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玲
(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16)
隨著計劃生育的大力實施以及以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每年人口的出生率緩慢下降,并且人均壽命不斷加長,根據2000年的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有專家預測,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年齡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會以每年4.5%的速度持續增長,在2050年預計達到1.14億,占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的34.5%,那時,每三名老年人中將會有一名高齡老年人。研究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將會一直發展,并且增長速率會超過經濟發展,老齡化的不斷加快,使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逐漸增多,護理工作越來越受重視,因此老年心血管的護理工作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高度。文章下面對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護理體會進行回顧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1月到5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心血管病患126例,這些病患的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詳情見表1。這些病患經診斷均有慢性病史,病情綿延。

表1 病患的基本資料
2.1 進展性心血管病變:隨著歲數的增長,老人的身體機能正在逐漸減弱或是退化,具體的病理表現為心臟供血能力變弱,心肌細胞的變化能力減弱,心肌細胞可使用的ATP減少,細胞內維持細胞活動能力的兒茶酚胺的數量降低,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細胞的攜氧能力變弱,不能有效地攜帶足夠量的氧氣到血液之中,加之心臟的供血能力變弱,導致身體各個器官的機能也隨著一同下降,這種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心臟標會在影響學中表現較為明顯,具體體現為心臟主動脈直徑變大,左心室和心房擴張,心臟器官和血管的整體彈性變弱,這使得即使老年人處在不動、或是身體放緩的情況下也有突發竇性心率不齊的可能,主要癥狀表現為心臟跳動得過快或是過慢,而且還有可能出現多種類型的傳導阻滯狀況。人老了、心也老了,身體各個器官是隨著身體的變化情況的而變化的,兩者之間具有相互作用關系。身體方面,老人對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和適應能力變差,心臟方面,血管和器官的狀態松弛,無法恢復到正常的彈性,供血能力變弱,血管內有死細胞堆積、鈣質堆積,導致血管變窄,血液流動能力下降,血壓升高。
2.2 防御功能減弱:身體自身有一層較為嚴密的預防性機制的,這套預防機制是由皮膚、淋巴免疫系統等所組成的,但是隨著老人身體機能變差,導致皮膚、淋巴系統無法發揮正常的作用,致使老人的身體防御能力變差,這也是心血管疾病在老人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2.3 心理原因:在國內外的醫學界證實,無論哪種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患者心態情況所影響,隨著老年人身體的變化,身體功能的減弱,許多老年人都普遍存在著焦慮、自怨自艾、恐懼等心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對患者治療的難度。一些人常年保持者吸煙、喝酒、使用大量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習慣,有些老人在老了之后這種顯現就更為嚴重,這也導致老人的身體機能加速退化,免疫系統破壞嚴重,身體狀況翌日下降。
3.1 老年人群的知識結構特點:老人不懂科學、不聽科學,對以往不科學、迷信的信息有著偏執的態度,這也或多或少表現在臨床護理上,患者不接受治療、帶著情緒治療。
3.2 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特點:由于心臟和血管的機能和結構發生退化,老人的血管壁彈性變差,血流通道變窄,心臟的左心室區常伴有負荷性功能不全等顯現。
3.3 患病原因和病變特點:老人群體中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率失常,這些疾病都是心、肺等重要器官病變所致,在身體內部這些重要器官的工作量較大而且連續,對氧氣的需求量較高,所以這些器官之間都是會產生相互的影響,而且老人身體內部環境較差,所以當一個器官功能發生病變,就會導致其他器官的功能受到影響。
針對于老人患病人群,我們需要制定一套獨體的臨床護理方式,根據老人的身體情況和心理情況制定護理計劃和內容,一般來講主要分為以下幾點:①加強監視,老人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表現較慢,發作時很突然,因此要加強日常的巡視和護理工作。②科學的用藥指導,老人身體對藥物的吸收能力較差,因此要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身體情況,使用不同的藥物和用藥方法。③日常護理,這部分包括老人的日常活動和日常飲食,給予老人一定量的活動訓練,為老人配置合理、科學的營養餐。④老年心臟病患者,心臟功能不全卻缺少典型心衰表現,易被忽視。但如能識別早期心衰的癥狀特點,及時治療,則療效良好。⑤心理護理,對入院的老年人熱情接待,解除其思想顧慮。對患者的隱私要注意語言的保密性,和患者交流時不說空話、假話,不模棱兩可,不裝腔作勢,能言準意達,自然坦誠地和患者交談。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胸痛、心悸、氣急病情癥狀。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師并采取相應措施。
老年人這類群體較為特殊,無論是從心理層面和身體層面護理,他們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懷。老人心血管疾病的是常見的老年病的一種,發病原因多為身體免疫能力下降,心臟的泵血能力減弱,紅細胞的攜氧能力變差、活動性變差,對血管內細胞、鈣質凝結的去除能力變差,血管壁失去彈性,血流速度變慢等等,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要從常規性治療以及正確的心理護理兩個方面入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對提升患者治愈率,保持老人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
[1]張云,李娜,田彩藝,韋丹,楊小虎,等.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62例的臨床護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2,16(10):238-240
[2]譚敏誼,宋瑜,楊仲毅,鄭瑩,黃貝玉,吳綺常,等.6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護理體會[J].海南醫學,2011,17(22):182-185
[3]劉麗芳,黃干初,魯大云,王曉珊,李靜音,等.淺析如何做好心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的護理工作[J].河北醫藥,2011,15(07):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