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麗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云南 牟定 675500)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進行急救的82例患者給予臨床分析,采用不同的急救護理措施,從而探討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在改善急救護理質量中的綜合應用效果,為提高患者急救護理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提供可靠依據,最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有急救患者82例,其中男性患者為46例、女性患者為36例,患者年齡在18至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36±1.31歲,損傷程度:患者經損傷嚴重程度評分(即ISS)結果可知,17至25分患者為43例、26至39分患者為23例、39分以上患者為6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患者為39例、墜落傷患者為11例、打架斗毆傷患者為17例、其他傷患者為15例,損傷性質:開放性損傷患者為61例、閉合性損傷患者為21例,損傷部位包括顱腦損傷、胸部創傷、脊柱損傷、腹腔內部臟器損傷、骨折等。按照時間段將其分為2011組32例急救患者以及2012組50例急救患者。2011組與201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損傷性質、損傷嚴重程度評分、致傷原因、損傷部位、教育背景以及社會經歷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且P>0.0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2011組患者采用傳統常規臨床急救模式進行急救;2012組患者采用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實施急救。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死亡情況、生活能力評分情況、護理滿意度以及護患糾紛發生率,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1.2.1 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出診后于現場首先對患者進行簡單處理,包括建立靜脈通道給藥維持體內水分、電解質、酸堿度平衡,維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必要時進行吸氧,對傷口進行清理止血包扎,并快速送往醫院進行急救。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對其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給予預見性判斷,之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一體化救治護理方案,成立急救小組,由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高年資護理人員指揮調動相關護士,開啟綠色通道,積極與各科室、病房及手術室取得聯系,并告知各部門患者具體情況。選派一名護士對急救醫生進行協助,如氣管插管、吸氧、吸痰等;一名護士負責建立多個靜脈通道,遵醫囑給予藥物支持,采集所需標本送檢,若患者需手術治療應及時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選派一名護士全面監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內容包括血壓、脈搏、呼吸、尿量、意識狀態以及出血情況等,若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采取適當具有針對性的搶救措施。
1.2.2 常規急救護理模式:急救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遵醫囑開放靜脈通道,給予具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送入手術室進行手術治療或送入病房。
1.2.3 護理效果判斷:
①記錄患者經急救護理后死亡情況及護患糾紛發生情況;②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1]。使患者對本次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效果、服務態度、護理內容等進行評價,分數越高則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越高;③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評級(ADL),采用Barthel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情況進行評分[2],滿分為100分,所得分數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情況呈正比,即分數越高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情況越好。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1組與2012組急救患者經不同急救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后,兩組患者死亡情況、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情況、護患糾紛發生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對比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表2。

表1 2011組與2012組患者死亡情況、護患糾紛發生情況對比分析
由表2可知,2012組患者經急救護理后死亡率為8.00%、護患糾紛發生率為8.00%,均明顯低于2011組患者經急救護理后死亡率為12.50%、護患糾紛發生率為21.88%,且P<0.05,兩組患者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2011組與201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及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情況對比分析
由表二可知,2012組患者經急救護理后,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情況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均明顯優于2011組患者,且P<0.05,兩組患者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急救護理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綜合性護理學科,其護理對象主要包括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急性發作患者、急性創傷患者、急性中毒患者等[3]。急救護理特點為時間緊迫,患者大多病情較重,護理人員需承擔較大的任務量,精神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因此要求急救護理人員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及臨床經驗。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逐漸被人們所關注。
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是指信息化、整體化相結合的綜合性急救新型模式,其內容包括信息網絡告知、院前現場急救、院內急診搶救、手術治療措施、ICU監護措施以及專科治療等[4]。在急救工作中開展一體化護理,能夠對急救患者所掌握的急救知識及實踐進行全面強化,使急救人員對患者進行急救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均起到一定重視,對以往傳統只運不救的思想進行徹底改變,使病情急重患者在救護車到達現場時即可得到有效救治護理措施,從而有效減少發病至施救間隔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
實施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需要多部門配合完成[5]:醫院應制定專門的信息系統,接診患者后應將其實際資料快速準確的送達病房、手術室以及各個科室;護理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及臨床急救護理經驗,日常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達到更好的護理效果;醫院應保證藥品供應充足,醫療器材維護準備得當等。
綜上所述,我院2012年開展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以來,較之前顯著減少急救患者死亡率,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能力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沈偉蜂,江觀玉,干建新.創傷急救一體化的實踐與探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2,22(2):115-117
[2]何苗,徐葉華.急救一體化管理對提高傷員救治成功率的調查與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5):225-226
[3]蔡愛敏,朱燕.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嚴重創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20):143-147
[4]徐芳.多發傷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8,4(07):64-66
[5]王愛麗,張賀真,趙正平,等.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在改善急救護理質量中的綜合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8(11):45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