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司法部辦公廳)
循證矯正的理念、方法與價值
■周 勇 (司法部辦公廳)
2013年1月召開的全國司法廳 (局)長會議明確要求,要探索開展循證矯正。那么什么是循證矯正?其理念、方法如何,具有怎樣的價值和益處?弄清楚這些問題是探索開展循證矯正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本文擬對循證矯正的理念、方法和價值作初步探討。
循證矯正 (Evidence-base Correction),本意為“以證據為基礎的矯正”,引申為“遵循證據進行矯正”,即矯正系統應根據科學有效的證據來進行評估、分類、管理和教育等各種矯正活動。對矯正工作者而言,盡管循證矯正這一術語比較新穎,但遵循證據進行矯正的思想既不深奧,也不陌生。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的矯正實踐和監獄工作改革發展中就蘊含著豐富的遵循證據實踐的思想。比如,每當開展矯正工作特別是某項新的矯正工作時,許多矯正工作者常常都會不由自主地去想,這項工作前人或別人是怎么去做的,有沒有一些成功的經驗或做法可供參考借鑒,然后想方設計地去尋找已有的好做法并在自己的矯正實踐中予以應用。再比如,近些年來監獄改革發展的許多工作,如監獄體制改革、罪犯職業技能教育、出監教育等,采用的通行做法都是先在部分單位進行試點,待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推開。在這些工作中,為什么要應用前人或別人的成功做法呢?為什么要先進行試點呢?答案不言而喻,因為前人或別人的成功做法經過了實踐的檢驗,被證明是有效的,按照這些做法來做工作,容易取得成功;而通過試點則可以告訴我們有關工作和實施方法是否行得通、有沒有效果、能不能推廣,進而避免走彎路、做錯事。當然,雖然說我們日常的矯正工作中已經蘊含了遵循證據矯正的思想,但并不能說這就是循證矯正。這是因為,我們日常矯正工作中所蘊含的遵循證據實踐的思想,頂多屬于一種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意識或常識,還算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循證矯正理念。
筆者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循證矯正理念,不僅強化了人們希望遵循證據進行矯正的信念,而且賦予更多、更深的精神內涵。這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循證矯正理念強調矯正實踐的科學有效性。從循證矯正的產生來看,正是對矯正實踐的科學有效性的質疑才導致了循證矯正的興起。面對耗資日益巨大的矯正工作,1974年,美國學者馬丁森(R.Martinson)發表了題為《是否有效?關于監獄改革的問題與答案》的研究報告,提出了當時采取的矯正項目和干預措施對減少重新犯罪沒有明顯效果即“矯正無效”的結論,成為震撼矯正界的著名的“馬丁森炸彈”(Martinson’s Bombshell)。后來,在許多研究者批評下,馬丁森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結論,認為一些矯正項目和干預措施對累犯的確有明顯效果,而另一些則無效。20世紀90年代,應美國國會的要求,美國國家司法研究所資助以馬里蘭大學教授謝爾曼 (L.W.Sherman)為首的研究小組,采用一套統一的、合理的、客觀的科學評估體系,對全美500多個犯罪預防項目的成效進行了評估,發現在目前所實施的矯正項目中,有些對減少重新犯罪是有效的,有些是無效的,有些尚無定論。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矯正界的有識之士越來越認識到,提高矯正成效、實現矯正資源效益最大化的根本條件是所采用的矯正項目和干預措施具有科學有效性,為此在矯正實踐中必須盡可能采用那些經過實證研究證明確實有效的矯正項目和干預措施,同時要盡可能避免采用那些無效的矯正項目和干預措施,也就是說,一定要按照已被證明有效的證據來開展矯正工作。由此可見,追求科學有效是循證矯正理念的靈魂所在。
