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暉 梁平
摘要: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有助于解決我國執行難的困局。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該制度進行了規定,各地法院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但對該制度功能認識的不足、立法的欠缺和制度孤立導致該制度的運行效果不佳。重新認識該制度功能的多元化,實現該制度的程序細化和配套化將有助于建立高效運行的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
關鍵詞:財產申報;功能多元化;程序細化;制度配套化
“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執行”。我國當前的“執行難”問題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司法權威和公信力。而“執行難”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被執行人的財產難以查找”。目前,我國被執行人財產的查明途徑有三種:申請執行人舉證、法院調查及被執行人申報。前兩種查明途徑都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同時也形成了申請執行人、法院與被執行人之間的一種貓捉耗子式的對抗局面。可以說,被執行人自己申報是獲得被執行財產信息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獲得信息是現代民事執行的關鍵,而高效的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就成為破解“執行難”的關鍵一步。
一、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理論基礎
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理論基礎是被執行人有申報財產的義務。一般的法律主體并無義務申報自身財產狀態,其財產狀態屬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他人非經許可不得干擾。一般主體向特定被執行人法律地位的轉變,誘發了權益到義務的質變。這一質變源于執行權的國家性、債權人執行請求權和被執行人法定義務。
執行權是在債權人的債權經執行根據生效確認后,國家通過運用強制力以實現其權利的一種救濟手段。強制執行是法律的產物,是國家法律制度不斷演繹發展的結果。在古代,私人糾紛的解決依賴于自身力量或家族、部落,屬于私力救濟,債權的實現也依賴于私力救濟。隨著國家的發展,法律制度的完善,國家為私人間的糾紛和債權實現提供公力救濟,私力救濟逐漸被公力救濟所取代。執行權的國家性賦予法院有權要求被執行人配合法院實現國家公權力,當然包括命令被執行人申報自身財產。
債權人憑有效執行依據有權直接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執行申請,由人民法院強制被執行人執行債務。德國聯邦憲法法院1982年10月19日的判決中就將債務人的訴訟開示保證義務視為國家強制實現私權的結果。在法治國家排除了私力救濟的情況下,債權人對獲知債務人財產狀況信息的請求權就成為債權人針對國家的執行請求權的組成部分。
與債權人債權與執行請求權相對的是債務人、被執行人的義務,清償債務的義務。在被執行人拒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的執行請求權將擴展到有權要求被執行人申報其財產狀態,以保障債權人執行請求權的實現。債務人對債權人有清償債務之義務,對義務的違反債務人應承擔法律的不利益,此為天然之法理。債務人欲避免未履行義務的不利益,須證明自身未履行利益的無過錯。惡意的不履行債務,勢必面臨法律的懲罰。唯有證明自身未履行義務是不能而非不愿,方能避免法律的不利益。債務人財產申報即為證明債務人債務之不履行是其無能力不履行而非惡意逃避債務,損害國家公權力。
二、我國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立法沿革
在我國,對被執行人自行申報財產義務的規定初見于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之中。該規定第28條第1款規定:被執行人必須如實向人民法院報告其財產狀況。在上述規定的指導下,一些人民法院紛紛就強制債務人申報財產作出了探索: 1999年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執行工作中被執行人財產申報的規定》;同年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推出了《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等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2007年10月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時候對被執行人的財產申報義務進行了規范和完善,增加第217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三十一條至三十五條對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進行了細化,包括申報財產內容、財產變動申報等程序。2012年8月通過的新《民事訴訟法》第241條則重述了2007年《民事訴訟法》中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條款。
三、我國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局限性
盡管現行立法已經對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進行了細化,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導致該制度并沒有發揮出預期的推動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功能。
1.被執行人財產申報時間不明
法條中并未規定被執行人何時具有財產申報義務,債務的產生或者不履行并不當然地導致被執行人的財產申報義務。
2.財產申報期限不合理
法條規定的財產的申報期限為“當前”和“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存有兩處不妥。一為“當前”和“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并不一定是同一日,在不是同一日的情況下,這中間的財產變動是否需要申報,理論上自然需要,但法律詞義的理解卻恰恰相反。二為我國當前逃避司法執行的行為日益惡劣,法院的執行通知,司法判決、甚至涉訴之初,遠遠早于“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被執行人就極具預見性的開始轉移自身的財產。當前法律對被執行人的這一“未雨綢繆”束手無策。
