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賀臻
摘要:孟子首倡的性善論作為儒家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雖提出人性是善的,但性善的擴充還要靠本人的主觀努力和后天的習染熏陶,因此孟子也十分重視環境和實踐的作用。準確理解和把握孟子性善論思想對我國的德育建設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性善論;德育;價值
孟子性善論思想的主要內容
1.性善的萌芽
孟子講的人性的“善”實際上指的是“善端”。是講先天存在于人心中的“善端”,即:仁、義、禮、智這四端。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謂心的內涵就是仁、義、禮、智這四端。這也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所在,是人之為人的最本質的屬性。“端”在此是開端、萌芽之意。這些善的萌芽,在嬰兒時期,未遭到破壞,保持著純真的本源狀態,即“赤子之心”又稱作“本心”。因此,孟子強調仁、義、禮、智的萌芽,是先天存在于人心之中的。
“仁”是孟子最基本的內容,也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仁,人心也”、“仁也者,人也”,強調不忍人之心,這種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同情、惻隱之心。仁,最具體的內容就是“親親”,即孝敬父母。孟子認為仁的出發點就是“親親之心”,由這種感情出發則有慈幼之心即表現為“孺子將入于井”的“惻隱之心”,由以惻隱之心來處理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大到處理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希望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和睦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并進一步由愛人推衍到仁民、愛物。
“義”對應羞恥之心。凡有所思所言所為,感覺羞恥而不思不言不為,即為“義”,反之則不義。也就是說要能夠區分哪些事情能夠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而孟子的言論實際上為社會提供了一個以羞恥之心為前提的道德標準。人人都有一顆知榮辱的羞惡之心,廉恥之心。只有在此驅使下人們才會奮勇爭先、自強不息。社會道德也能夠得以凈化。
“禮”即恭敬之心。孟子又比喻為“正門”。孟子認為,禮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制度,一種標準,對于這種制度和標準首先應該堅持,但同時又不能拘泥于禮制,要靈活變通。孟子強調,為人要有恭敬之心又稱辭讓之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要以禮存心,以禮敬人。
“智”即“是非之心”,不同于現在理解的聰明才智之智,而是指一種道德判斷能力。孟子認為,對于不同的事應該做出不同的裁決或權衡。這就是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表明人人都有判斷是非、羞惡的本能。
2.性善的存養與擴充
孟子關于人性四端生而固有的論述,僅僅探討了道德的根源,但“四端”并不等同于“四德”。要想由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需要后天的擴充。孟子說道:“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茍能充之”“茍不充之”,孟子在這里非常明確地指出人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端的兩種可能前途。“充”與“不充”,一字之差,后果迥異。不能發揚光大四“端”,仁、義、禮、智便會喪失殆盡;相反,如果發揚光大,仁、義、禮、智便會在人心中充盈起來,“不可勝用”。所以,要想擴充這四德還必須靠主觀的努力和后天的學習熏陶。從這一角度看,孟子十分重視和肯定后天環境和實踐對人“四德”形成的意義。
孟子還指出,性跟于心而踐于行,也就是說仁、義、禮、智根于心,又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君子的言行之所以高尚,是因為他們內心充盈著善端,由此而表現出美好的人格。一個人的“性”如何,通過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都可以表現出來。人性的美丑善惡,是人的內在與外在的統一。如此說來,人性的修煉,必須內外兼修。不僅要看內心,還要看外化的行為。
孟子性善論思想的德育價值
1.孟子性善論思想的理論價值
首先,孟子發掘了人性之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價值,人人都有仁、義、禮、智之善性,都有趨善的本能,這反映了社會道德歸向,激發了人們對理想道德的重視與追求。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可能,它鼓舞人們追求理想人格,這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完善和共產主義道德的樹立提供了人性論方面的可能。性善論也強調了人們要注重道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性,今天的我們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財富的創造,要凈化社會環境,揚善抑惡,創造良好的道德氛圍。
其次,性善論也警示后人,善性雖然是先天固有的,但后天不擴充就很容是失去。如果沒有后天的主觀努力和環境對善端的熏陶和感染,人的善性也會因缺乏關照而喪失殆盡。因此,在德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鼓舞人們發揮道德主體能動性,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存心養性,發揚自己的善端;另一方面,要加強道德建設,通過德育工作來激勵人、引導人、塑造人,使每一個人充分擴充自己的善性,順利實現個人道德的完成。
2.孟子性善論思想的現實價值
(1)要注意培養自覺意識,發揮主體能動性。先天而有的“赤子之心”與善性也有可能丟失,而丟失了這一切,人就會與禽獸無異。要想不斷擴充自己的善端就要依靠人自身的內心動力來驅使,而不能依賴于他人的外力推動孟子反復強調反求諸己,向內心世界下工夫。實際上就是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以達到自求自得。這就特別需要培養自覺意識,只有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思考,才能獲得知識德性,即所謂“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只有這種自覺探求思考得來的知識,才能掌握的牢固,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在德育活動中,學生只有自己去領悟教育的要求。把道德知識通過學習和思考逐步內化為一種道德情感和意志,并把這種認知轉化為外在的行為。只有這樣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實效。認知向行為這一轉化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必須充分重視人的價值,強調學生自覺性的發揮,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離開學校后扔能以自身道德標準的確認,去不斷提升自我心中的“向善性”,成為自己道德的主人。這才是德育的真正的成功。
(2)加強德育的實踐性環節,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孟子強調:“性跟于心而踐于行”,一個人的“性”如何,通過他的外在行為可以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加強德育的實踐性環節。人性的美丑德育從知到信、從信到行的最終落實點在實踐活動,活動是道德行為產生的土壤,只有當學生置身于活動之中,才能真實的體驗道德目標的實現與否,同時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最大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陷入重大輕小、重虛輕實、重內輕外的誤區。小學生把愛國主義的條文背得滾瓜爛熟,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怎么去愛父母、愛家鄉。大學生一門心思“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卻不屑于打掃自己的寢室和教室。因此,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者要開發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除了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社會考察、公益勞動等社會實踐幫助他們認識社會,陶冶情操,磨煉意志,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增強主體意識,增加道德認識、鞏固道德信念。
(3)優化德育環境,營造良好的氛
圍。人的思想意識是人對環境的反映,人的品德和心理主要是環境熏染和磨礪的結果。“環境對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孟子對此已經有充分認識,后天善的擴充不僅要靠主體能動性的發揮,還要十分重視外界環境的作用。孟子從“兇歲”“富歲”兩種環境對人的影響出發,論述了不同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不同影響,又以牛山上的樹木失去繁茂的例子為喻,形象地說明了人之所以喪失善心是因為外界不良環境對人的本性長期熏陶、感染的結果。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品德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現在德育中,我們要重視環境的影響,優化德育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8.12.
[2]何曉明.孟子“心性”論剖析[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5(03).
[3]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