二是,循證矯正理念強調遵循現有最佳證據,而非一般性的證據。這一點是現代意義上的循證矯正理念的本質特征。如前所述,在矯正工作中,矯正工作者通常都會遵循一定的證據來開展工作。但其中的證據大多屬于一般性的證據,主要包括個人在學校和書本中獲得的經驗以及師徒傳授的經驗、在矯正實踐中探索積累的經驗以及他人的示范和榜樣等。這些證據盡管有一定的正確性,在實踐中還會不斷加以修正,但總體而言,它們只經過片面的經驗驗證,其正確性、有效性難以得到保證,不是最有效的證據。而且同時,許多證據都是很早以前取得的,隨著時間的發展,一些當初最有效的證據到現在可能并不是最新、最有效的證據。與以往的矯正工作理念不同,循證矯正理念特別強調所遵循的證據應當是現有最佳證據,由于現有最佳證據是從同類問題大量研究中挑選出來的、與解決所需問題最為契合、到目前為止成效最好的研究證據,經過了全面的科學驗證并且符合嚴格的科學規范,代表著當前最高水平,因此,遵循現有最佳證據的矯正實踐要比遵循一般性證據的矯正實踐,在科學性、有效性方面有顯著提高。可見,遵循現有最佳證據是循證矯正科學高效的重要保證。這里不妨再回到前面的例子,之所以說我們以前的矯正工作盡管帶有遵循證據實踐的意識,但卻算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循證矯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能保證其中所遵循的證據是現有最佳證據。比如,矯正工作者主要憑借個人經驗來實施矯正,傾向于選擇自己熟悉、方便而不是最新、最有效的矯正方法、措施,這樣容易導致矯正資源浪費嚴重、矯正方法明顯滯后、矯正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等問題,究其原因,最關鍵的就是沒有遵循現有最可靠、最有效的證據。
三是,循證矯正理念強調矯正研究和矯正實踐的融合。通常,矯正研究和矯正實踐是脫節的,矯正研究是矯正研究,矯正實踐是矯正實踐;矯正研究的任務是為矯正實踐提供研究證據和理論支持,矯正實踐則為轉化、應用矯正研究成果提供舞臺。而在循證矯正理念下,矯正研究和矯正實踐是緊密相聯的,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循證矯正理念從證據的提供與使用角度將所有工作大致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工作是生產、提供證據,相應工作人員稱為證據提供者,另一部分工作是遵循、使用證據,相應工作人員稱為證據使用者。從面上看,證據提供似乎屬于矯正研究工作,證據使用似乎屬于矯正實踐工作,但實際上并不然。證據提供者為了使自己產生的證據能夠被采納、使用,必須盡可能貼近實踐、立足實踐,著眼于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也就是說從實踐者的角度去研究、生產證據;而證據使用者分析界定欲解決的問題,搜集并找出適合解決這一問題的現有最佳證據,其中離不開研究和思考,也就是說,需要帶著研究者的眼光去搜集、使用證據。更進一步,證據提供者在生產證據的過程中會用到已有的一些證據,這時便成為了證據使用者;證據使用者使用證據后的實踐成果,會自動成為下一次循證矯正的一個新證據,這樣,原先的證據使用者便成了新證據的證據提供者。從人員身份看,研究人員和實務工作者均可以成為循證矯正的證據提供者、證據使用者。由此可見,在循證矯正理念下,矯正研究 (主要指應用研究)和矯正實踐有機融為一體,有力促進矯正研究的深入開展和矯正實踐的發展進步,實現了雙方共贏。
歸納起來,循證矯正的理念就是,罪犯矯正的每一項工作,包括評估、分類、管理、教育干預等,都應當盡可能采用當前最佳證據來開展或實施,盡可能避免或者消除按照錯誤無效的、不恰當的、昂貴的和可能有害的證據來開展或實施,以取得盡可能好的效果。其中的內在邏輯關系簡單明了,要想矯正活動盡可能科學有效 (高效),就必須尋找并遵循現有最佳證據來開展矯正活動。
循證矯正的理念看起來簡單,但要把它落到實處、變成現實,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會遇到諸多難題,比如,針對所面臨的矯正實踐問題,缺乏證據怎么辦?如果有,那么如何搜集證據?如果搜集了一些證據,如何從中尋找出最佳的證據,其中的評估手段和標準是什么?如果按照最佳證據進行矯正實踐,是不是適用于目前的現實環境,會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如罪犯的文化背景、價值信仰和偏好的影響?等等。為了破解這些難題,使循證過程具有操作可行性,在研究方法巨大進步和高新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強有力支持下,循證矯正形成了“遵循現有最佳證據進行矯正實踐”的方法步驟。
