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華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5)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也在轉變升級當中,一方面我國的人均消費額在不斷的增加,人民日常消費的食品出現了一定的結構變動,而消費結構的變動也在促使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著一定的變動;另一方面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斷的減小,而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在不斷的增加,并且其所占的份額超過了種植業所占的份額,以下本文列出我國2000年以來,種植業和畜牧業所占農業總產值份額的變化情況。

表1 農牧產值結構變化(%: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由表1中的數據可知,種植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55.7%下降到2011年的51.6%;畜牧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29.7%上升到2011年的31.7%,但其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導致其畜牧業所占的份額并不是逐年增加的,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存在著一些宏觀經濟因素在不斷的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轉變升級。
當前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都在快速推進當中,這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在這一過程當中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在不斷的減少,并逐漸的向第二、三產業中集聚,這種變化一方面提高了勞動人員的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將工業的相關技術應用到農業當中,可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轉變升級。而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升級不僅僅需要技術的支持,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就需要發揮金融部門的作用,只有解決了資金的問題,農業產業中的機械設備才能得到更新換代進而引發農業的快速增長,但是從過去我國的城鎮化進程特征來看,我國的城鎮化是土地城鎮化而不是人的城鎮化,大量的農用耕地被占用,生態環境也進一步惡化,進而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轉變,以上這些宏觀經濟因素對農業產業結構轉變升級是起到了促進作用還是抑制作用?因此,根據以上簡要的分析來看,從科技、金融、城鎮化、工業化多角度出發,來研究農業產業結構的轉變升級將顯得很有意義。
理論界對經濟發展中宏觀經濟因素和農業產業結構轉變之間關系的研究大體上分為以下幾種:第一,從消費的角度論證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的必要性。熊德平(2002)認為,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就是保持產業結構以及消費結構相適應的的過程。李興稼(2004)認為國內消費需求的變化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的主要社會經濟動因之一。第二,從金融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角度來分析論證其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李炳坤(2000)認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動態變化的過程,這其中包含多種因素在發揮作用,而金融是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吳成頌(2009)首先通過已有的事實發現金融方面的支持一直是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變動的薄弱環節,之后從信貸、融資渠道以及保險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改革和調整金融環節以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變動的必要性。李泳(2006)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出發論證了外商直接投資直接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張效輝(2010)認為引進外商投資是解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問題的方法之一,并且提出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路徑。第三,從城鎮化工業化的角度研究其與農業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宋文獻(2000)從現有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產業結構的矛盾出發,論述了兩者之間良性互動的戰略價值意義。陽立高等(2009)從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角度出發一方面研究論證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實證分析了三者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陳志峰等(2012)采用函數模型和立方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結構化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且提出了加強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建議。
然而上述研究卻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一是往往只是從經濟中具體的某一方面出發研究其與農業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很少從多個因素出發來研究論證;二是定性研究的比較多,深入定量研究的比較少;三是對農業產業結構指標的構建這一問題值得商榷。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基礎上,運用其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的方法來研究論證科技、金融、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產業結構之間的動態關系,從動態的角度研究了金融、城鎮化等因素對農業產業結構轉變升級的作用。
結合本文所研究的內容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和代表性,我們選取畜牧業與種植業的比值作為衡量農業產業結構的變量,記為Y;選取M2與GDP的比值作為衡量金融發展的變量,記為Fin;選取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作為代表城鎮化的變量,記為Tow;代表工業化方面的指標很多,本文選取的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之和與GDP之間的比值,記為Ind;代表科技方面的指標我們選取的是勞均農機與設備數,記為Tec。
本文所選取的數據來源于統計年鑒、中經網數據庫、金融年鑒,取樣時間段為1978-2011年,所用到的軟件為EVIEWS7.2。為了反映消除物價后畜牧業與農業真實的比值情況,我們首先對相關的價格指數作了一定的技術處理,將農業和畜牧業價格指數(上年=100),轉換為以1978=100的價格指數,進而我們將現價種植業總產值與現價畜牧業總產值分別轉化為不變價的種植業總產值和不變價的畜牧業總產值。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和避免數據的過度波動,我們將涉及的變量都做了對數化處理。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是時序數據,在對模型進行相關的計量分析前,應對模型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單位根檢驗中的檢驗。

