診斷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221-231.
[6]Scheidhauer K,Walter C,Seemann MD.FDG PET and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in the primary diagnosis of suspicious breast lesions[J].Eur J Nucl Med Mol Imag,2004,31:70.
[7]Tatsumi M,Cohade C,Mourzikos KA,et al.Initial experience with FDG-PET/CT in the evaluation of breast cancer[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06;33:254.
[8]Tevfik Fikret,Cermik,Ayse Mavi,et al.Role of[18F]2-De-oxy-2-Fluoro-d-gulcose PET and PET/CT in staging and follow-up of breast cancer[J].PET Clinics,2009,4(4):391.
[9]Goerres GW,Michel SC,Fehr MK,et al.Follow-up of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comparison between MRI and PDG PET[J].Eur Radiol,2003,13:1635.
[10]SL BOWEN,Y Wu,AJ Chaudhari,et al.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dedicated breast PET/CT scanner during human imaging[J].J Nucl Med,2009,50(9):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