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利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 建工系,河南 濟源 459000)
藝術創作必須要有先進的理論知識為指導,這樣才能確保作品實現其藝術價值。美術學是藝術理論研究的重點對象,能夠向美術創作者提供更多理論上的支撐,引導其合理地應用學術知識輔助創作。伴隨著藝術價值觀念的轉變,美術研究逐漸形成了系統性的理論體系,創作者應充分利用理論資源,提高個人創作的藝術水平,呈現出更多優秀的美術作品。
美術理論對于美術實踐的科學總結,可以從多個角度反映出美術工作研究的相應成果。隨著學術界探究工作的深入開展,美術理論逐漸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全面貫穿于藝術行業的指導應用中。美術理論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時期,是由美術學者及創作者共同探究出來的成果。對于美術理論的定義,研究者往往從廣義、狹義等兩個方面進行。
(一)廣義美術理論。主要是指美術史、美術基礎理論和美術批評,這種理論定義是從多個方面對美術理論進行概括,綜合表達了美術理論涵蓋的內容。從我國美術理論發展歷程來看,美術史是對整個歷史的概述,介紹了美術的變革歷程;美術基礎理論是對美術創作及實踐中取得的相關結論;美術批評主要是對已完成作品的評價與批評。三種分支理論共同構成了廣義上的美術理論,為學術研究及現實創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狹義美術理論。主要是從學術角度考慮,一般都是指美術基礎理論。目前,對于美術理論的定義,均是以美術創作、欣賞、美術家和作品以及美術同社會、生活、自然的關系、美術理論自身為研究對象。由于美術理論綜合闡述了美術實踐及理論工作的成果,客觀地表達出了作品的創造意境。因而,不管創作者是否承認和意識到,它對美術實踐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具有指導的意義。
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重點提到的內容,其是對物質生活質量改善的一種延伸,倡導廣大社會群體注重文化知識的積淀。以先進的美術理論為指導,首先宣傳了文化知識的先進意義,使群眾感受到美術創作活動是一種有趣的運動形式,同時也是宣傳先進文化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民眾文化意識的增強,間接性地培養了文化素質水平。美術理論對美術實踐作用的積極與否、或大或小,取決于本身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主要指導作用表現于:
(一)思想指導。美術是一項頗具藝術特色的創作活動,要求創作者在先進思想指導下,用自己的特色元素進行創作。但是,創作的前提是具有獨特的構思精神,美術創作并非單純的圖形組合、文案雕刻、寓意灌輸,而是要經過細密的思想規劃,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優越的作品。深刻體會美術理論的內涵,可指導美術創作活動的規范性,在思想理念上對避免中間環節出現創作性的失誤。
(二)選材指導。任何一項藝術創作活動都要以實際的題材為指導,選擇合適的素材才能發揮出最佳創作效果。美術理論對創作題材選擇也有明顯的指導作用,以實際理論為依據進行選材,激發了創作者的個人靈感,以創造出最具藝術價值的美學作品。如:美術基礎理論強調了創作題材來源于生活,提醒創作者應從最基本的生活尋找素材,吸取生活中可以挖掘的元素,以此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最真實的。
圖1:美術理論指導下的創作流程
(三)創作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先進的思想理念是實踐活動的指導,美術創作必須在先進思想指導下才能取得成功。美術理論作為藝術界的指導思想,對美術作品的形成具有絕對的指導作用。如:美術史在美術理論里是比較系統的理論結構,創作者熟悉美術歷史發展過程,對其創作意境及思路的形成具有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特殊性的美學創作里,必須要靠美術理論為支撐才能展開創作。
(四)批評指導。改革創新是美術創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在不斷地更新交替中,才能使美術作品的價值空間得以提升。先進美術理論指導下,有助于研究者對當代美術作品進行批評,促進創作者對作品的題材、構思、寓意等重新調整。美術批評是美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對眼下美術作品及美術現象的綜合評論,指出美術創造前后面臨的種種問題。以這一理論為指導,實現了美學藝術價值的提升。
美術理論和美術實踐的關系在發展中不斷得到調整,以改變不適應的關系,但每當舊的矛盾解決了,同時又產生新的矛盾,二者總是處于這樣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和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美術作品”的代名詞,其涉及到了多個方向的藝術改造活動,這要求創作者能深入地體會到藝術的本質內涵,再實施更加深入地提煉。筆者認為,基于美術理論指導下的藝術創造,應注重以下方法的應用:
(一)民間創作法。我國是由多個民族共同組建的整合體,56個民族均有其自身的歷史文化特色,美術史理論中積累了各種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美術作品完成藝術創作的寶貴題材。“民間創作法”倡導創作者利用民間資源,拓寬藝術創造的領域。而民間美術的審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只有融入情感才能實現作品藝術價值的升華。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觀的真實,創作的隨意性就是基于這個道理。民間美術隨意性的造型特點源于:民間藝人嫻熟的技藝所創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簡條件下的“弄巧成拙”。這類創作表現出“即興發揮”,造型上顯現“隨意、稚拙”的特點。
(二)宗教觀念法。宗教是我國歷史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美術界藝術創作的常用題材。以宗教觀念法為指導進行創作,要求藝術作者靈活地運用宗教觀念及文化,以古典宗教思想為指導,不斷延伸作品的內在價值意義。古代藝術創作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這多數是由于宗教觀念意識的影響。古人的這種宇宙觀與人生觀與佛教哲學上“因果報應”、“三世輪回”的人生觀不謀而合,表現在民間美術造型上即崇尚圓滿完美,渾沌思維的整體性。民間藝人對事物的完整、全面的追求一一崇尚完美,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與人們主觀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同構的關系所致,更是將宗教觀念與藝術創作緊密地結合。
(三)形象塑造法。藝術創作的根本是以先進的理論體系為指導,應用專業藝術知識輔助藝術家創作更新穎的作品。形象塑造法注重于作品外在形象的表達,直接性地呈現出藝術品的外在形式,讓欣賞者一看便能領略到作品的創造內涵。從審美理論中的視覺效果考慮,美術作品創造必須滲漏視覺觀察,掌握作品的內在寓意之后,從外觀構思上進行修飾。如:繪圖作品構思中,美術作家在理解創作主題的前提下,科學地調配畫面的色彩、結構、背景,利用三要素之間的有效搭配,形象地塑造出美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必須強調,形象塑造法并非憑空想象,而是要有實際物體作為映像,才能真正創造出新的作品。
總之,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轉變,傳統美學藝術創作的要求更加嚴格,如何創造更多獨特新穎而富有內涵的作品,這是每一位藝術家應當積極思考的問題。先進美術理論指導下,藝術創作在構思、選材、創作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進。未來藝術家應堅持以美術史、美術基礎理論、美術批評等為指導,倡導合理地選用民間創作法、宗教觀念法、形象塑造法,保證美術創作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
[1]李東.淺議文學藝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J].華章,2010,(10).
[2]陳建平.談寫作中的感受能力[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3]李大敏.夢與文學——弗洛伊德關于創作過程的無意識論分析[J].理論導刊,1999,(9).
[4]李獻惠.生氣貫注 氣韻天成——藝術創作新論:氣化論[J].武警學院學報,2009,(1).
[5]呼宇.榮格無意識理論的發展及其對藝術創作的影響[J].甘肅理論學刊,2006,(2).
[6]齊彪.藝術起源與人類的“無意識”心理[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7,(1).
[7]鄒玉瑩.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淺析蘇珊·朗格對藝術的新定義[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6).
[8]曹暉,姜艷秋.試論藝術變形的普遍性與必然性[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