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連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 四川 瀘州 646000)
ICU患者病情危重以及ICU謝絕陪護的特點,致使患者的家屬無法實時獲得患者病情發(fā)展變化的信息,加之患者家屬對醫(yī)院環(huán)境的不熟悉,對治療過程的不了解,對疾病預后的不確定以及對面臨隨時可能失去親人生命的威脅,會感到無助,害怕,甚至發(fā)生焦慮、抑郁。隨著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ICU護士的職責不單是做好危重病患者的搶救與監(jiān)測,還包括對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因此,本研究在了解ICU患者家屬的焦慮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對ICU患者家屬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并對其效果進行評價,從而為給ICU患者家屬提供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提供依據(jù),從而幫助患者家屬正確的面對,主動配合護理工作,最終促進患者的康復。
1.1 調查對象: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ICU病房住院的患者的家屬210例。1例患者選擇調查1例家屬,家屬的納入標準為:①年齡≥18歲,②監(jiān)護時間大于等于3天,③與患者是配偶、子女或父母關系。
1.2 調查方法
1.2.1 基線調查: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對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訪談式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一般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與病人關系等;②焦慮自評量表(SAS):該量表能夠準確、迅速地反映伴有焦慮傾向的被試者的主觀感受,廣泛適用于具有焦慮癥狀的成年人。SAS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xiàn)的頻度,其標準為:“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SAS的主要統(tǒng)計指標為總分,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其中有15個條目正向計分,5個條目反向計分),經(jīng)過公式換算[y=int(1.25x)],就得到標準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2.2 護理干預:在基線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可能的影響患者家屬焦慮狀況的因素采取一系列的護理干預措施,如給患者家屬提供照顧患者的機會、對患者家屬進行安慰疏導、及時向家屬提供患者的有關信息等。
1.2.3 終末調查: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及方法同基線調查。
1.3 統(tǒng)計分析: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錄入數(shù)據(jù),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方法主要為χ2檢驗、t檢驗和秩和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本次所選取的210例ICU患者家屬的平均年齡為48.1±2.53歲,最小20歲,最大76歲;男性78例,占37.1%,女性132例,占62.9%;來自農村86例,占41.0%,來自城市124例,占59.0%;文化程度中,小學及以下者10例,占4.8%,初中者73例,占34.8%,高中者105例,占50.0%,大專及以上者22例,占10.5%;與病人的關系中,配偶165例,占78.6%,子女27例,占12.9%,父母15例,占7.1%,兄弟姐妹3例,占1.4%。
2.2 ICU住院患者家屬焦率狀況:在基線調查中,210名患者家屬的SAS標準分平均得分為51.89±1.07分(32~71分),與常模(29.70+0.46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89,P<0.001),患者家SAS標準分高于常模。在210例患者家屬中,有焦慮癥狀者(即SAS標準分高于50分)者93人,占44.3%,其中,輕度焦慮85人,占91.4%,中度焦慮者7人,占7.5%,重度焦慮者1人,占1.1%。
2.3 ICU住院患者家屬焦率發(fā)生原因分析:在被調查的210名患者家屬焦慮發(fā)生的原因中,依次為患者病情危重(57.1%)、不了解病情(51.4%)、經(jīng)濟負擔(31.0%)、不能與患者交流(24.3%)和擔心以后無依靠(21.0%),其他原因占7.6%(見表1)。

表1 ICU住院患者家屬焦率發(fā)生原因
2.4 護理干預對ICU住院患者家屬焦率改善的效果分析:針對焦慮發(fā)生的原因實施綜合的護理干預措施后,210名患者家屬的SAS標準分為36.58±0.54分(30~63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204,P<0.001),與常模(29.70±0.46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89,P<0.05)。在210例患者家屬中,焦慮發(fā)生比例由干預前的44.3%降低至干預后的19.5%(χ2=19.189,P<0.001),且焦慮發(fā)生程度較干預前明顯下降(Z=10.062,P<0.001),見表2。

表2 護理干預前后ICU住院患者家屬焦率發(fā)生比例及其程度
由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干預前ICU患者家屬的SAS標準平均分(51.89±1.07分)不僅高于常模(29.70±0.46分),而且高于國內劉霞所調查的ICU患者家屬的SAS標準平均分(40.67v8.45)[1],略高于左曉霞等研究的結果(49.84±0.46)[2]。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有44.3%的家屬具有焦慮癥狀,其中,絕大部分(91.4%)為輕度焦慮,中重度焦慮所占比例較少。說明ICU患者家屬是焦慮的高發(fā)人群,這一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
從ICU患者家屬焦慮發(fā)生的原因來看,最主要的原因為患者病情危重和不了解病情。ICU收住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預后不良,加之護士往往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對病情的監(jiān)測和護理工作上,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耐心傾聽患者家屬的詢問以及向家屬解釋患者的病情,從而導致患者家屬常有不同程度的傷心、焦慮、不安和恐懼,對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降低。針對這一點護士除了要監(jiān)護患者以外,還應及時向患者家屬介紹ICU制度,告訴家屬疾病的預后,患者病情治療進展情況及診療、護理計劃,并耐心傾聽患者家屬的詢問。不能與患者交流也是患者家屬產生焦慮的重要原因,ICU限制陪人探視及陪護的特點致使患者家屬無法與親人交流而擔心患者有孤獨感,同時又因無法親自照顧處于病中的親人而內疚,從而導致焦慮的產生。針對這一點在不影響醫(yī)療護理工作的前提下,ICU應該給家屬提供照顧患者的機會,如允許家屬短時間的探視,參與患者的飲食、翻身、口腔清洗等簡單護理。另外,經(jīng)濟負擔較重也與家屬的焦慮產生有關,ICU往往醫(yī)療費用較為昂貴,患者家屬普遍存在擔心治療效果不理想又浪費錢這種矛盾心理。針對這一點醫(yī)護人員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一些對病情意義不大的檢查、治療項目來節(jié)約費用,同時尋求一定的社會支持,合理收費,明白收費[3]。
針對焦慮發(fā)生的原因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來看,干預后患者家屬的SAS標準分雖然仍然高于常模,但較干預前有明顯的降低,且焦慮發(fā)生比例由干預前的44.3%降低至干預后的19.5%,焦慮發(fā)生程度也較干預前明顯下降。這說明了針對患者所采取的干預措施對患者焦慮的改善有明顯的效果。且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效果將會越來越明顯。
[1]劉霞,吳杰飛,彭 敏.ICU患者家屬60名情緒狀況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1):47-48
[2]左曉霞,李崢.ICU 患者家屬焦慮狀況調查[J].現(xiàn)代護理,2005,12(25):2364-2365
[3]黃淑萍.ICU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護理對策[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4,06(0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