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平
摘要:政治體系的存在、持續、穩定和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充分的利益表達。在現實的政治領域中,農民利益表達面臨著諸多的困境,這種困境不利于政治穩定,影響了政治合法性,也不利于政府的決策,最終會影響到政治體系的良性運作,降低政治體系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農民利益表達困境;政治體系;影響
一、農民利益表達困境不利于政治穩定
“政治穩定是指一國政治體系的連續性和有序性,包括政權體系的穩定,國家權力結構的穩定和政治過程的有序發展。一般而言,政治穩定表現為政局穩定,社會公正,政府運轉民主高效,公民政治參與有序”。鄉村是國家政治體系中最底層的政治單元和社區共同體的統稱,它承載著國家長治久安的重任,國家的政策法令是否有效關鍵在于鄉村,鄉村的動蕩、失序直接危及國家政權的穩定。在當前轉型期的農村地區,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各種矛盾紛至沓來,農民征地拆遷過程中的補償問題,農村基層官員侵害農民利益問題等,這些都直接激化了本來就存在的矛盾,隨著農民維權意識的覺醒,他們必然會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內心的憤懣與不滿發泄出來,如果缺少了合理的利益表達渠道,即社會學家科塞筆下的“安全閥機制”,農民就可能采取一些極端的方式如游行示威甚至是自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完成“現實性沖突”向“非現實性沖突”的轉變。而這種非現實性沖突的危害更大,它是不指向沖突對象的發泄敵對情緒的行動,往往是由于現實性對立不允許表達時發生的轉移。當相互對立的利益或相互敵對的情緒受到壓制時候,往往會產生兩種結果,結果之一就是把敵對情緒從真正的根源中轉移出來,從其他渠道發泄;壓制沖突的結果之二就是導致相互關系的終結。由于過去連續積累起相當多的緊張與敵視,因此一旦爆發沖突,這些長期被壓抑的緊張與敵視會激烈地爆發出來。正是從這個層面上講,為農民利益表達開辟制度化的渠道就充當一種安全閥的功效。根據科塞的觀點,這種安全閥可以釋放被封閉的敵對情緒,轉移目標,從而將鄉村社會的矛盾與沖突通過利益表達這種途徑分散開來,而不至于充當壓倒鄉村政治穩定的“最后一根稻草”。從這個層面上講,農民利益的表達也有利于國家的政治穩定。一旦缺少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農民往往會尋求一些非制度化表達渠道。目前我國農民非制度化的參與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其表現方式主要有行賄、越級上訪、寫大字報、抗議、集體上訪、甚至暴力攻擊執法人員、沖擊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等,這一系列非理性的政治參與嚴重干擾了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尤其是對基層政府,因為這類行為主要面向基層政府,處于維護秩序的需要,一些基層政府往往會出動軍警維護秩序,最后結局是“雙輸”收場,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對農民來講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農民利益表達困境影響政治合法性
農民利益表達的滯脹往往容易導致政治資源的流失,引起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危機。“政治合法性就是社會成員基于某種價值信仰而對政治統治的正當性所表示的認可,是政府基于被民眾認可的原則來實施統治的正統或正當性。它既是統治者闡述其統治權力來源的正當理由,也是被統治者自愿接受其統治的價值依據?!卑凑振R克思?韋伯的說法,合法統治有三種類型,即傳統型統治、個人魅力型統治以及法理型統治。合法性是政治體系存在、持續、穩定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任何一種有效的統治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過去主要是從歷史的必然性論述其合法性來源的,認為它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伴隨著社會的轉型,靠傳統的個人魅力型人物或用意識形態來獲取政治體系合法性資源的方式漸已失效。為回應這種新的變化趨勢,執政黨逐漸從傳統獲取合法型的渠道轉向新的渠道,“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基本的價值取向,也是獲取合法性的最主要的一個來源。而要真正做到執政為民就必須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為了群眾,解決群眾的切身難題,滿足他們的利益需求。而要達到這一點,暢通有序的利益表達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沒有暢通的利益表達,我們的黨就會失去聯系群眾的紐帶,談“執政為民”就是一句空話?!耙粋€政權的合法性與成熟度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民眾的利益需要,而利益表達是滿足民眾利益需要的前提條件,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有助于培養民眾對政府的服從、忠誠與合作,取得他們對政治系統運行的支持和配合?!