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把自己的信用卡借給曾為同事的被告使用,每月收取被告轉來的使用金額和另加利息,這樣的行為到底是算借出信用卡還是借出錢款?今天,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微博@南京V法院上,首次全程直播的該起民事糾紛案,被告該不該還錢引來了多位法律界人士的轉發和議論,吸引了不少網友“圍觀”。
李某(化名)和王某(化名)是一家公司的同事,王某由于私下接了一些工程項目,手頭急需大量現金;李某則申請了多家銀行的信用卡在手,偶爾會借卡給熟人使用賺點利息錢。兩人在閑聊中一拍即合,李某答應將自己持有的9張信用卡借給王某消費和套現,王某則每月定期將使用的金額和兩人商議好的利息轉給李某,由李某償還銀行信用卡賬戶上的欠款。
兩人在簽訂協議后,這種借用行為一直非常順利,不料,在王某斷斷續續使用了李某的信用卡快一年,已經將信用卡還李某之后,李某發現信用卡上有一筆透支未付,李某認為是王某使用的,應該由王某來償還并支付相應利息;王某則認為,這筆透支是李某后來將信用卡借給其他人使用產生的,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不能支付這筆錢。
兩人的矛盾越鬧越大,李某最終將王某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原告李某認為自己借給王某的9張信用卡,就是借給了王某每個月一定量的錢款,兩人之間簽訂的協議就是借款協議,無論是欠款還是利息,王某都應該根據兩人的協議依法償還;被告王某則表示,首先,李某起訴的欠款并不是自己使用信用卡期間所產生的;其次,就算要償還,王某也只能償還自己使用的欠款,而不是別人使用的;最重要的是,李某將其申領的9張信用卡借給自己,本身已屬于違法行為,所收的錢款也屬于違法所得。
該案作為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十萬群眾進法院”的活動的案例之一,在該院官方微博上@南京v法院上,以首個微博直播庭審案例全程進行了公開審訊。隨著直播微博的發出,不少法律界人士關注到了這個案子的審理全過程,并就此案爭論的焦點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引來了不少網友“圍觀”。
來自浙江的網名為“沈鴻偉律師”的網友發表評論,“此案應定性為擔保不當,銀行與信用卡持卡人才是信用卡關系的當事人,借用人對銀行無債權債務關系。案情實質就是信用卡借用。不是什么擔保關系,也不是什么借款關系。《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信用卡僅限于合法持卡人本人使用,持卡人不得出租或轉借信用卡及其帳戶。”
“沈鴻偉律師”認為,李某的所得違反了有關規定,不能得到法律保護。
而來自安徽的網名為“魯祥東律師”的網友則認為,在本案中,實質上李某在信用卡關系中是隱名代理。王李兩人之間簽訂了協議,是擔保法律關系的;李某還清了所有銀行欠款后對王某享有追償權;李某可以在保證中獲利,因此,王某支付給李某款項受法律保護。
另有網友認為,“市民辦理信用卡后其與銀行之間形成了信用卡合同關系。將自己的信用卡借給他人使用后,在持卡人與實際用卡人之間實際形成了借款關系,但這一關系不足以對抗銀行與持卡人之間的信用卡合同關系。”
有些網友則表示不理解,信用卡里沒有錢,有的是信用,怎么能算借錢呢?
對此,有人回應,信用卡不存在有沒有錢的問題;信用卡標的是錢,以授信額度為上限數額。
據了解,此案將擇日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