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
江蘇省東臺市新街鎮衛生院 江蘇 東臺 224234
戊型肝炎是由戊肝病毒感染的經腸道傳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臨床表現類似甲型肝炎,但黃疸較為常見,一般呈良性經過,且孕婦感染病情較重[1]。我鎮一直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通過多年來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的推廣接種,已建立了有效的甲型肝炎的群體免疫屏障。新生兒乙肝疫苗的接種率達到了98%以上,甲肝發病率和15歲以下年齡組乙肝發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肝炎仍然是我鎮主要的傳染病。為了解我鎮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規律和發病趨勢,為今后制定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發病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據[2]。現就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上年度10月1日-下年度9月30日為一個肝炎監測年度)肝炎監測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監測人群為我鎮(我鎮為廈門大學、江蘇省CDC肝炎監測鎮)全年齡常住人群。
調查方法和內容:鎮衛生院和各村衛生站的醫務人員,對前來就診的患者詢問病史,患者如有"乏力或納差(食欲下降)3天及以上"即作為"疑似肝炎"開展癥狀監測,按照統一的要求,填寫"東臺市疑似肝炎病例首診卡",并采集5ml外周靜脈血,于2小時內送鎮衛生院防保組。由鎮防保組人員無菌分離出2份血清,其中1管血清不低于1.2ml,剩余下的血清裝另1管,-20℃冰箱保存。每周四由鎮防保人員將填寫的"疑似肝炎采血登記送檢表"、"東臺市疑似肝炎病例首診卡"和冷藏的血清送東臺市CDC。由東臺市人民醫院對每個"疑似肝炎"的血清做ALT。ALT檢測超過正常值上限2.5倍(ULN)者進行肝炎病原學分型,并于14-20天后進行隨訪調查,采集第2份標本,若第2次采血時,ALT仍異常且抗-HEV-IgM陽性,則在14-20天后采集第三份標本,以此類推,直至ALT恢復正常。我鎮在市內其他醫療單位網報的肝炎病例也采集血清送東臺市CDC作相關檢查。具體流程,見圖1。

圖1 疑似肝炎主動監測系統流程
檢測方法:①ALT檢測:ALT采用北京中生北控提供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試劑盒檢測。檢測流程及結果判讀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②肝炎分型檢測:甲肝IgM試劑、乙肝表面抗原試劑、乙肝核心IgM抗體試劑、丙肝抗體檢測試劑、戊肝IgM和IgG抗體試劑均由北京萬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檢測流程及結果判讀嚴格按照試劑盒各自的說明書進行。
肝炎的診斷標準:戊型肝炎診斷標準為:乏力或納差(食欲下降)3天及以上,ALT檢測超過正常值上限2.5倍(ULN)且具備以下任何一項:①血清戊肝IgM陽性(檢測值/臨界值(sco)≥2);②雙份血清IgG陽轉(首份血清陰性,第2份血清sco≥2);③雙份血清IgG含量4倍或以上升高。其他肝炎的診斷標準:甲型肝炎:HAV-IgM sco≥1;急性乙肝:HBcAb-IgM sco≥1;慢性乙肝:HBsAg sco≥1但HBcAb-IgM sco<1;丙型肝炎:HCVAb-IgG≥1。
質量控制:廈門大學、東臺市CDC對鎮衛生院的相關醫務人員和各村衛生站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鎮衛生院防保人員每個月至少1次以上對鎮門診和各村進行督導,東臺市CDC定期對鎮衛生院門診和各村衛生站進行督導,確保質量。ALT、HAV-IgM、HBsAg、HBcAb-IgM、HCVAb-IgG、HEV -IgM 的檢測每月進行實驗室質控。
統計學分析:EXCEL2003建立數據庫,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采用X2或Fisher精確概率法。
流行強度和流行趨勢: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累計報告急性肝炎病例194例,年均發病率為10.12/萬人/年。其中戊肝病例83例,戊型肝炎年平均發病率為4.43/萬人/年,2008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監測年度戊肝發病率最高,達7.82/萬人/年,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監測年度戊肝發病率最低,為1.83/萬人/年。5個監測年度的戊肝發病情況不同(X2=21.05,P<0.01),后2年監測年度的戊肝發率低于前3年。具體如圖2。
戊肝在病毒性肝炎構成比的變化,最低為2007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監測年度,占肝炎總病例的35.56%,最高為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監測年度,占肝炎總病例的58.33%。見表1。
流行特征:時間分布: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各月份均有病例發生,其中以1月份發病最多,占12%,以春夏季為主。秋冬季逐漸降低。見圖3。