卑凑找了诡D的說法,系統成員對政治系統的支持可區分為“特定支持”和“散布性支持”兩類,前者主要是由某種特定誘因引起的,如通過利益和需求的滿足帶來這種支持,而散布性支持主要來自成員對政治系統的合法性信仰,政治系統要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都離不開對其利益的滿足,只有讓廣大農民能夠把自己的呼聲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我們黨的決策通道之中,我們的黨才會贏得豐富的合法性資源,也才能穩固在鄉村的執政地位。伴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意識的覺醒,農民對自身利益的關注也較以前更為強烈,他們對自身的利益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事實上,農民的很多利益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如愿以償,其結果勢必會讓廣大農民大失所望,政府在農村的政治信任也將伴隨著農民預期的落空而流失掉。尤其是農民通過一些制度化的渠道去表達自己利益卻無功而返時,更容易讓基層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
三、農民利益表達困境不利于政府決策
農民利益表達的困境也降低了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一般來講,一個科學的決策必須能夠兼顧到各個階層的利益,在決策的制定過程中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廣泛的吸納公眾的參與。按照戴維?伊斯頓的政治系統理論,政治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的產出,是對周圍環境所作出的反應。我們把環境對政治系統的影響稱為輸入,也即要求或支持,是公共政策的起點。人們要想實現以自我為核心的目標,就必然要向那些具有當局地位的人提出要求。要求輸入政治系統后,經過轉換過程,通過對要求進行加工和整理,作出決策,成為政治系統的政策輸出,從而對社會作權威性的價值分配。隨著政治系統的輸出和政策的實施,政治系統又反饋于環境,進而有可能產生新的要求,而這種新的要求又將進一步導致政治系統的新一輪的政策輸出。在政治系統循環往復、不斷運動過程中,公共政策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伊斯頓在其模型中提到的要求和支持就等同于利益表達。可見,政府政策的制訂離不開群眾的利益表達,而利益的表達離不開民眾的參與,民眾參與政治又可以影響作為價值權威分配的公共政策?!懊裰鞯恼螀⑴c可以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穩妥地矯正政府的行動與公民的意愿和選擇之間的矛盾,為了體制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從社會上得到有連貫性的信息和活力的補充,否則政治體制便難以維持。政治參與將把這種信息和活力注入政治體制。公民通過政治參與,表達自己對公共財富和價值分配的意愿和選擇,并施加壓力,使政府的行為不至于與公民的意愿和選擇發生矛盾,從而左右政府的決策?!备母镩_放以來,隨著民主化的推進,利益表達的機制逐漸得到完善,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最明顯的就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出現了困境,他們的呼聲被強勢群體所淹沒,這樣作為政治系統的輸出產品公共政策就不能均衡地代表各個階層的利益,結果就使得本該呈“正態分布”的政策而呈現“偏態分布”,極大地導致政策的不公,違背了科學化的原則。在一個缺乏有效利益表達機制的政治系統里,必定會造成決策者在決策時候由于信息不全或失真帶來的決策失誤。作為一個擁有十億多農民的農業大國,充分尊重他們的利益訴求讓他們能有序地表達他們的利益是科學民主決策的需要。只有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候平衡各個階層的利益,尤其是尊重廣大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才能降低政策執行的成本,改變政策目標扭曲及執行難的現狀。
參考文獻
[1] [美]塞繆爾?亨廷頓著,李盛平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華夏出版社,1988:352.
[2]楊正喜,唐鳴.論新時期農民利益機制的構建[J],政治學研究,2006,(2).
[3]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337.
[4]張鳳陽.政治哲學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325.
[5]薛洪生.當代農民的利益表達與農村穩定—以農民主體性文化視角論社會和諧的構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2).
[6] [日]蒲島郁夫,解莉莉譯.政治參與[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