表2 各變量ADF檢驗
由表 2 的結果可知,{Yt}、{Fint}、{Indt}、{Towt}、{Tect}都是平穩序列。
經過的相關檢驗發現,所有變量的單位根都小于1,即都在單位圓內,所以模型是平穩的,可以進行相關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析。

表3 VAR模型滯后期階數的選擇
本文選取VAR模型滯后期所用方法是AIC和SC最小化準則,如表3所示,AIC所確定的VAR模型最小滯后期為3,而SC準則確認的最小滯后階數為1,兩者的結果并不一致,因此,根據確認滯后期階數的一貫原則,本文選擇LR方法來確認此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由表中結果可知,此模型所選擇的的滯后期階數為2。
在實際應用中,VAR模型是一種非理性模型,所以,在VAR模型分析中,當一個誤差變化或者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我們稱這種分析法為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法。脈沖響應函數衡量來自隨機干擾項的一個標準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圖1、圖2、圖3、圖4分別是變量、、、指標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脈沖響應。

圖1 農業產業結構對金融發展的脈沖響應
首先我們觀測的是農業產業結構對金融發展變化的響應情況及其響應路徑,如圖1所示,受到金融發展一個標準差的隨機新息沖擊后,農業產業結構首先產生了正效應,并且這種正效應的刺激作用極大,在圖1的具體表現時期是在13期內,曲線呈現出一種陡直向上的趨勢,在第3期出現了一個 “拐點”,但農業產業結構仍然變現出正效應,之后隨著時期的發展,這種正效應會一直持續下去,這說明金融的發展會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轉變升級帶來正向的拉動作用。

圖2 農業產業結構對工業化的脈沖響應
其次,研究農業產業結構隨著工業化發展的響應情況和響應路徑,如圖2所示,農業產業結構受到工業化發展一個標準差的隨機新息沖擊后,在1-3期表現為正效應,并且在第3期作用達到最大化;之后在3-5期內,正效應的作用強度逐漸減弱,并在第5期達到最小化;在第5期之后,正效應的作用強度保持在一種穩定的狀態中,從整體的情況來看,隨著工業化的不斷向前推進,也帶動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圖3 農業產業結構對城鎮化的脈沖效應
第三,研究農業產業結構隨著城鎮化發展的響應情況和響應路徑,如圖3所示,在受到城鎮化發展一個標準差的隨機新息沖擊后,農業產業結構首先表現出正效應,并且這種正效應在第2期達到最大化,之后隨著時期的延伸,農業產業結構出現負效應,說明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短期內對農業產業結構產生了正向的刺激作用,但在長期來看,反而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產生了遲滯作用。

