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瑩
(長沙市中心醫院胸三科 湖南 長沙 410000)
由于長期患病的原因,肺結核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結核桿菌的侵入導致肺部結構受損,從而為院內獲得性肺炎創造了條件。臨床研究發現,肺結核患者發生院內獲得性肺炎的幾率及其病死率相對較高,并且由于院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較強耐藥性,為臨床治療制造了麻煩[1]。為研究肺結核合并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學特征,我們對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間肺結核合并院內獲得性肺炎患者病原學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肺結核合并院內獲得性肺炎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齡9歲-81歲,平均年齡為(39±5.2)歲。院內感染時間4.5d-52d,平均時間19.2±1.5d。所有患者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肺結核診斷標準進行確診2,院內獲得性肺炎按照衛生部2000年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進行確診,排除其他重大臟器及基礎性疾病。
1.2 痰液培養及檢驗:以自然咳痰法采集患者新鮮痰液標本,進行連續三次以上的標本培養。使用自動細菌鑒定與藥敏測試儀對細菌進行檢驗。
2.1 細菌培養檢驗結果:對所有68例肺結核合并院內獲得性肺炎患者進行痰液培養,其中痰液檢測陽性患者65例,致病病原菌株85株,其中革蘭氏陽性菌21株(24.71%),革蘭氏陰性菌50株(58.82%),真菌14株(16.47%)。致病病原菌占第一位的是肺炎克雷伯桿菌,約占總病原菌株的24.71%,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約占總病原菌株的14.12%。所有致病菌的培養檢驗結果如表1。

表1 致病菌培養檢驗詳細結果統計表(n,%)
2.2 細菌耐藥檢驗結果:經過細菌耐藥檢驗,發現所有培養的菌株對于不同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耐藥性,其中最為敏感的是亞胺培南(18.82%),其他敏感性依次為氧氟沙星(56.47%)、頭孢曲松(74.12%)、頭孢哌酮(85.88%)、頭孢呋辛(88.24%)。其中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抗生素不敏感的菌株約為44株,約占所有陽性菌株數的51.76%。其詳細統計情況如表2。

表2 致病菌耐藥檢驗結果統計表(n,%)
3.1 近年來,肺結核的發病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接受院內治療的患者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由于有基礎的結構性肺病,影響肺部正常的生理功能,痰液引流不暢,定植菌長期存在,加上肺結核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受損,合并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發病率、病死率也呈逐漸增加的趨勢。醫院是病原菌集中的地方,再加上近幾年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導致耐藥病株的數量不斷增加,并且由于醫院不同,其病原學以及致病病株的耐藥情況也不相同,這樣就給臨床診斷與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明確肺結核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學特征,以及病株的耐藥情況,對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3.2 和其他地區的臨床檢查資料相同,在所有的致病菌中,革蘭氏陰性菌位居所有致病菌的首位,且革蘭氏陰性菌中肺炎克雷伯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位居第一位、第二位,其菌株比例分別為24.71%、14.12%。和其他研究資料不同的是,真菌在整個致病細菌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高,約占16.47%。同時,對于抗生素不敏感的病原菌越來越多,對部分抗生素的不敏感程度甚至高達85%以上,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不敏感的病原菌所占的比例也相對較高,約占51.76%,分析原因,考慮由于在肺結核病化療治療中,諸多抗結核藥物如利福平、鏈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藥物均為廣譜抗生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調和耐藥,以致革蘭陰性條件致病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不斷增加,然而目前上述藥物尚無其他藥物替代,根據我們的經驗,針對這一難題,在治療時應根據全身情況進行調整,糾正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加強營養支持,除注意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外,應酌情靜脈補充氨基酸、維生素、白蛋白,提高患者營養狀況,同時適當給予免疫調節藥物,積極排痰引流,去除誘發因素,以減少院內感染。
[1]葉敏仕,貢秀云.結核菌院內感染發病情況及防控對策[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12,03:218-2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肺結核診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通告(衛通[2008]2號):WS288-2008
[3]楊曉勇,楊小飛.呼吸科老年住院患者院內感染病原菌及耐藥性調查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0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