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來慶
近年來,南京市建鄴區大力推進河西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但與國內發達地區的金融中心相比,河西金融中心建設依然存在較多薄弱環節,迫切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深化改革創新措施,進一步推進河西金融中心建設,爭取在較短時間內把河西金融中心打造成集金融機構、金融交易、資金管理、金融研發培訓和金融信息服務等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金融城,成為南京區域內的金融核心。
一、南京河西金融集聚區建設現狀
1.金融中心定位穩步提升。河西CBD自2002年規劃建設以來,始終把重點發展金融業作為特色定位。2008年,南京市政府明確提出在河西建設金融總部核心區。2011年以來,有步驟、有重點地引導、推動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入駐河西金融城,使河西金融集聚區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和金融機構總部集聚區。在最新制定的《南京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規劃(2011-2020年)》中,進一步明確河西金融集聚區的南京金融產業核心功能區定位。
2.金融機構集聚度顯著提高。目前,河西CBD金融集聚區已初步形成以保險業帶動整個金融產業發展,銀行、證券、新興金融業態集聚的局面。截止2013年上半年,已集聚各類金融機構199家,其中法人總部9家,一級分支機構51家,涵蓋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業態;其他金融機構和規模準金融機構93家,覆蓋融資擔保、創投、典當、金融中介等業態。已初步形成金融機構集聚、業態豐富、服務齊全、創新發展的金融機構集聚區。
3.金融集聚載體初具規模。目前,河西用于金融機構集聚的載體主要是CBD一期新地中心、金奧大廈以及二期的國睿大廈、金融城等11個載體,總建筑面積約200萬平方米。而2012年開工建設的“南京金融城”項目,將提供約67萬平方米高質量的硬件載體資源,為具有國際水準、地標性金融集聚區提檔升級打下良好基礎。
4.金融服務環境持續優化。一是金融發展政策環境優化提升。近年來,省、市、區各級政府推動河西金融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連續出臺,有力地調動各類金融機構入駐河西金融集聚區的積極性。二是開展一批高層次、有影響力的金融會展活動。“金博會”、南京河西CBD金融講壇、國際資本論壇、寧臺高層金融洽談會的陸續舉辦,提升了河西金融集聚區的層次和影響力。三是CBD硬件環境發展不斷完善。江心洲夾江大橋、緯七路過江隧道順利通車,地鐵10號線、有軌電車即將開通,地鐵7號線、12號線已列入建設規劃等等,為河西提供了快捷的交通保障。周邊國際博覽中心、奧體中心、金陵圖書館等設施進駐,也提供了一流的商務休閑環境。
二、南京建鄴區金融改革創新情況
1.科技金融創新積極推進。近年來,建鄴區制定出臺多個促進科技金融和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管理辦法,打造投融資服務體系,培育金融中心的內生動力。2013年頒布實施《建鄴區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試行辦法》,為金融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提供政策保障。2013年上半年,科技銀行為區內科技企業發放科技貸款995萬元,加大高層次人才項目與金融機構對接力度,緩解了區內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
2.寧臺金融合作取得突破。目前河西金融集聚區已經集聚了一批臺資金融機構。包括臺新租賃、永豐租賃、國旺租賃、永豐銀行代表處、國泰財險等。2013年2月,在臺灣成功舉辦“寧臺金融合作洽談會”,正式簽約8項合作協議。5月下旬,市委書記楊衛澤接待臺灣環宇投資公司考察團時,確定在河西南部地區建設“臺灣金融中心”,幫助臺灣金融機構開拓大陸市場,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共贏。近期富邦紫金財險、華一銀行、新光海航人壽等更多臺灣金融機構將入駐河西金融集聚區。
3.創新中小企業金融產品。2013年,建鄴區金融辦積極與北京銀行合作策劃“中小企業集合信托計劃”,設計資金收益優先等級,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通過金融產品創新提升區域金融服務品牌;積極與交通銀行合作推進“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資金池”,鼓勵銀行優化審批流程、提高風險容忍度,擴大對區內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
三、南京建鄴區金融改革創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金融創新力度不夠。目前河西金融中心雖然機構集聚度較高,但金融工具種類仍然偏少,品種體系還不夠完善,資本市場發展深度不夠,與南京市新街口、鼓樓兩大金融服務區域的同質化程度較高,金融租賃、融資租賃、信托投資等新興金融業態發展較為滯后,創新型機構仍處于成長初期,創新力度不夠。亟待在多領域、多層次進行深度探索,同時需要獲得強力政策支持。
2.金融產業規劃不足。按照南京市金融業發展十年規劃,河西金融集聚區的定位是成為南京區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區。但河西金融集聚區目前尚未制定出與之相銜接的配套發展規劃,對河西金融產業的空間布局和功能配套上缺乏科學、長遠、清晰的實施計劃,遲滯了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創新體系和金融發展環境建設的步伐。