圖4 農業產業結構對科技的脈沖響應
最后,研究農業產業結構隨著科技發展的響應情況和響應路徑,如圖4所示,金融發展一個標準差的隨機新息沖擊,盡管沒有引起農業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但卻表現出緩慢增強、具有明顯持續的正向刺激效應,并且從第4期開始出現了持續穩定的正向趨勢,從整體上來看說明科技的發展能夠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這種帶動的強度需要先期不斷的積累才能得以實現。
與脈沖響應函數相比,方差分解提供了另外一種描述系統動態的方法。脈沖響應函數是描述系統中一個內生變量對其他內生變量的沖擊效果,而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進一步分析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根據方差分解技術描述了各個變量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率,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農業產業結構的方差分解表
表4中可以看出,農業產業結構在第1期只受自身結構變動的影響,其他變量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要到第2期才能得以顯現,而且在第2期沖擊的影響十分微弱,金融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科技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此時分別為2.775126%、0.647601%、3.239224%、0.317731%;之后,金融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科技對農業產業結構沖擊影響的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金融發展增加幅度最大,從第2期的2.775126%到第10期的50.62855%,科技從第2期的0.317731%到第10期的2.626971%,值得注意的是,從第2期到第10期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沖擊成分并不是一直都在增加,其中,工業化方面在第3期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貢獻率達到最大,為4.922686%;城鎮化雖然在第10期的貢獻率達到最大,但是通過具體分析我們發現,第3期與第2期相比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沖擊影響成分卻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而這也與脈沖響應分析的結果相一致。
本文通過建立VAR模型,利用模型中的廣義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我國1978-2011年以來農業產業結構與金融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科技之間的交互響應情況和響應路徑。通過相關的實證分析,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1)金融發展方面,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是其轉變升級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之一,只有擁有了足夠的資金,才能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
(2)工業化的不斷發展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發展,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國勞動人員的工資性收入,進而人們在食品方面的消費結構也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從原來單一的植物性食物向肉食類食物消費不斷增加的方向轉變發展。
(3)從短期來看,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能夠刺激農業產業結構的轉變,但是從長期來看,由于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一方面大量的農村耕地被不合理的使用、占用,另一方面則出現了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其他的一些阻礙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的因素,這就導致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特別是畜牧業的發展受到的損失會更大。
(4)科技的發展能夠帶動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轉變,但是科技的積累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來看,科技對農業產業結構的促進作用是緩慢的、穩定的。
結合以上幾點結論,我們得到了以下幾點啟示:
(1)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轉變,其對資金、技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強,這也對金融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應該拓寬融資渠道,增加相關的金融機構對種植業產業化、畜牧業產業化進行信貸扶持;另一方面,應找準農業、畜牧業和金融的結合點,金融部門在此應該善于發現農業產業結構演變的變化特征,并且結合相關地區的實際情況,利用金融的集聚效應和善于催化產業發展的特點,集中力度在農業和畜牧業中的相關產業進行投資,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演進。
(2)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快速推進,我國的經濟也在不斷的增長,而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當中,如果采取的僅僅是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依靠大量的農業耕地面積兼并,忽略了對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則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不僅不能帶來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反而會使其出現停滯。事實上,工業化城鎮化一方面能夠增加我國勞動人員的收入,改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也能夠利用工業化的相關技術對農業中的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農業產業的集約化、機械化,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向前發展。
(3)依據內生增長理論的觀點,一般產業結構方式的轉變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同樣要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也離不開相關科學技術的儲備和運用。可以說科學技術是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強大推動力之一,在農業產業結構中,如何實現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如何適應和滿足人們的消費結構變化,這些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與參與。
[1]楊立勛、劉媛媛,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測度及評價[J],農業經濟,2013(1)。
[2]周開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轉型發展[J],云南農業,2013(1)。
[3]程國強和朱滿德,中國工業化中期階段的農業補貼制度與政策選擇[J],管理世界,2012(1)。
[4]陳志峰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和互相關系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
[5]陳錫文,工業化、城鎮化腰圍解決“三農問題”做出更大貢獻[J],經濟研究,2011(10)。
[6]張效輝,外商直接投資影響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演變的路徑分析[J],現代物業,2010(4)。
[7]吳成頌,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金融支持的策略研究[J],經濟縱橫,2009(1)。
[8]陽立高、廖進中,城市化、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經濟拉動作用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9(3)。
[9]張紅宇等,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農業政策的創新[J],管理世界,2009(11)。
[10]李泳,國際直接投資與中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J],中國農村經濟,2006(5)。
[11]溫濤等,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
[12]李興稼,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4(3)。
[13]熊德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關鍵、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2(6)。
[14]張紅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國民經濟發展,管理世界,2000(9)。
[15]宋文獻,論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的戰略意義,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12)。
[16]李炳坤,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業經濟問題,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