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芝 劉文博 張 宇 張 歡 張小丹
(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近年來,世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我國。但是隨著經濟財富的增加,消耗的資源也越來越多,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事件頻繁發生。圍繞生態環境問題,人類社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滿足子孫后代需要之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視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兩大基石,兩者缺一不可。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GSCM)正是將“綠色”或“環境意識”與“經濟發展”兩者并重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隨著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各方力量的關注,綠色供應鏈的研究與應用快速發展越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也逐漸趨于統一。綠色供應鏈廣義上指的是,對供應商的產品與環境進行關聯,將環保原則納入對供應商管理機制中,其目的是讓核心企業本身的產品更具環保性,提升市場的競爭力。
核心企業在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時,應考慮綠色供應鏈的目標、對象、技術基礎和管理內容4大因素,同時還應考慮公眾、法律及環境標志壓力。綠色供應鏈體系結構如下圖1所示。
從上圖不難看出,法律法規和環境負荷要求,是核心企業實踐綠色供應鏈時應重點考慮的影響因素,對企業實踐綠色供應鏈的環境效益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國一些大企業已經意識到資源、環境的重要戰略地位,在經營管理中關注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選擇供應商時也將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作為合作依據,并已經開始了在綠色供應鏈方面的初步探索。但是仍有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資金不足以及既得利益的驅動,綠色概念淡薄,企業行為缺乏社會責任,以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對資源和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實施綠色供應鏈的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圖1 綠色供應鏈體系結構圖
(1)企業內部環保意識不足
一些企業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過分追逐經濟利潤,對環境效益考慮不足或不予考慮,以極高的資源消耗和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代價換來眼前利益,不僅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而且對生態平衡產生極大的危害。對于這一不良結果,企業領導者應負起責任,由于觀念落后,單純以利潤為企業目標,而忽略了企業的社會責任。為此,企業內部應建立綠色文化,倡導推行綠色觀念,從而實現企業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
(2)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環境效益和追求利潤難以平衡一方面,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需要企業有雄厚的資金基礎,因為實施綠色供應鏈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不僅包括人力成本、資產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供應鏈上的其他成員企業也必須為實現綠色供應鏈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從短期考慮,綠色供應鏈的成本高于普通供應鏈的成本是必然的。然而利潤是所有盈利性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綠色供應鏈在實施過程中必然面臨環境效益和利潤追求之間的矛盾。
(3)技術支持不太成熟
綠色供應鏈在設計、采購、包裝、回收等各個環節均實現“綠色化”,這就需要企業加強知識技術的創新,并對現有生產技術進行全面升級。所以,為了提高綠色供應鏈的效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在選擇合作伙伴時,一定要仔細考察其他成員的知識技術水平能否達到要求。
因此,核心在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時,有必要對其擬實現的環境效益進行分析,確保綠色供應鏈長期實施的可行性。
供應鏈的環境合規性指的是供應鏈上的企業,其所生產的產品中的環境指標,符合相關環保標準的要求;供應商的生產行為應符合國家和當地的環保法律法規要求,主要是污染物排放達標。
2.1.1 產品中的環境指標符合相關環保標準的要求
為了促進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近幾個國家和地方陸續出臺了限制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含量的相關環保標準,要求供應商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符合這些標準。代表性的產品中有害物質限量標準有“3C產品標準”、“節能產品標準”和Rohs指令《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這些環保標準分別涉及到了綠色供應鏈上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采購及綠色回收等相關內容。
2.1.2 企業生產行為合規性
本文中主要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的要求。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通常包括:廢水、廢氣、噪聲和危險固體廢棄物。