表1 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新街鎮戊肝構成變化

2006年10月1日- 43 0 20 2 21 48.842007年10月1日- 45 1 26 2 16 35.562008年10月1日- 71 1 34 6 30 42.252009年10月1日- 23 1 13 0 9 39.132010年10月1~2011年9月30日 12 1 4 0 7 58.33合計194 4 97 10 83 42.78

圖2 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新街鎮戊肝發病情況

圖3 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新街鎮戊肝發病季節分布
地區分布: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全鎮各村均有病例發生,呈散發狀態,但以東興村、來東村、雙洋村的發病居前,年均發病率分別為 11.68/萬人年、10.38/萬人年、7.79/萬人年。東海村的發病率最低,為1.74/萬人年。
人群分布:5年共發現確診戊肝病例83例,其中男性58例(69.9%),女性 25 例(30.1%),性別比為 2.23:1,男性多于女性(P<0.01)。年齡分布上,確診戊型肝炎病例最小的18歲,最大的87歲,平均發病年齡 54.1歲,各年齡組發病情況不同(P<0.01),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升高,40歲以后發病率明顯升高(P<0.01),占總病例的95.2%。見圖4。職業分布以農民為主,占90.4%。

圖4 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新街鎮戊肝發病年齡分布
戊肝發病以成年人為主,且主要集中于40以上年齡段,占病例總數95.2%,這可能與該人群為社會主要活動就業者接觸范圍廣有關。以春夏季為發病高峰,職業以農民為主,可能與我鎮為農業大鎮,農民人口基數較大,衛生意識和衛生習慣不良有關。戊肝發病率為男性高于女性,發病性別比為2.23:1。各監測年度的戊肝發病情況不同,后2年監測年度的戊肝發率低于前3年,可能與2008年5月,我鎮16-60歲年齡組11032志愿者完成戊肝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接種程序為0-1-6)有關,從而對戊肝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屏障。
戊肝屬糞-口傳播的乙類傳染病,主要是經過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傳播,應主要采取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進行健康教育為主的措施加強戊肝防控。戊肝疫苗現已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不久的將來,接種戊肝疫苗將成為控制戊肝的主導措施。
首先切實做好傳染源的隔離和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隔離期為發病起3周,病人在醫院隔離,由村醫或社區醫生對密切接觸者在家進行醫學觀察,每日進行訪視,一旦出現相關癥狀盡快就診。同時病人家屬做好消毒技術指導。其次深入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居民把好病從口入關,并普及防病的衛生常識。做好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茶具和生活用具等要經常消毒,并提倡分開使用。再次是保護水源,嚴禁糞便及污物污染水源,提倡飲用自來水,使用井水要定期用漂白粉消毒,努力做到不喝生水。加強飲服行業的衛生管理做好公共衛生,并對飲服人員實行定期體檢。此外要加強學校、托兒所、幼兒園等集體單位的衛生管理,旦發現可疑病例,應立即實行隔離和消毒,并及時報告疫情。
1 艾星,張雪峰,等.江蘇省農村散發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9,25(3).
2 陳胤忠,等.鹽城市農村一般人群戊肝病毒感染狀況的調查.疾病控制雜志,2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