3.法律責任較輕,很難起到威懾作用
被執行人拒不報告和虛假報告的,法律責任是罰款或拘留。罰款,本應具有一定的威懾力,但被執行人本就在逃避債務的履行,而法院也還未找到可供執行的財產,此時法院即使對被執行人課以罰款也是威懾力有限。拘留,法律強制性的限制人身自由具有較之罰款更大的威懾力,但由于拘留的最長期限只有15日,相比被執行人因逃避執行可能獲得的利益來說,被執行人可能更傾向于拒不申報或虛假申報自身財產。
4.財產申報制度功能的單一性
制度的孤立性,也是我國被執行財產申報制度難以發揮功效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國法律在界定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時僅考慮了該制度的一項功能,就是查明被執行人財產以供執行,忽略了在被執行人本就傾向于逃避債務履行時,為何會進行真實的財產申報。被執行人的財產申報制度的功能應更全面一些,促使被執行人作出真實財產申報的行為選擇。首先,對進行真實財產申報的被執行人,如其確無能力清償債務,法院只可要求其提出債務清償計劃,承諾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清償債務,此后應不再干擾被執行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被執行人將不再是類似“零點活動”的對象。其次,被執行人進行財產申報后,確無財產可供執行時,法院應將該財產申報記錄在案并公開,以供公眾查閱、監督。被執行人應財產申報證明自己不履行義務的非惡意,因而免除了法律的不利益,自應承擔其財產狀況被公開的義務,公眾也可依據此公開的信息監督被執行人是否真實履行了財產申報義務,公眾也可依據此公開的信息選擇交易主體避免法律風險,被執行人受未來交易機會的吸引可能會主動履行債務。最后,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應與拒執罪有更緊密的聯系。我國《刑法》第313條規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實踐中證明“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時有困難,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對此則頗有效率,拒不申報財產行為本身就可以推定為“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虛假財產申報則留下了逃避執行的書面證據,是拒執罪的追究便捷化。拒執罪成為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后盾,大大提升了該制度的威懾力。
四、我國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完善
1.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功能的多元化
被世人廣泛關注和廣泛提及的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功能即為便利法院執行被執行人財產,實現債權人債權。但就目前的制度厚繭來說這無異于立法者的“一廂情愿”“自說自話”。在收到法院執行通知書后仍不履行債務者多為兩種情況,主觀上逃避抗拒執行或者客觀上無力履行債務。第一種情況,被執行人面對法院申報財產的命令只會選擇拒絕申報或者隱瞞申報,并不會將其真實財產狀況告知法院以供執行。第二種情況,被執行人作出真實的財產申報也是無財產以供執行。所以,利用財產申報制度知悉被執行人財產以供執行的功能是不可能實現的。
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應有更可能實現的功能。第一,成為拒執罪的有力證據。因拒執罪引發的刑事制裁對被執行人有較高的威懾力,但往往因證據不足或難以查實使其威懾力大減。被執行人的財產申報義務本就是證明自身是不能而非不愿清償債務。如拒不申報,自可成為其“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的明證,必然招致拒執罪的成立,承受相應的懲罰。如虛假申報,當查知有其他未申報可執行之財產時,該財產與之前的申報文書構成完整的“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的證據鏈,也將招致拒執罪和相應刑罰。第二,成為被執行人信用狀態的自證。被執行財產申報文書可以納入被執行人名錄,并對社會公開,成為其自身信用狀態的自證。被執行人未來的交易對象可以通過查看此自證而作出是否交易的選擇。被執行人面臨喪失未來交易對象的風險將盡早主動清償債務,以收回其財產申報文書,使其歸于私密狀態。第三,維護被執行人的安寧。被執行人不清償其債務還可能是無力清償,此時的財產申報是證明被執行人不存在故意的過錯而不履行債務。國家權力不應再強加過多的不當義務迫使其清償債務,被執行人得以在安寧的生活狀態下繼續承擔債務清償義務。
2.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程序細化
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運行還需要程序細化。第一,應建立統一適用的規范化文書,包括財產申報通知書、財產申報書。財產申報通知書,是告知被執行在一定時限內如收到該通知之日起兩周內向法院申報其財產狀態的書面通知,并告知被執行人如拒不履行財產申報義務將承擔的法律責任。法院應同時向被執行人提供財神申報書,可由一系列的表格組成,被執行人應逐一如實填寫。第二,明確財產申報的時間。鑒于當前執行現狀,法院應在發出執行通知時即發出財產申報通知書,如在財產申報日到來前被執行人已履行債務或已作出執行申請人認可清償計劃,被執行人可不再申報財產。第三,財產申報時限。目前“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申報時限不能順應我國執行現狀,應將該時間提前到獲得執行依據的程序開始之時,以防止被執行人在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就開始移轉財產。第四,財產申報的公開程序。財產申報程序啟動后,被執行人如不能清償債務或不能與執行申請人達成清償協議,其財產申報表就應向社會公開,公眾可在法院執行網站上查知。第五,財產申報的責任追究程序。拒不申報財產或者虛假申報都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院應積極追究這一責任,以防該制度虛設。
3.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的配套化
被執行人財產申報制度功能的實現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第一,拒執罪的追究制度的完善;第二,執行聯動機制的建立健全;第三,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執行機制的創新與完善”(編號:HB12FX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最高人民法院研究項目“中國特色的執行強制措施體系研究”(編號:GFZ004)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