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袁昌瓊, 楊慧英, 騰 菲, 郭曉東, 李明陽
(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南樓消化科1a,消化內鏡診療科1b, 北 京 100853 2.中 國 人 民 解 放 軍 第 302醫 院, 北 京 100039)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胃腸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WHO/IARC)將其定為Ⅰ類致癌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顯示[1,2],Hp感染不僅僅表現于胃腸道疾病方面,同樣也出現在冠心病、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乙肝等疾病中,因此本實驗基于合并有Hp感染的三種疾病患者的治療進行探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合并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78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58例缺鐵性貧血患者和50例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將其分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實驗組(A1組)39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照組(A2組)39例、缺鐵性貧血實驗組(B1組)29例、缺鐵性貧血對照組(B2組)29例、心絞痛實驗組(C1組)25例、心絞痛對照組(C2組)25例,分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分組情況 n(%)
1.2 方法
1.2.1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后經C-尿素呼氣試驗或血清檢測Hp均表現為陽性,且2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等對Hp有影響的藥物,并排除患有胃腸道疾病、惡性腫瘤、嚴重內科疾病、妊娠、甲狀腺功能異常以及對抗生素過敏的患者。另外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均為初治ITP并符合《血液學診斷及療效標準》[3],血小板 <50×109L-1;缺鐵性貧血患者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測結果與相關診斷標準一致,血清鐵含量 <8.95 μmoL/L,血清鐵蛋白(SF)<12 μg/L,血紅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心絞痛患者經臨床癥狀、心電圖、心臟彩超、心肌壞死標志物、D2聚體檢查確診為心絞痛,并排除心肌梗死、肺栓塞等疾病患者。
1.2.2 治療方法:A1組、B1組、C1組患者采用抗Hp加對癥治療方案,A2組、B2組、C2組患者則采用單純對癥治療方案,其中各組抗Hp治療均選用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奧美拉唑20mg,2次/d,對癥治療 A 組選用潑尼松1-2mg.kg-1.d-1;B組選用硫酸亞鐵300mg/次 +維生素C 200mg/次,3次/d;C組進行心絞痛標準化治療,其中阿司匹林片100mg/次,1次/d。
1.2.3 研究方法:各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后,對其臨床療效和Hp轉陰率、根除率分別進行比較。各組療效評定方法及標準如下:①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進行檢測和比較,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無出血癥狀,為顯效;血小板回升至50×109L-1或與治療前水平相比上升幅度>30×109L-1,無或偶有出血癥狀,則為有效;血小板計數和出血癥狀無明顯改善,則為無效。②缺鐵性貧血:檢測和比較患者治療前后同一時間點血紅蛋白(Hb)含量,若患者臨床癥狀消失,Hb恢復正常(男性≥120g/L,女性≥100g/L),或較治療前水平上升≥50g/L,則為顯效;若臨床癥狀改善,Hb水平較治療前上升≥30g/L,<50g/L則為有效;若患者臨床癥狀及Hb水平無明顯變化,則為無效。③心絞痛:對比治療前后患者心電圖和臨床表現,心電圖恢復正常或缺血型S-T段下移減少>50%,或疼痛完全控制,則為顯效;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或缺血型S-T下移減少30% -50%,或疼痛程度明顯減輕,則為有效;若心電圖變化不明顯,疼痛次數、程度無明顯改變,則為無效。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則采用X2檢驗,以 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各組患者治療2個月后,根據各類病證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統計分析,其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在對合并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心絞痛患者治療后,其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4.62%、86.21%和88.00%,相比同類病證對照組總有效率56.41%、65.51%和56.00%,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各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各組患者Hp轉陰率比較:對各類病證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的Hp檢測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A1組36例患者轉陰,有效率92.31%,A2組2例轉陰,有效率5.13%;B1組25例患者轉陰,有效率86.21%,B2組1例轉陰,有效率3.45%;C1組23例患者轉陰,有效率92.00%,C2組1例轉陰,有效率4.00%。各類病證實驗組患者轉陰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同類病證對照組患者,且P<0.01,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Hp是消化道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但從近年來對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發現Hp不僅是消化道潰瘍、出血的危險因素,更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因素。相關研究結果顯示[4],Hp陽性心絞痛患者1年內病發心肌梗塞的機率明顯高于Hp陰性的心絞痛患者,其機制可能是通過誘導機體炎癥因子的異常來破壞血管內皮,從而使斑塊形成的機率明顯增加,同時還增強了對胰島素的抵抗,影響血脂、血糖水平,進一步提高了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機率[5]。
隨著對Hp研究的深入研究,國內外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患者往往合并有Hp感染[6],因此單純的鐵劑治療并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本研究結果也證實,鐵劑治療聯合抗Hp治療能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由于Hp感染會引起胃液中抗壞血酸和胃酸的水平,進而導致非血紅素鐵含量減少,同時Hp細胞膜外的鐵抑制蛋白可直接擾亂機體的鐵代謝功能所致。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也是近年來研究發現合并Hp感染較多的胃腸外疾病之一,相關研究報道顯示[7],對血小板>50×109L-1,無出血癥狀的Hp陽性患者進行抗Hp治療,其療效明顯,而對無特異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Hp陽性消化道潰瘍同樣進行抗Hp治療后,其血小板計數并無變化,表明特異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與Hp感染有一定的關系。而本實驗結果也表明抗Hp治療與單純的對癥治療相比能有效提高該病的臨床療效,因此在臨床診斷該病時確定患者是否為Hp陽性對臨床治療有重要影響。
[1]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版[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79-284.
[2]Cannizzaro R,De Paoli P.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endoscopic surveillance and gastric cancer[J].Am Gastroenterol,2009,104(12):3100-3101.
[3]袁偉,鞏曉興,武琴,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缺鐵性貧血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3):200 -201.
[4]Vizzardi E,Bonadei I.Piovanelli B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J].Panminerva Med,2011,53(03):193 - 202.
[5]Rostami N,Keshtkar- Jahromi M.Rahnavardim effect of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on platelet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 controlled trial[J].Am Hematol,2008,83(05):376 -381.
[6]彭蕓.幽門螺桿菌與冠心病的關系[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2,21(4):89.
[7]王吉如,洪小飛.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用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