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特約通訊員 曉 放
2012年,農業部確定了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到2013年4月全國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 “家庭農場”,3月18日農業部辦公廳發出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家庭農場的調查工作。緊接著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江蘇常熟古里鎮田娘農場發展情況,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通過股份合作、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發展現代農業,是未來的大方向。“家庭農場”立馬躥紅,成為2013年“三農最熱詞匯”。各級政府更忙著當起了熱情的紅娘,拉著“家庭”和“農場”談情說愛,催著他們談婚論嫁。
據湖南省農業廳調查: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稻生產,平均勞動力消耗為單季每畝15個左右的工作日,若雙季稻再加一季冬季作物,一個擁有2個勞動力的典型農戶也就只能維持3~9畝水田、1~3畝旱土及庭院養殖項目的生產。但到2012年水稻生產的平均勞動力消耗為單季每畝1.5~1.8個工作日(機械操作計入了物質費用),勞動力消耗已降低到上世紀80年代初的1/10左右。
2013年4月1日,湖南省資興市農經局發布一組數據:資興市共有農業戶數8.03萬戶,農業人口25.1萬人,耕地總面積22.61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9畝。至2012年底止,全市共流轉農村土地(耕地)4.56萬畝,為耕地面積的20%,涉及農戶8173戶,其中農戶參與流入面積2.59萬畝,占流轉面積的57%,企業參與流入面積0.73萬畝,占流轉面積的16%,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流入面積0.61萬畝,占流轉面積的13%。流轉方式主要以出租(63%)、轉包(28%)和互換、股份合作為主。
國家統計局湖南調查總隊也發布了一組數據:2012年湖南省農民工總量達到1470.8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056.9萬人,本地農民工413.9萬人,湖南農業人口總人數為3725.09萬人,農民工占農業人口總數的39.5%。
同時,湖南農業大學校長周清明還披露了一組數據:湖南省農村現有80.1%的家庭收入依賴外出務工或經商,也就是說這80%的農村家庭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家庭。
這幾組數據,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湘情:湖南農村,現在大約有20%的土地已經流轉。大部分流轉的土地到了在家種地的農戶手中;而湖南農村大約將近40%的農業人口跑到城里打工去了,這些人都是青壯年,留在農村的農業人口大約有60%,這些人大部分是老人、孩子和婦女;湖南農村的家庭收入大約有80%依賴外出務工或經商。盡管有80%左右的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或經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仍然保留了責任田,多數由留守在家的婦女或老人耕作,管理粗放,拋荒現象嚴重。
這樣的湘情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與不斷提高的生產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相比,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的土地經營規模顯得過小,從而出現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隨著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繼續維持分散的小規模家庭承包經營模式顯然已不合時宜了。
而我省平原少丘陵山地多,農民鄉土觀念濃厚,集體大規模經營在經濟上更會增加代理成本,這就決定了我省農村實行大規模的農場制也是不適宜的。
所以,只有把這小規模的家庭和大規模的農場拉到一起,好好地談談戀愛,然后聯姻,組成不大不小的家庭農場,這才是適宜湘情的規模適度的農村經營組織形式。
相親是戀愛的第一程序。政府做媒人,拉著家庭和農場相親,目地是想要他們自愿組成家庭農場,朝著形式普遍化、種類多樣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現代化、發展合作化的道路邁進。那么什么是家庭農場?它與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又有什么異同呢?