(一)循證矯正的實施步驟
一個完整的循證矯正實施步驟通常由五個A組成:第一步是提出問題 (Ask),即矯正工作者發現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步是獲得證據 (Access),即矯正工作者通過文獻檢索等方法全面查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所有證據;第三步是評價證據 (Appraisal),即矯正工作者對檢索到的所有證據的正確性、有效性以及可推廣性、可執行性、成本-效益狀況等作出評價,從中找出適合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證據;第四步是應用證據 (Apply),即矯正工作者遵循最佳證據實施矯正;第五步是后效評估 (Assess),即矯正工作者對本次遵循最佳證據開展的矯正實踐及其效果進行總結、作出評估。本次循證矯正實踐經評估后,便成為了下一次循證矯正實踐的一個新證據。
(二)循證矯正的主要方法技術
循證矯正是一種遵循證據開展矯正的實踐模式。循證矯正的方法技術圍繞證據展開,主要包括證據分級評價體系、證據生產技術、證據使用技術等方面。
1、證據分級評價體系。如何從眾多的證據中找出質量最高、最有效、最具有指導價值的證據,是影響循證矯正順利開展的難題之一。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有效、簡便實用的證據分級評價體系(Evidence Grading Scheme)。所謂證據分級評價體系,是指對證據的質量和有效性水平以及指導價值進行高低分級的標準體系。目前,比較常用的循證矯正證據分級評價體系是從研究者的角度制定的。它根據獲得證據所采取的方法的嚴格程度將研究證據劃分為五級(見表一),其中,建立在全部隨機對照試驗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上的系統評價 (systematic review)/元分析 (meta-analysis)研究獲得的證據級別最高,效力最大,單個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非隨機的對照研究、無對照研究或觀察性研究獲得的證據級別次之,而專家意見、個人經驗等證據級別最低,只有在高級別證據不存在的情況下才可采用。在循證矯正中,證據分級評價體系非常有用,不僅可以幫助證據使用者評價和判定評定所獲取的證據的質量好壞,而且十分有助于證據提供者按照證據分級體系的要求生產出高質量的好證據。

表一 五級證據分級評價體系
2、證據生產技術。證據特別是最佳證據在循證矯正中的地位很重要,如果沒有可供遵循的證據,循證矯正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生產科學、有效、過硬的證據,對開展循證矯正至關重要。這里主要介紹幾種常見的生產高質量證據的方法和技術。
(1)隨機對照試驗。隨機對照試驗是一種對某種療法的效果進行檢測的手段,最早常用于醫藥學、生物學、農學中,后在司法、教育、社會科學等其他領域也有所應用。隨機對照試驗的基本方法是,將研究對象按隨機化的方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然后,試驗組給予治療措施,對照組不給予欲評價的措施,最后對兩組不同的效果進行比較。在錯綜復雜的臨床研究環境下,由于隨機對照試驗遵循隨機、對照和重復三原則,利用統計學知識,通過設置對照組 (control)、對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化分組 (Randomization)和采取盲法設計 (blind)等一系列研究程序和管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排除各種無關因素對效果的影響,進而得出療效不同就是因為治療措施的不同所致的可靠結論,因此,采用隨機對照試驗獲得的證據被認為是最有效、最可信的證據之一。
(2)系統評價。系統評價是針對某一具體的臨床問題,系統全面地收集所有已發表或末發表的臨床研究結果,采用統一的科學評價標準,篩選出符合質量標準的文獻,進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綜合可靠結論的方法。隨著新的臨床研究的出現,系統評價應及時更新。系統評價的過程與步驟包括:①確立題目;②收集文獻;③選擇文獻;④評價文獻;⑤收集數據;⑥分析數據;⑦解釋結果;⑧更新系統評價。由于系統評價對不同研究結果的質量進行了嚴格評價,增大了樣本含量,因此,所得出的結論更為可靠。目前發達國家已越來越多地使用系統評價結果作為制定循證指南和作出循證決策的依據。
