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老年病醫院(050011)王少穎 劉翠青 曹堅 樊艷華 王青青 張麗華 李凈兵
腦梗死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它與心臟疾病及惡性腫瘤構成人類三大死因。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基本病因,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常累及的部位,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常見病因[1][2],是腦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險因素。膽紅素作為肝膽及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指標在臨床應用已久,但Stocker等首次論證了膽紅素能發揮一種抗氧化的效果,能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3]。Schwe-rtner等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認為,低濃度的膽紅素是冠狀動脈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4]。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之一,是敏感的炎性標志物。CRP升高提示動脈不穩定斑塊和血栓的存在,預示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幾率增高,因此通過腦梗死患者血清膽紅素、CRP水平與頸動脈斑塊關系的比較,尋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新的危險因素,降低斑塊的發生率,可以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國內外有關動脈粥樣硬化和膽紅素、CRP水平的關系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血清膽紅素、CRP水平的關系,為防治腦卒中提供理論依據。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11月~2013年7月在河北省老年病醫院住院的急性腦梗死162例,男90例,女72例,年齡50~86歲,平均(63.67±8.90)歲。腦梗死的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的修訂標準,全部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I掃描證實,入選病例排除心源性腦栓塞患者,且全部病例均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根據頸動脈彩色超聲的檢查結果,分為斑塊組和無斑塊組。
1.2超聲檢查和檢測指標 全部病例頸動脈超聲檢測均由專人操作,使用飛利浦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L12-5)MHz。患者采用仰臥位,頭偏向頸動脈檢查的對側,充分暴露檢查部位,常規檢查雙側頸總動脈(CCA)、頸動脈膨大至分叉(BIF)、頸內動脈(ICA)。記錄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以及斑塊發生部位、厚度、長度及狹窄程度。動脈斑塊診斷標準: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內突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1.2mm。
1.3實驗室指標測定 禁食12h后清晨取空腹肘靜脈血,測血糖、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總膽紅素(TB)、直接膽紅素(DB)、間接膽紅素(IB)以及C反應蛋白(CRP)含量。
1.4統計學處理方法 將各項檢測指標結果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17.0版統計軟件分析,所有變量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各組均數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頸動脈斑塊組與無斑塊組的年齡構成、性別比例、血脂、血糖水平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斑塊組中TBIL及IBIL水平明顯低于無斑塊組(P<0.05),且斑塊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無斑塊組(P<0.05)。見附表1、2和3。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直接發病原因,亞洲人群中3/5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全身血管多發的疾病,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部位,在我國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5]。
目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研究很多,除傳統危險因素以外,近年的研究發現,血清膽紅素降低和C反應蛋白升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膽紅素是亞鐵血紅素在血管內的一種主要代謝產物,由膽綠素降解而成。
新近研究表明[6][7],膽紅素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較低的血清膽紅素則和動脈粥樣硬化相關,而C反應蛋白是一種反映各種急、慢性炎癥的指標蛋白,C反應蛋白升高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進展及血栓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本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總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呈負相關(P<0.05),而血清C反應蛋白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呈正相關(P<0.05)。
低水平膽紅素及高水平C反應蛋白促進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機制可能是:①研究表明[3][8][9],血清膽紅素是人體內最豐富的內源性抗氧化劑,是人體血清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成分,且生物化學研究結果顯示[10],它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比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更強的抗氧化活性,更能有效捕獲自由基,保護脂質和脂蛋白不被氧化,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的形成,其正常含量能有效抑制動脈硬化斑塊形成、進度、脂質中心大小,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②血清膽紅素能防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飾,因此血清膽紅素水平的降低可能造成血中氧化修飾LDL水平升高,而氧化修飾型LDL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③生理狀態下膽紅素升高伴有細胞微粒體血紅蛋白加氧酶(HO)活性升高,而HO具有抗頸動脈粥樣硬化功能[11]。這也可能為低水平膽紅素促進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機制之一。④CRP水平可以反映循環系統中炎性細胞因子的量及活性[12]。
附表1 頸動脈斑塊組與無斑塊組一般資料比較(±s)

附表1 頸動脈斑塊組與無斑塊組一般資料比較(±s)
分組 斑塊組(92例) 無斑塊組(70例) P年齡 65.96±9.45 63.63±8.89 >0.05性別(男/女) 51/41 39/31 >0.05血糖 5.57±0.58 5.45±0.53 >0.05 TC 4.72±0.84 4.46±0.68 >0.05 TG 1.78±0.79 1.50±0.36 >0.05 LDL-C 2.75±0.68 2.77±0.65 >0.05 HDL-C 1.18±0.26 1.09±0.23 >0.05
附表2 頸動脈斑塊組與無斑塊組血清膽紅素比較(±s)

附表2 頸動脈斑塊組與無斑塊組血清膽紅素比較(±s)
注:*P<0.05兩組間比較TB、IB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間比較DB水平差異無顯著性。
分組 例數 TB IB DB斑塊組 92 14.79±7.41* 11.44±5.3* 3.35±2.62**無斑塊組 70 18.69±6.45 14.98±5.77 3.50±2.31
附表3 頸動脈斑塊組與無斑塊組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s)

附表3 頸動脈斑塊組與無斑塊組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s)
注:*P<0.05兩組間比較C反應蛋白水平差異有顯著性。
分組 例數 CRP斑塊組 92 15.11±2.12*無斑塊組 70 4.93±1.31
CRP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13]:①CRP可以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產生血栓前組織因子,啟動外源性凝血途徑。②它具有與IgG和補體相似的調理和凝集作用,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調節巨噬細胞攝入低密度脂蛋白,促進泡沫細胞的形成,促進粥樣硬化的發展。③激活粥樣斑塊內的補體系統導致斑塊不穩定,增強不穩定斑塊的血管活性,在動脈硬化斑塊中,CRP的mRNA含量是正常動脈中的10倍。CRP與配基結合,激活經典的補體激活途徑,活化的補體成分能直接激活靜止的血管內皮細胞,從而在內皮細胞中介導白細胞滾動、黏附和滲出,補體激活的血管內皮細胞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參與炎癥反應、促進血管內凝血、調節血管緊張性、通透性等,即CRP通過激活補體途徑參與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促進血栓形成[14]。④誘導黏附分子表達,如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VCAM-1)、細胞內黏附因子-1(ICAM-1)和E-選擇素(E-selectin);此外,CRP還可通過上調基質金屬蛋白酶-1和10(MMP-1,MMP-10)介導炎癥和斑塊破裂[15]。
綜上所述,血清膽紅素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C反應蛋白作為血清炎癥標志物,兩者均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均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預警指標,進一步預測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對兩者進行動態監測可作為判斷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病預后的簡單、方便的有效方法,但兩者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及其確切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