家庭農場,是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在中國,它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通過現有土地和土地租賃,資金聚集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經濟實體。但專業大戶不具有法人資格,按照“風險自擔,利益自享”的原則,利用現有土地,并采取土地租賃的辦法,具有一定土地規模,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雖具有法人資格,但它是勞動者為減少中間費用,保護自身利益,發展生產而共同出資興辦,其組織原則是自愿參加,民主管理,按章程經營和處理成員之間利益關系,必須具備五家以上,且80%以上農戶為入社條件,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企業。

▲ 工商部門頒發家庭農場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
與專業大戶比,家庭農場的專業要求更高,抗風險能力更強;與專業合作社比,家庭農場的獨立性更強,反應更快。它既保留了農戶經營農業的優勢,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要求,同時又可以克服小農戶的弊端,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必要條件和現代農業組織的基礎。家庭農場的穩定性和適度規模有利于激發農戶的科技需求和應用;有利于農業集約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的實現;有利于耕地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有利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可提高政府支農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農業文化的傳承。到目前為止,我省在發展家庭農場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五個難點:
第一,對家庭農場缺乏清晰的定義。盡管中央時常提及“家庭農場”,但如何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認識。這就導致有的種植大戶已在嘗試這一經營模式,卻不知自己就是家庭農場的雛形;有的農場不以家庭成員為組成,或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卻自稱家庭農場;有的人將家庭農場主與地主相提并論,擔心引發土地兼并;有的人錯誤地將家庭農場與“休閑農業”混為一談。對家庭農場的含糊定義,影響到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記制度等一系列問題。
第二,土地流轉難,難以獲得一定規模和相對穩定的租地。首先難在觀念上。很多農民把承包土地作了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特別是年紀大的、習慣種田的、生活門路少的,怕生活無著落,怕政策有變化,導致“不敢”流轉;隨著國家對農民種糧補貼增加,部分農民更加珍惜土地,個別流轉土地可能改種了非糧食作物或興建基礎設施,農民怕今后難恢復,個別農民“不愿”流轉;由于念“土”情結,擔心“流”出去后土地不再屬于自己,心結難解,個別農民寧肯拋荒也不想流轉。出現了“有田沒人種,有人沒田種”的現象。再加上社會保障缺乏,年紀大的、身體不好的農民不敢放棄土地,也影響土地流轉工作開展。
其次難在機制創新上。現行的《土地承包法》已過10年,當時法律強調的主要是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對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缺乏可操作性規定,修改完善土地承包法已勢在必行。各級政府、各部門對土地流轉如何創新、突破、獎勵、扶持都有一些實踐,但由于領導重視程度不一,措施力度不一,各地發展偏差較大。同時,由于農村經濟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所占的份額較少,影響力不大,再加上產業弱勢,效益低下,領導關注少,部門重視少,國家政策關愛不力,因此土地流轉還處于“放任自流”層次上。
再次難在規模流轉上。農業效益低、回報差、風險大,企業、財團不愿長期投資農業產業,農村有識之士、有錢之人很少安心農村、發展農業,導致流轉的主體天生弱勢。加之各級政府重視不夠、政策不力、幫扶太少,農民觀念轉變難,法律法規束縛多,農業產業見效慢,成片規模流轉、經營真是難上加難。有時即使有企業(大戶)想來投資,但由于規模小或投資環境差,難以落戶發展,也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
最后難在效益提升上。農業是基礎,糧食是命根,但最重要的東西往往容易被忽視。農業效益太低,且提升空間極為有限,導致很多人不愿涉足農村土地流轉。有人幫農民算過賬,如果每畝產糧800斤(單季),產值約為1040元(按130元/百斤計算),除去開支660元/畝(含犁地100元/畝、播秧80元/畝、病蟲防治150元/畝、肥料50元/畝、收割100元/畝、種子80元/畝、其他人工100元/畝),可以賺380元/畝,還要風調雨順,無水旱災和病蟲害,效益之低可想而知。由此,我省農村土地流轉仍處于較低的層次:零散流轉的多、集中流轉的少;農戶間流轉的多、向非農戶流轉的少;短期流轉的多、長期流轉的少;無序無規流轉的多、有序循規流轉的少;無組織自發流轉的多、合作組織參與流轉的少。
第三,扶持政策難落實,缺乏更新設備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一些農民流轉了大量土地做農場經營,卻受沒有進行土地整理的限制,地被分成若干小塊,遇上機耕道,必須自己扛著小型農機到另一塊田里去。昂貴的租金已經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搞土地整理自己又無財力完成。