3.金融政策體系尚需深化。河西金融集聚區現有的金融平臺僅有“江蘇金融集聚區”和“南京保險創新試驗區”,扶持政策的層面低、力度小,可操作的工作抓手少,從而限制了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擴張速度。當前政府對金融的專項扶持政策主要依賴財政,扶持政策渠道少、層面窄,對金融產業建立完善政策體系支持力度不強,影響了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4.金融產業配套尚需完善。金融市場和要素市場為金融業發展提供有形的物理空間,是金融資源大規模集聚的必要條件之一。縱觀國內外金融領域,凡是金融中心城市,必然具備多層次、有特色的金融要素市場。天津有中國首家金融資產交易所,重慶有企業產權交易所,深圳有創業板,武漢有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蘇州有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心。而南京卻沒有此類重磅的金融類資源,不利河西金融中心的建設和發展。
5.金融高級人才相對匱乏。河西金融集聚區內,金融業從業人員雖已超過萬人,但上海、深圳分別達到25萬人、15萬人,金融從業人員數量差距非常大。在人員結構上,河西金融集聚區內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國際職業資格認證證書的人才不到100人,約占金融從業人員總量的1%,也遠低于上海、深圳約占5%-6%的水準。
6.金融專業服務體系水準不高。河西金融集聚區內,各類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信用評級、投資咨詢、金融資訊等金融類中介服務機構總體偏弱,數量不足,層次不高,服務水平較低,與區域內金融機構的綜合業務融合度總體來看不高。
四、促進南京河西金融改革創新的建議
1.加強高位協調,創新金融管理體制。河西金融集聚區是南京區域的金融核心功能區,不是建鄴小區域內的金融機構,因此要跳出建鄴的范疇,統籌籌劃省、市、區的目標,高位協調、建立健全相應管理機制。一方面,謀求爭取國家層面的金融改革和創新的政策支持,讓更多的金融產品、工具和制度在這里先行先試,使其成為金融產品、金融業務的研發和創新示范基地。在省級層面的權力框架下,可以考慮將“寧臺金融合作試驗區”升格成省級,下放管理權限,開展先行先試。市級層面主要考慮對外資金融機構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機構在業務拓展、人才引進、創新等方面大膽開拓。另一方面,區屬金融資源也要積極整合資源,融入河西金融集聚區,形成完整的政策扶持、建設保障、運行管理體系,形成完整的河西金融產業鏈。
2.突出規劃引領,明晰金融產業發展路徑。一是制定河西金融集聚區中長期發展規劃。隨著南京行政中心及政府部門遷入河西,CBD二期、金融城即將完工交付,河西南部臺灣金融中心等項目開工等發展有利條件,制定河西金融中長期發展規劃迫在眉睫。用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和引領河西金融集聚區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布局和戰略等。二是提升產業規劃定位。加快制定《江蘇省金融產業中長期規劃》實施方案,研究制定外資金融機構扶持政策,研究制定鼓勵支持金融業務創新的優惠政策。三是優化載體規劃定位。載體品質是金融中心的形象和品牌的重要標準。一方面要盡量滿足新增金融、商務載體用地,同時規范重要金融載體高端化、國際化的品質內涵。加大規劃和監管力度,確保高端金融機構的入駐需要。另一方面要優化河西金融用地規劃,預留金融服務外包產業、金融高科技產業等用地。
3.完善政策體系,出臺扶持政策。針對金融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相對單一的狀況,建議根據金融產業的特性,結合河西金融集聚區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多形式、多渠道的扶持政策。一是研究制定金融產業補貼和扶持配套政策。二是制定高端人才培養、引進政策。三是加快出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四是研究制定資本市場企業融資上市的扶持政策。
4.打造金融產業鏈,推進金融配套產業發展。河西金融集聚區要整合各類金融資源,著力打造金融產業鏈,打造在省內領先并有一定影響力的“五大中心”:一是金融總部中心。創新招商方式,吸引一批有影響、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全國總部、省級以上總部入駐。二是金融行政中心。通過資產置換、定向出讓等方式,加快推進金融監管、金融主管部門入駐落戶。三是金融培育中心。設立金融機構引導培育專項發展基金,建設專用孵化載體,充分運用資金和載體資源,加強對新生金融機構的培育、扶持和發展。四是金融中介服務中心。吸引一批大品牌、有實力的保險中介、信用評級、咨詢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金融中介機構入駐。五是金融外包服務中心。在大力發展金融數據處理、災備業務、銀行卡業務和客戶服務等金融外包業務的基礎上,構建融項目服務、人才服務、投融資服務、政策咨詢服務等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推進金融機構專業化經營。
5.創新科技金融,力促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通過政府的引領、指導和政策舉措,利用項目、資本力量等推動市場化的漸進過程產生突變,使金融業在建鄴區經濟發展中更好地發揮引導、配置作用。一是加快出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創業扶持措施。研究出臺金融支持“321人才項目”和科技創業家項目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科技金融專項資金使用辦法,充分發揮資金的杠桿效應。二是優化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打造科技金融品牌。進一步創新科技投入機制,推進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組建科技創新投融資平臺,并依托科技銀行、企業債券、引導基金、風險投資、券商服務等方式,破解阻礙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資金瓶頸,逐步探索建立覆蓋企業發展不同階段,集創業投資、產業投資、融資擔保、小額貸款等一體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三是發揮金融中心融資功能,支持區域重點項目建設。主動對接各類資產管理公司、產業基金公司,充分利用各種創新型金融工具,積極對外爭取融資,使建鄴區的重大建設項目獲得更多資金支持。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發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