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王笑顏
摘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刻理解、掌握,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以校園文化為依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將抽象的理論通俗化、普及化,從而使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校園文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使許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革命者的行動指南,并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然而由于當今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給馬克思主義帶來了新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信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承擔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使命的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使廣大學生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因此,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各種途徑、方法,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指導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把學術界、理論界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解上的最新共識在高校進行宣傳普及。這樣可以更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共產黨人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的問題之一,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理論的價值是通過被接受、被掌握,而對實踐進行指導實現的。馬克思在早期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就提出:“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睂ΜF實生活關注的目的是要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需要理論的正確指導。在實踐中,理論只有被廣大群眾所掌握,才能發揮作用。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而大眾化就是其理論的本土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過程。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本土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廣大社會成員對這一理論的接受與認同程度是十分重要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某一個國家獨有的靜止不變的理論,它是世界的、民族的、與時俱進的。因此,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整合大眾的思想情感,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文化特質,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增強大眾在文化心理上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意識形態主導的一元性與文化多元性是緊密相連的,感受到偉大理論的真正魅力。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通俗化
列寧認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馬克思主義是一套系統、嚴謹且科學的理論,涉及學科眾多、專業性強,經典著作晦澀難懂。因此,在大眾化的過程中就離不開對科學語言的通俗化,即用最直接、最簡單、最樸素的語言表述博大精深的理論及其精髓。但通俗化并不等同于庸俗化和簡單化,不能以大眾化為借口降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表述形式的通俗化,不僅不能沖淡理論的深刻性,反而要更充分地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革命性、邏輯性?!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比罕娭挥斜焕碚撜f服,才能逐漸將這一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觀念、意識和素養。
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普及化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各級黨委應當大大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p>
總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就是普及化,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本土化、通俗化,為大眾所接受,并內化為他們的信念和行為模式。所以,在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從理論上確立其主導地位,更要在實踐中采取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其真正地認同并主動地去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在實踐中,馬克思主義才能更好地被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才可以轉化成強大的物質力量,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法及途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理論被群眾所掌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在全面、系統、準確地把握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努力找到理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結合點和契合點,找到符合大眾接受能力的有效的方法與途徑,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順利、有效地進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基本的途徑即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從源頭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在這些著作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對許多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問題都給予了回答,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些國內學者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的效果,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開放的理論體系,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握時代的脈搏,關注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的存在與生存。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在理論層面上創新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讓馬克思主義走到群眾的生活當中去。具體而言,要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反映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要不斷地研究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努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反映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訴求,始終堅持用中國人特定的思維習慣闡述馬克思主義原理,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堅持的重要方法論原則。形式上,要充分考慮社會各群體的差異性,運用多種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在傳播方式上,要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只有鮮活的傳播方式才會使理論鮮活,并發揮出無窮魅力,因此,要努力拓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載體,創新其傳播機制。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社會思潮多樣化的時代實現思想或理論的有效傳播至關重要。在充分發揮傳統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更要注重利用新媒體,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巨大潛能,把互聯網開辟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陣地和新平臺。
社會團體也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在眾多的社會團體當中,學校成為了集聚眾多人才、學者、專家的大本營,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更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在校園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有效的途徑,更容易將這些象牙塔中的知識精英轉變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更容易通過他們作為橋梁將馬克思主義以最實效的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廣。
三、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向全黨提出了“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略任務。高等學校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責無旁貸的重任。學校“不僅應當傳播一般共產主義原則,而且應當對勞動群眾中的半無產者和非無產者階層傳播無產階級思想”。高等學校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平臺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校園文化建設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有效途徑之一。
文化能夠起到對人進行教化、熏陶和塑造的作用。長期浸染在一種氛圍之中,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形成與這種氛圍相匹配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氣質。校園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新型的學校管理模式,越來越多地受到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校園文化不僅影響師生的審美情趣,還影響師生的智能。而大學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產生著尤為重大的影響?!皟灹嫉母咝P@文化意識形態不僅能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沿陣地和典范”,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開辟了新的途徑。首先,高校校園文化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能夠使大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其次,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更容易將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以及價值觀念,這不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抽象向通俗轉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同時也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示范性作用,提升馬克思主義的親和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因此,校園文化應該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高校要重視依托校園文化的平臺進一步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宣傳功能,堅持正確輿論的引導,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作為教育主體的教育工作者,無論是教書還是育人,都應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對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堅定不移的信仰,支持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堅決反對學術腐敗現象,自覺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從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營造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氛圍,使馬克思主義得到最廣泛最深入的普及。
以校園文化為平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應切實考慮學生的主體需求、生活實際和專業特點,使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宣傳以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形式展示其深刻的理論內涵。從而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賦予其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在校園活動中充分利用流行的大學校園流行語,將馬克思主義的專業理論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不僅加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校園中的傳播速度,同時也更加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同。
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依托圖書館、大學生社團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通過舉辦各種主題鮮明、形式新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讀書會、辯論賽、社會實踐以及文藝匯演等活動,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大力發展有學校特色的網絡文化,注重校園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公信力和親和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理解、接受、宣傳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解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幫助他們認清國情、明辨是非,增強信念,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指導社會實踐,并在社會中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幫助大學生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價值體系,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醫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