第四,融資難也是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大障礙。融資、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約影響大。家庭農場在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多數農場資金實力不強,加上固定資產不多,大部分投入無法通過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取銀行貸款,制約其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設施農業。同時,由于物價上漲和外來勞動力流動頻繁,一些農場主普遍反映用工工資過高,特別是農忙季節,更難雇到臨時用工。第五,農場主經營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盡管大部分農場主多年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畢竟受學歷、理念等因素影響,難以有效承擔現代農業發展重任,需要進一步提高經營素質。當然,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不夠強也是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個因素。
我國目前共有種糧大戶(實際上主要就是家庭農場)68.2萬戶,經營1.34億畝,糧食平均畝產量486公斤,比全國糧食平均畝產353公斤高出38%;全國共有糧食生產合作社5.59萬個,經營0.72億畝,糧食平均畝產量545公斤,比全國糧食平均畝產量高出54%;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經營的糧食面積共計2億多畝,約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1/8,而平均畝產量卻高38%~54%,如果今后更多的糧食由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生產經營,將會對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
根據山東、寧波家庭農場試點的經驗,發展家庭農場,政府和農場主都要找到各自的著力點:
一是政策引導,營造培育家庭農場的良好環境。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兒,紅娘應積極地牽線搭橋,但千萬不能拉郎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說,國家種糧總量繼續增加的同時,增量重點向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傾斜,這是一個政策目標指向,各地必須因地制宜,扶持發展家庭農場,不能靠行政推動,只能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引導農民去做,大主意還要農民自己來拿,這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干部第一不能強迫命令,第二不能替代。
二是強化基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供求雙方提供法律咨詢、供求登記、信息發布、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服務、糾紛調處等,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臺;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雙方的價格協調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糾紛調解機制,促進流轉關系穩定和連片集中;進一步完善農民社保體系,解決離土農民的后顧之憂,積極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三是加大扶持,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生產力水平。政府要鼓勵有條件的種養大戶升級為家庭農場;鼓勵家庭農場增加技術、資本等要素投入,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財政要設立專項發展資金,用于家庭農場提高生產能力建設;家庭農場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要給予農民自產自銷的稅收待遇;適宜家庭農場申報的農業項目要優先安排;要落實用地、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
四是健全服務,為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提供堅強保障。政府要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強化新型農業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指導家庭農場應用先進適用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種養新模式,開展標準化生產;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引領作用,幫助解決單個家庭農場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實現家庭農場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優化金融服務,開展家庭農場信用等級評定,對信用等級高的家庭農場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并給予利率優惠,允許家庭農場以大型農用設施、流轉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創新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提供優質服務;支持和引導農業擔保機構優先為家庭農場提供擔保貸款,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增加保險險種,搞好農業保險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加強培訓指導,提高農場主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

▲ 某家庭農場150畝有機水稻種植示范區
