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杰
一、鄭縣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現狀
南鄭縣地處國家連片貧困區的秦巴腹地,為破除農村人口和農村經濟缺乏便捷支付結算服務的難題,在人行漢中中支指導下,南鄭人行引領縣內金融機構轉變觀念、積極創新、加大投入,大力開展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具體做法
一是四方聯動,形成合力。采取“政府支持、人行主抓、金融機構參與、示范村配合”四方聯動的工作模式,定期召開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工作會議,明確工作目標、實施步驟及相關責任人,檢查、督促工作進度。
二是試點先行,注重長效。選擇經濟特色明顯、輻射帶動作用強、支付結算業務活躍的黃官鎮水井村作為“改善農村支付環境示范村”,先行試點。在村委會設置了支付結算、銀行卡知識宣傳專欄,在農民夜校教室里擺放了宣傳折頁和相關書籍,組成金融宣傳小分隊深入農戶家中面對面宣傳網銀和銀行卡的使用方法,構建了支付結算知識宣傳的長效機制。
三是整合資源,惠及農戶。把信用農戶評定、農行惠農卡、信用社富秦家樂卡、電話銀行業務、POS刷卡取現等便農、惠農金融資源整合在一起,統一規劃,在水井村進行宣傳推廣,使水井村村民成為熟知金融知識、會用金融工具的新型農民,從而有效發揮網銀、銀行卡等現代金融工具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的作用。
四是依托特色,擴大影響。藤編制品是水井村的傳統特色產業,縣人行利用其輻射面廣、帶動性強的特點,依托良順藤編廠大力開展“公司+農戶+網銀”業務。使該企業的貨款收付、工人工資發放等絕大部分通過網銀結算,以此來帶動關聯企業、客戶和農戶使用銀行卡。
(二)取得成效
一是農村支付環境明顯改善。各涉農金融機構在支付環境硬件建設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截至2012年底,全縣布放ATM機42臺、POS機413臺,分別較支付環境改善前增長323%和422%。開通網銀8558戶,個人電話銀行2073余戶,客戶基礎持續穩步壯大;在農村布設支付通和POS機助農取款點216個,支付渠道持續拓寬。
二是“刷卡”正在逐步成為農民新時尚。通過兩年多的宣傳推廣,部分農民居民已經接受和認同了銀行卡、網銀等現代支付工具。兩年多時間新增銀行卡22.8萬張,增長79.18%。偏遠地區老百姓拿著銀行卡可以就近到助農取款點進行實時帳面余額查詢、支取惠農補貼等單筆200元以下的款項,省時省力,方便快捷。外地打工人員再也無需擔驚受怕地帶著現金回家,而是懷揣一張銀行卡輕松返鄉。外地打工人員實現了“打工地掙錢、家門口取款”的美好愿望。
三是示范效應明顯,帶動了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推廣。自從網銀開通以后,良順藤編廠利用便利的結算渠道使其業務不斷壯大,年產值由網銀開通前的400多萬元擴大到目前的1500多萬元。同時,也帶動了當地120多戶農民的網銀和銀行卡業務,該廠的工人工資、訂單加工的報酬等均通過網銀支付。由于該廠的示范效應,網銀、電話支付、手機銀行等現代支付方式受到了廣大企業和居民的青睞,開戶量得到了井噴式增長。目前,全縣已開通網銀64885戶(其中企業528戶,個人64357戶),電話銀行2073余戶,手機銀行120468戶。
四是一卡在手,貸款隨用隨貸。截止2012年末,全縣發放具有貸款功能的銀行卡45782張,其中農業銀行“惠農卡”35784張,農村信用社“富秦家樂卡”9998張。憑借這種銀行卡,農民朋友無需擔保可隨時取得銀行貸款,徹底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問題。其中持有信用社發放的“富秦家樂卡”,在授信期內,可到全省任一信合網點自助辦理小額信用貸款。2012年末,卡貸款余額3.82億元,支持了4000多戶農民致富創業。
二、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改善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金融機構覆蓋率低,支付服務供給不足。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撤離,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只剩下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代辦機構,缺乏有效競爭,致使支付服務處于低水平狀態。截止2012年底,南鄭縣共有22個鄉鎮393個行政村,布設金融網點61個,平均每個金融網點要服務6.44個行政村、0.75萬名農村居民,而存取現金是最主要的金融服務。
(二)非現金支付工具城鄉分布失衡,制約了銀行卡使用空間。鑒于成本因素,金融機構在布放ATM機、FOS機等非現金支付服務設施時往往選擇縣城和經濟相對發達的重點鎮,在其它農村地區布放很少。如南鄭縣目前布放的ATM機和POS機90%都是在縣城和大河坎鎮,其它鄉鎮僅僅4臺。
(三)現金偏好嚴重阻礙非現金結算方式的推廣。由于經濟不發達、貧困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使農村居民對現金具有特有的情感,擁有現金、數鈔票對其來說具有強烈的幸福感和愉悅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用現金結算,認為銀行卡里的錢看不見摸不著,心理總是不踏實。
(四)農村常住居民的現狀使支付服務環境改善缺乏良好的群眾基礎。目前,農村常住人口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兒童,缺乏金融知識,不熟悉自助存取款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支付的操作流程,加之網絡短信詐騙、銀行卡詐騙等犯罪活動時有發生,使金融機構辛辛苦苦推廣發行的銀行卡老百姓卻不會用、不敢用,放在家里“睡大覺”,依然是懷揣現金購物消費。
三、進一步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的對策
(一)建立財政補貼政策,加強農村支付基礎設施建設。建議中央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對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布放ATM機和POS機進行補貼,降低金融機構安裝成本,通過現代化的支付手段來延伸金融機構的服務觸角,提高農民使用銀行卡的便利度。
(二)大力推廣農村“一卡通”業務,倡導農民形成使用銀行卡的新習慣。銀行應與政府有關部門密切合作,開發符合農村特點的支付工具,提供針對性服務。可以為每個農戶辦理一張惠農專用卡,使這種卡與國家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有機結合。通過機制的改變來影響和帶動農民使用銀行卡結算的新習慣。
(三)實行差別化費率,降低農村居民刷卡消費成本。農村金融機構要適當降低非現金支付結算業務收費標準,讓廣大農民能夠愉快接受,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民使用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培育和擴大農村地區使用銀行卡、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的固定消費群體。
(四)堅持支付結算知識的長期宣傳,提高農民居民對非現金支付結算的認知度。人民銀行應發揮組織作用,整合涉農金融機構的資源,設計出符合農村特點的宣傳形式和宣傳內容,以設立宣傳站、咨詢臺、張貼宣傳畫進行陣地宣傳,以組成志愿者宣傳隊進村入戶,辦培訓班,現場咨詢,進行流動宣傳,讓廣大農村居民了解和熟知各種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風險防范等知識,為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奠定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