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萬青,謝國成,蔡明春,陳遠兵
(江華縣植保植檢站,湖南 江華 425500)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是由我國首先發現、鑒定和命名的危害農作物的病毒新種,系呼腸孤病毒科斐濟病毒屬。由該病毒引起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現已成為南方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極大地威脅著我國的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江華縣是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重發區,為了探索該病的防治方案,2012年在湖南省植保站的指導下,采用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等6種藥劑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并結合播前拌種及稻飛虱防治等措施摸索了一套針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控技術體系,在江華縣的試驗示范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
試驗在江華縣原種場進行,試驗田土壤為河沙泥,肥力中等、排灌方便。供試水稻為川香優2號,全生育期120天;采用軟盤育秧,拋栽移植,各處理管理水平一致。
供試藥劑有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3%超敏蛋白微粒劑(湖南農大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1%香菇多糖水劑(又稱多禧利,北京燕化永樂農藥有限公司)、2%寧南霉素水劑(黑龍江強爾公司)、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又稱優拌,加拿大龍燈公司提供)、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又稱鑫飛,山東東臺公司)。

1.2.1 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了3種不同的施藥方案,每種方案又因供試藥劑不同設計了4種不同的處理,加上空白對照,試驗共設13各處理(詳見表1),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39個小區,前期對應的秧田面積約為16 m2,與秧田對應的本田面積96 m2(秧田至本田一一對應),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各小區間筑小梗防止干擾,小區四周留2 m作保護行。
1.2.2 大田管理 所有處理均于5月10日播種;種子催芽露白后,稱取“優拌”5 mL,與10 mL清水混勻,均勻拌干種子1 kg,涼干4小時后播種;3葉一心(5月22日)時按處理方案施藥;6月1日拋栽到大田,6月15日大田用藥,用藥按處理方案另加井岡霉素、殺蟲雙防治紋枯病、卷葉螟;8月8日第二次用藥防治飛虱、螟蟲、紋枯病和稻瘟病;9月5日進行定案調查;9月6~7日田間小區測產,單打單曬,分小區稱重,再折合成單位面積產量。
1.2.3 防效調查 病情定案后,一般于水稻乳熟期調查水稻發病情況,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查40叢,5點共查200叢,記錄病叢數、病株數,計算各處理的病叢率、病株率及防病效果。若病情較輕,則整個小區全查病叢數。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相對防效(%)=(對照區發病率-藥劑處理區發病率)/對照區發病率×100%
從表1中可以看出,處理1~4(各單劑處理)的平均病叢率和病株率均比空白對照低,這說明幾種抗病毒藥劑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其中,處理1(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和處理2(3%超敏蛋白微粒劑)的綜合防效顯著比另兩種抗病毒藥劑好;從小區產量比較看,除處理4與空白對照相當外,處理1~3均比空白對照極顯著增產,說明這4種抗病毒藥劑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有利于提高產量;與其他處理方案相比,各單劑處理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效較差,平均發病叢率和發病株率均比其他處理高,分別為34.38%和13.43%,相對防效分別為36.65%和57.64%。上述結果表明:單獨使用各抗病毒藥劑,對南方水稻黑條縮病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但防治效果不顯著。
處理5~8(播前先用“優拌”拌種預防,再結合抗病毒藥劑防治的集成防控技術)的平均病叢率和病株率均極顯著低于處理1~4(各單劑處理),分別為27.04%和4.80%,相對防效分別為51.31%和84.64%,產量也極顯著高于處理1~4,平均產量在534.40~544.86 kg/667m2之間。這說明播種前采用“優拌”拌種可有效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為后期各抗病毒藥劑的防治減輕壓力,明顯提高水稻產量。
處理9~12(播前先用“優拌”拌種預防,移栽前10天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 800液防治一次,最后在3葉一心和田間出現感病植株時采用抗病毒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控技術)在所有處理間防效最顯著,平均發病叢率和發病株率均較低,分別為20.79%和4.22%;相對防效較高,分別為63.24%和86.38%;產量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9~12的平均產量在576.74~619.51 kg/667m2之間。這說明在防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時,采用播前拌種劑預防、抗病毒藥劑與長效稻飛虱抑制劑結合使用的綜合防控措施,可以顯著提高防控效果。處理9~12與處理5~8的相對防效差異不顯著可能是與種衣劑的藥效持久性有關。而長效稻飛虱抑制劑的使用,阻礙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傳播途徑,對防效起著鞏固作用。

?
從表2中可以看出,4種抗病毒藥劑對南方水稻黑條縮病均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從相對防效比較看,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和3%超敏蛋白微粒劑的防效明顯優于1%香菇多糖水劑和2%寧南霉素水劑。
試驗結果表明:3種防治方案,以方案三的防治和增產效果較理想,而抗病毒藥劑以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和3%超敏蛋白微粒劑的效果較明顯,即播種前用“優拌”拌種(5 mL/kg),移栽前10天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 800液噴施一次,在3葉一心及田間出現感病植株時用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3%超敏蛋白微粒劑1000倍液分別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危害,保證水稻高產穩產。
[1]周國輝,溫錦君,蔡德江,等. 呼腸孤病毒科斐濟病毒屬——新種: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J]. 科學通報,2008,53(20):2500-2508.
[2]柳曉磊,李 鵬,蒙忠輝,等. 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防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藥效試驗[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115-116.
[3]劉龍生,曾良貴,黃益國,等. 衡陽市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情況及其防控技術[J]. 湖南農業科學,2012,(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