國家針對三廢排放和危險固體廢棄物的管理,出臺了排放標準和專門的危險固體廢棄物管理辦法,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鍋爐大氣浙污染物排放標準》、《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等。另外,國家還針對特定行業的污水和廢氣排放制定了行業排放標準,如《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一些地方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位置和環保工作的需要,制訂了嚴于國家排放標準的地方排放標準,如《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不論是上述產品合規性,還是企業生產行為的合規性,都是綠色供應鏈的必要組成部分,是“綠色”的基礎。
綠色供應鏈之所以稱為“綠色”,更著重于它考慮了在供應過程中所選擇的方案會對周圍環境和人員產生何種影響、是否合理資源、是否節能能源、廢棄物和排放物如何處理與回收、環境影響體系出評價等方面的環境績效的提升。
2.2.1 供應鏈企業的內部EMS管理
環境管理體系(EMS)是區別于非綠色供應鏈的顯著特征,主要職責是產品和工藝的綠色性指標的建立以及整個流程的監督與評估(包括評價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方法的確定)。EMS是過程和實踐的集合,它能使組織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增加其運作效率,幫助組織系統地管理環境的“腳印”——其活動、產品和服務等對環境的影響。EMS不僅有助于組織注意其法律法規上的責任,而且能夠提供尋求比如像能源效率、資源保護等環境方面的工具。EMS是規范的管理系統,對供應鏈內部的管理、組織和環境績效的改善負責,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創建環境策略;建立適當的目的和目標;幫助設計和實施針對這些目標的計劃;監視和評估這些計劃的效果;監視和評估公司內部一般環境管理活動的效果。
2.2.2 環境績效指標評價
作為綠色供應鏈特有的評價指標,環境績效指標在普遍的供應鏈中是不存在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減少整個供應鏈的環境負荷和資源再回收利用。
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指標,也就是所謂能源和資源的耗用量,如煤水電氣的用量等,它從節約和有效利用方面來衡量供應鏈的環保性。減少整個供應鏈的環境負荷指減少三廢(廢水、廢氣和噪聲)排放總量和固體廢物總量,它能體現供應鏈的綠色化程度。排放總量越低,綠色度越高。資源回收利用指標,十分重要。對于耗用資源而言,有時是不可避免,然而,如何從廢棄物中提取和回收有用的資源卻是大有可為的。
APPLE公司于2013年初發布了其《供應商責任2013年進展報告》,報告中披露了該公司依據其《供應商行為準則》,對其綠色供應鏈的環境效益進行了內部和外部第三方審核。對供應商的環境行為,包括:危險物質管理和限制、污水和雨水管理、氣體排放管理、固體廢物管理、環境許可和報告、污染預防和資源削減6大內容進行了檢查,以確保供應商的這些環境行為符合當地所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要求。
Apple公司推動了供應商執行改進措施流程,包括接受當地非政府組織監管的第三方審核。這種方式提高了透明度和公共參與,由此可以看出Apple對環保問題確實是嚴肅對待的。
2008年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啟動了“綠動未來”全方位綠色戰略計劃,包括其綠色供應鏈示范項目,幫助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提高環保能力,減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其供應商—延鋒偉業通金橋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通過“綠色照明系統改造”,每年可節約用電96萬千瓦時,折合標準煤約390噸;通過“真空系統改造”,建立集中真空系統,每年節約電量18萬千瓦時,折合標準煤約72噸,相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180噸;通過“注塑機變頻系統改造”,每年節約電量10萬千瓦時,折合標準煤約40噸,相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100噸。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環境管理工具。本文對企業實踐綠色供應鏈的環境合規性和環境績效提升方面的環境效益進行了探討。通過上述分析可看出,綠色供應鏈的環境效益顯著。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確保鏈上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和生產過程符合地方強制性法規要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可降低制造成本。同時,可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從而減少或避免因環境問題引起的罰款,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因此,綠色供應鏈的環境效益評價,是一種經營決策,使核心企業無論是從經濟社會方面,還是從環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但是由于核心企業千差萬別,綠色供應鏈管理啟動之初需要較大成本,而且其模式也是多種多樣,核心企業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需分析自身情況和迫切需要,以較快見效的環節作為突破口,制訂明確目標,以確保其有效實施。
[1]徐學軍,樊奇.對我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2]石榮麗.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初探[J].供應鏈,2008(10).
[3]王文正,丁正紅.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實施途徑[J].石家莊鐵道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9(2).
[4]奚雷,郝世綿,徐丹丹.我國制造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5]上海通用汽車,綠動未來,http://drivetogreen.shanghaigm.com/www/drivetogreen.
[6]APPLE公司,APPLE的供應商責任 2013年進展報告,http://www.apple.com.cn/supplierresponsibility/repor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