五是找準定位,農場主特別要注意。農場主要找準家庭農場的特色定位,針對當地的農業資源,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種植業或者畜牧業;管理者要找“內行”,無論是家庭成員,還是請人幫工,都要讓專業的人來做事,一個對農業一竅不通的城里人是不可能辦好農場的;農場主應熟悉市場運作,事先就要搭建好銷售渠道,避免“谷賤傷農”、“菜賤傷農”;農場主還要舍得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事先要有謀劃,對于水利、電力、溝渠等設施要有規劃,最好做一份計劃書;農場主也要充分利用好農業政策,積極主動地申請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的新增補貼及農業補貼資金。
2013年4月初,湖南石門縣蒙泉鎮潘家鋪村種糧大戶黃云華已在縣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工商窗口,領取了“石門縣豐瑞樂家庭農場”的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這是湖南省首家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成立的家庭農場,這個農場專業生產水稻,規模達500畝。不僅有2臺大型農機具,還聘請了5名農民參與管理。他很自豪地說:“我的農場全部是工廠化育苗,從種到收也都是機械化,一個人生產、管理500畝水稻,并不是難事。”黃云華的信心很足,他給家庭農場定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生態化。
4月30日衡陽市又發布了全市家庭農場專題調研報告:截至目前,衡陽市擁有各類家庭農場5595個,已登記注冊或備案管理的 有4468個,其中在工商部門注冊42個,主要以個體工商戶、獨資農業企業或公司名義登記,農業部門備案的4426個,主要以農場、果園、基地、苗圃、養殖場等名義備案。
從產業結構情況看,一是種植業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涉及到糧食、油料(油 茶、油菜)、煙葉、蔬菜、果品、藥材、苗木等產業。全市種植業家庭農場2609個,占總數的46.63%。二是養殖業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涉及生豬、肉牛、山羊、家禽、水產等產業。全市養殖業家庭農場2152個,占總數的38.46%。三是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主要生產形式為糧食+生豬,水果、苗木+生 豬等,種植與養殖相結合,既降低能耗,又減少排放。全市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707個,占總數的12.64%。四是其他類型家庭農場: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 特色餐飲以及休閑農業、觀光農業127個,占總數的2.27%。

大型育苗工廠
從流轉土地情況看:全市各類家庭農場共流轉土地42.02萬畝,流轉土地最多的一戶為衡陽縣西渡鎮富樂家庭農場,流轉土地5500畝。全市流轉土地在50畝以下的家庭農場3756個,占總數的67.13%,50~100畝的1278個,占總數的22.84%,100~500畝的427個,占總數的7.63%,500~1000畝的61個,占總數的1.1%,1000畝以上的25個,占總數的0.45%,土地流轉價格因地類、地域和地質不同而異,區位優勢較好的地方流轉價格約為300~400元/畝,高岸田以及交通區域優勢不明顯的地方,一般流轉價格約為100~200元/畝,山地流轉價格約為50~100元/畝。國家糧食直補、綜合補貼等政策性補助資金一般由原土地承包經營農戶享受。
從生產經營情況看:家庭農場在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體制下,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化、集約化、商業化生產經營,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將成為當前或今后與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存的農業生產經營主要組織形態。全市家庭農場中種植業主大多參與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型企業聯合經營,多以“合作社+家庭農場”或“農業社會化服務型企業+家庭農場”,掛強靠大,經濟效益普遍較好。種植類合作社及農業社會化服務型企業為家庭農場提供農業機械化作業、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病蟲害統防統治、工廠化 集中育秧和農資配送等套餐式或點單式服務。養殖類合作社及農業社會化服務型企業為家庭農場提供種畜良種繁育、人工采授精、標準化生產所需飼料、畜藥配送服務。到目前為止,全市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50萬元以上的有1150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20.55%,10~50萬元的有3095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55.32%,10萬元以下的有1350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24.13%。祁東縣583戶家庭農場2012年實現銷售總收入12.87億元,利潤1.5 億元,平均每個農場分別為220.75萬元和25.73萬元,大大超過普通農戶的收入水平,其中有213個家庭農場主牽頭創辦或加入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 269個家庭農場與農業企業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有86個家庭農場擁有產品注冊商標,還有不少農場主是購銷大戶或產品經紀人,市場信息靈、產銷連接緊密、產品競爭力強。
湘情、湘親、湘戀、湘愛,通常說來,機會成本要求科學判斷。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語的“有得必有失”。所以,平常的戀愛是不能腳踏兩只船的。而在這場“湘戀”中,不那么科學也不要緊,其實是可以腳踏多只船的,當好了專業大戶,可以升級為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也應該可以和專業合作社掛鉤。家庭農場,道路雖艱難,前途卻美好,準備好了,就大膽嘗試著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