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東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 河南 南陽 473009)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64例輸血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效果,為提高輸血患者臨床療效及輸血安全性提供可靠依據,保障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選取我院2012年進行輸血治療的64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為41例、女性患者為23例,患者年齡在18至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31±1.34歲,所有患者均為外傷導致出血過多需進行輸血搶救,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患者為39例、高處墜落傷患者為14例、重物砸傷患者為8例、其他傷患者為3例。按照隨機的方式將64例輸血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32例。研究組與對照組輸血患者在性別、年齡、例數、致傷原因、輸血原因、教育背景以及社會經歷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且P>0.0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輸血患者按照常規輸血檢驗流程進行輸血治療;研究組輸血患者在進行常規輸血檢驗流程基礎上,對各流程內容進行必要的質量控制,內容包括輸血檢驗前質量控制、樣本采集質量控制、血型鑒定質量控制、交叉配血質量控制、輸血檢驗后質量控制等。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出現輸血性傳染病發生率以及醫患糾紛發生率,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1]。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對照組輸血患者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發生輸血性傳染病以及醫患糾紛幾率對比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輸血患者輸血性傳染病發生率以及醫患糾紛發生率對比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組輸血患者輸血性傳染病與醫患糾紛發生率分別為3.13%、6.25%,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輸血性傳染病與醫患糾紛發生率12.50%、21.88%,且P<0.05,兩組患者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輸血是臨床中用于搶救患者生命的常用方法之一,大多數需進行輸血治療患者均出現失血過多或血液疾病等情況[2]。研究表明,患者在進行輸血前給予必要的檢驗措施,可有效保障患者輸血安全性及患者治療效果。輸血前檢驗內容包括患者血型鑒定、交叉配血、確定患者輸血前原有傳染病等。
輸血檢驗流程質量控制措施:①輸血檢驗前質量控制。詳細了解患者輸血適應證,只有患者達到輸血指征才能允許實施輸血治療,輸血前及時檢查感染性疾病可能存在的傳染源,并進行必要的隔離防護措施,對輸血時所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消毒滅菌,防止發生交叉感染[3];②樣本采集。進行樣本采集前應確認申請單完全填寫且無誤,采集完成后應立即將血液樣本所在試管貼好標簽并登記,防止發生混亂導致檢驗結果準確性降低,樣本采集完成后應盡快進行檢查,存放過程中應避免發生稀釋、溶血、污染等情況;③血型鑒定。使用具有批準文號、生產日期等內容的正規血型鑒定標準血清,并嚴格執行相關操作規程,鑒定時應嚴格控制血球及血清比例,若患者發發生肝臟疾病或蛋白異常情況,應將紅細胞洗滌后再進行鑒定,血型鑒定應實施反正定型,確保血型鑒定準確率,若反正定型結果不符,則需重做鑒定試驗,并排除試管污染、紅細胞懸液濃度以及標本是否混淆等因素,血型鑒定包括ABO以及Rh鑒定;④交叉配血。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相關內容進行嚴格操作,確保交叉配血結果準確性,必要時可使用多種方法相互印證交叉配血結果;⑤假陽性及假陰性。掌握患者詳細病史,判斷患者交叉配血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假陽性及假陰性情況,并給予分析后確定交叉配血結果。⑥輸血檢驗后質量控制。樣本檢查結果應由專人送至相關部門,待與患者信息進行確認后記錄檢查結果[4]。
綜上所述,對輸血患者實施輸血檢驗流程質量控制,可有效提高患者輸血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發生輸血傳染病幾率以及醫患糾紛幾率,維持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輸血治療安全性,最終達到保障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的目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龍敏,賴冬,賴飛.輸血病歷2562份質量合格情況調查[J].福建醫藥雜志.2012,34(4):142-143
[2]朱純剛.血型實驗室的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373-374
[3]陳德生.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J].哈爾濱醫藥.2010(4):44-45
[4]王華玲.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