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國靜 梁展 周東升
巴戟天是常用名貴的中藥之一,在業界素有“北有人參,南有巴戟天”之美稱。巴戟天于兩千年前已作為藥用。最早記載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味辛,微溫,生山谷,主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列為“上品”。現行《中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巴戟天為:“甘、辛,微溫。歸腎、肝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用于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萎軟等癥。
巴戟天為多年生植物,又名巴戟、雞腸風、三蔓草、雞眼藤、黑藤鉆、糠藤、三角藤。來源于茜草科藤狀灌木巴戟天。肉質根入藥。根含有維生素C、大黃素甲醚、蒽醌、苷類等。巴戟天喜生長在溫暖和雨量充沛的地區,一般生長于東南向、微酸性土壤(ph4~6之間)的山坡。作為著名南藥之一的巴戟天主產于廣東,尤以高要、德慶地區的巴戟天為最佳。

▲已種植三年的巴戟天(地上部分)
巴戟天為扁圓柱形,略彎曲,長短不等,直徑0.5~2cm。表面灰黃色或暗灰色,具縱紋和橫裂紋,有的皮部橫向斷離露出木部;質韌,斷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與木部剝離;木部堅硬,黃棕色或黃白色,直徑l~5mm。氣微,味甘而微澀。
質量以條粗壯、連珠狀、肉厚、斷面色紫者為佳。

▲巴戟天藥材
北京太洋樹康中藥飲片廠采用高要市董福行農林高新科技種植管理有限公司規范種植的巴戟天,從源頭的中藥材的質量把關做起,確保飲片的質量安全。該基地種植的巴戟天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標準和種植“五統一”的要求,從種植的源頭抓起,巴戟天的品種、出產地、種植方式、用水、用肥、用藥、種植年限、采收時間和加工流程均有詳盡的記錄,所出產品均可追溯,解決了巴戟天種植過程中出現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超標問題。

▲種植巴戟天(地下部分)
該基地巴戟天的種植流程為:統一選苗→統一組培快繁→選地→水、土壤檢測→整地→灌溉設施→補苗→統一田間管理→成苗→統一采收→統一回購加工。
初加工(產地加工)巴戟天的采收加工過程為:采收鮮巴戟天,除去雜質,裁剪,分級,清洗,取出,略去水分,干燥。
炮制方法 甘草煎液制法。取甘草片6kg,加水適量煎煮兩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取濾液約42L。取原藥材,與甘草煎液同置鍋內,不時翻攪,煮制煎液被吸盡,取出,未去木心者趁熱抽去木心,干燥。每100kg巴戟天,用甘草6kg。將干燥的制巴戟天包裝,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在巴戟天的炮制加工過程中,北京太洋樹康中藥飲片廠嚴格遵照2008版《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保證巴戟天從生長環境安全,無污染的道地產地進貨、確保療效穩定、讓患者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