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貴州省沿河縣人民醫院 貴州 沿河 565300)
在臨床上,腹腔鏡手術被普遍運用,特別體現在普外科中的一些腸道手術以及膽囊切除等諸多手術之中,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提高,其應用范圍逐漸廣泛。腹腔鏡手術具有非常多的特點,手術完成后對病人造成的創傷非常小,并且術后病人的恢復非常迅速,病人的住院時間非常短,出現的并發癥也非常少等。但是在這種手術大量開展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某些患者在術后逐漸出現了不適癥狀,也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1]。針對出現不適癥狀的患者進行認真護理后,顯示了非常好的臨床效果。現將圍手術期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的護理措施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300例,男250例,女50例;年齡最小為12歲,年齡最大為78歲,平均為(44.54.9)歲;患有慢性膽囊炎的有60例,出現膽結石的患者有125例,患有急性闌尾炎的患者115例。全部患者都進行腹腔鏡手術,對一部分的患者留置導尿管,時間最短為8小時,時間最長為23小時,平均的時間為11.67.7h。
1.2 方法:選擇經驗豐富并且受過專業培訓的調查人員向完成普外科腹腔鏡手術3天左右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到調查問卷300份,回收率達到了100%,之后對每一位患者進行問卷之外的調查,詢問具體的情況,做好相關的記錄。最后醫護人員對專業人員的問卷進行研究與分析,最終總結出患者在圍手術期出現的不適癥狀主要有咽部感覺不舒服、腹部出現了不適的感覺、導尿管留置期間患者感覺疼痛、將導尿管拔出后患者出現尿頻與尿痛、在術前以及術后都出現了饑餓與口渴,活動受到限制等。導致這些情況發生的因素主要有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麻醉患者、要求患者禁食以及留置導尿管等。將患者出現不適的癥狀按照其嚴重程度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分別為輕度、中度與重度,之后對患者出現不適的程度進行評分,所采用的評分方法為VAS評分。通過具體詢問患者的不適癥狀來對總結的表現加以補充。而對于術后活動限制影響因素的調查方法而言,仍然是通過詢問患者的方式來具體了解患者在完成手術之后進行活動的時間以及活動的具體情況,之后對這些原因進行認真分析[2]。
針對患者所出現的不適癥狀總結為下列幾種:
1.為與手術麻醉有關而出現的不適癥狀,此時的護理方法為:在完成手術之后護理人員需要求患者要保證在少量的情況下,多次進行飲水,并給予患者霧化吸入,最終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2.為由于留置導尿管而出現的不適癥狀,此時的護理方法為:術前交代患者麻醉好后給予留置導尿,對其進行暗示療法這樣可以減輕由于導尿管引起的不適;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的導尿管留置操作的培訓,最終提高其操作的技術水平,不斷改進與創新操作方法,在進行留置的過程中要合理運用潤滑劑,對導尿管的材質進行有效改進,最終將組織相容性進行提高;3.由于患者禁食而出現的不適癥狀,此時的護理措施為:要由專業人員告知患者完成手術后可以進食與進水的具體時間,根據每一位患者的術后情況來及時通知患者進食與進水時間,最終有效減輕患者由于不適癥狀而帶來的痛苦[3]。4.術中氣腹應用二氧化碳引起腹脹癥狀,護理措施:麻醉清醒后囑患者取頭低臀高位,每隔1小時交替進行,能有效的減輕腹部不適感。
1.3 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4.4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形式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所出現的不適癥狀的種類與程度見下表。
2.2 完成腹腔鏡手術后患者的活動情況在完成手術之后的3天左右。在300例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能夠自由活動的患者有190(63.3%)例,不能夠活動的有 10(3%)例,不敢進行活動的有 100(33.3%)例。300例腹腔鏡患者圍手術期出現的不適癥狀以及程度,見表1。

表1
在普外科中,腹腔鏡手術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也決定了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所出現的種種不適癥狀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此時對這些不適癥狀進行認真地觀察,并且研究有效的護理措施,這樣最終能夠有效對這些患者所出現的不適癥狀進行治療,從而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與身體的不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腹腔鏡的治療效果。
[1]張忠濤,郭偉.單孔腹腔鏡手術發展概況[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01):236-237
[2]陽世偉,涂楚云,賴偉英.腹腔鏡手術患者圍術期不適癥狀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8,(12):165-167
[3]穆金玲.郭玉梅.80例腹腔鏡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2013,(2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