(3)元分析。元分析是運用定量方法去分析、綜合、概括多個研究結果的一種系統評價。它是一種對多項同一類型獨立研究結果進行系統定量的綜合性分析方法,是文獻的量化綜述。元分析的統計目的是,對多個同類獨立研究的結果進行匯總和合并分析,以達到增大樣本含量,提高檢驗效能的目的,尤其是當多個研究結果不一致或都沒有統計意義時,采用元分析可得到更加接近真實情況的統計分析結果。
(4)馬里蘭科學方法評分法。馬里蘭科學方法評分法 (the Maryland Scale of Scientific Methods)是評估犯罪預防項目有效性的評估體系,因被馬里蘭大學教授謝爾曼研究小組采用而得名。其前身是預防吸毒中心在評估預防吸毒項目的有效性時大量采用的一套評價方法,其中的評估方法和標準,經過過去一百多年來在多個學科領域的運用和發展,已較為成熟。馬里蘭科學方法計分法指出,對一個研究的總體評價主要依賴于以下三個因素:①研究中控制無關變量的能力(例如,排除主要的相反假設,條件隨機分布,實驗組與對照組非常匹配,或用統計方法控制無關變量,使測量誤差降低到最小水平);②有意義差異的統計力 (例如,真差異檢驗力。預期的預防效果越小,得出真差異所需要的樣本容量就越大);③其他影響因素如反應率、研究中樣本的損耗以及適當的統計方法的采用等。馬里蘭科學方法計分法采用5分制的評分方法。5分代表得出結論的證據非常強,其科學性水平最高;1分代表得出結論的證據非常弱,其科學性水平最低。
(5)循證指南、原則、標準和手冊。循證指南、原則、標準和手冊是基于現有最好的所有相關的證據所制定的指導性建議。針對矯正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制定出經過科學驗證的矯正指南、原則、標準和手冊,直接提供給矯正實務工作者作為遵循的最佳證據使用,是廣泛推行循證矯正實踐的一個有效做法。循證矯正指南、原則、標準、手冊等開發的一般程序:①確立選題;②組建指南開發小組;③嚴格制定指南 (證據的收集與評價、形成推薦意見);④起草指南;⑤指南的修改、評審及定稿。目前,國外在多年研究基礎上已經制定形成了循證矯正應遵循的八個方面的原則,即:風險與需求精確評估原則、強化內在動機原則、目標干預原則 (具體包括風險原則、需求原則、因人施教原則、干預度原則、處遇原則)、技能培訓原則、增加正面強化原則、在自然社區中持續支持原則、過程考核原則、反饋評估原則。在實踐中,只要確保罪犯干預措施和矯正項目符合這些原則,那么就屬于循證矯正。
(6)證據數據庫。建立證據數據庫是開展循證實踐的通行做法,如1993年成立、致力于循證醫學研究和應用的科克倫協作網 (Cochrane Collaboration)和2000年成立的、致力于循證犯罪預防與司法的坎貝爾聯盟 (Campbell Collaboration)等。在循證矯正領域,根據已有的矯正研究成果,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技術手段設計開發和建立致力于循證矯正的證據數據庫,涵蓋收集、整理、維護、發布、傳播、轉化和推廣循證矯正領域最新研究證據等功能,為開展循證矯正提供方便高效的證據檢索和查詢服務。
3、證據使用技術。在循證矯正中,證據的使用涉及到從發現和明確矯正問題,到檢索收集解決矯正問題的證據,對證據進行評鑒從中找出最佳證據,將最佳證據應用于實踐,評估應用結果等環節。這些環節中相應的方法技術包括文獻查詢技術、文獻評鑒技術、將證據應用到實踐中的技術等。掌握這些證據使用技術是順利、有效開展循證矯正的基本要求。為此,可以通過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實際演練和操作實施,使矯正工作者來學習掌握并不斷提高證據使用技術。
循證矯正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價值或者說能夠帶來哪些益處?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很有必要對循證矯正與傳統矯正的區別作一比較。歸納起來,循證矯正與傳統矯正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區別 (見表二): (1)指導思想不同。循證矯正和傳統矯正的目的盡管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但循證矯正追求的是科學高效地完成任務,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使矯正實踐不斷變得更科學、更有效,更加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傳統矯正則大多只是應付性地、例行地完成當前的任務。(2)對于證據的態度與處理方式不同。傳統矯正通常不太重視證據的收集、評價與使用,證據能收集多少就算多少,很少對證據的可靠性、有效性進行評價,只要是證據,一般不考慮來源如何,使用證據時往往以方便、習慣為原則,使用的主要是一般性證據。循證矯正認為,要確保科學有效,就必須遵循現有最佳證據,為此要全面系統地收集所有的證據,在此基礎上對證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開展評價,從中選擇當前對解決問題最新、最有效的證據予以應用,以期取得最佳的實踐效果。(3)實踐行為的特征和性質不同。傳統矯正實踐往往是矯正工作者憑借個人經驗和技能改造罪犯的行為,具有不可重復性和非驗證性。循證矯正實踐盡管表面上是矯正工作者個人行為,但實際上已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矯正工作者群體與罪犯的改造需求之間的一種關系,即集全人類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對罪犯進行科學高效的改造,具有可重復性和驗證性。(4)研究與實踐的關系不同。在傳統矯正下,研究與實踐彼此相互分離,有著明顯的界限。而在循證矯正下,研究與實踐緊密相聯、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換句話說,開展循證矯正的工作人員需要同時扮演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角色,帶著研究者的思考來開展實踐。(5)實踐經驗的傳播不同。在傳統矯正下,實踐經驗主要通過老師帶徒弟的方式在小范圍內傳播和分享,帶有明顯的封閉性、獨有性。而在循證矯正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實踐經驗可以通過網絡、以數據庫的形式存貯、發布和傳播,具有廣泛的開放性、共享,任何一個愿意學習的人都能夠獲得這些知識。從中可見,較之傳統矯正,循證矯正無論理念、思路、方法還是知識經驗的傳播和應用均更為科學、先進、有效。

表二 傳統矯正與循證矯正的區別
近些年來,我國罪犯矯正領域的理論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積極創新罪犯教育改造方法,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制度體系、工作體系和質量評估體系,廣泛開展罪犯心理矯治、分類教育和個案矯正,大力開展罪犯職業技能培訓和出 (入)監教育,積極建設教育改造標準庫、案例庫、專家庫,根本目的就是要切實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改造質量。作為一種致力于提高矯正實踐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先進模式,循證矯正顯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借鑒。參考循證醫學、循證教育等循證實踐的發展可以推斷,循證矯正的引進和推行,將會給我國矯正工作實踐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有利于矯正工作者樹立并強化按照最佳證據開展矯正工作的意識,學習并掌握實施循證矯正的技能和本領,促進對矯正活動客觀規律的揭示、理解和把握,促進形成重視生產和運用最佳證據的行為習慣和良好氛圍,進而推動將以往基于常識與個人經驗的矯正活動方式,逐步向遵循“最佳證據”以保證最佳效果的矯正活動方式轉變,這對于提升矯正工作的科學化、有效性水平,提高罪犯教育矯正質量和效果,促進矯正事業科學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當然,也必須清醒看到,循證矯正是一個積累漸進的過程,也是一項難度相當大的工作,需要矯正工作者秉持科學的態度、立足中國矯正工作實際、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