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昌平分局(102200)徐立民 張來俊 梁建貞 董磊 侯陸星
(接5月下)
2.1.4 監管意見 按照新版GMP第八節 產品質量回顧分析的要求,全面評價供應商A、B。如果綜合評價結果滿足企業實際質量管理要求,擬繼續使用A、B兩家供應商提供的原料,宜修改企業內控標準。方法:先設定CPK=1.33。然后按CPK計算公式,分別求算各項質量指標的上規格限和下規格限。最后綜合A供應商和B供應商的評價數據,將企業內控標準設定在規格限與法定標準之間。采用這種辦法設定的企業內控標準嚴于國家法定標準,既能滿足法規要求,又能降低糾偏概率。
2.2 按處方投料合規性評價結果
2.2.1 抽查XX注射劑的20批生產記錄,查看按處方投料的合規性,20批投料的量見附表5。由附圖6可見,原料藥的投料量過程嚴重異常,20個點都超出了上下控制限,并且過程都無波動,從統計學的角度和實際操作控制過程是不可能出現的。調查發現,企業沒有實際記錄按份(次)稱量的過程。數據也未按天平的實際精度記錄,輔料1、輔料2的投料也出了同樣問題。

附表5 XX注射劑的20批的投料量
2.2.2 監管意見:①按實際稱量過程如實記錄數據;②按天平實際精度全面記錄數據。以便按GMP要求,開展年度質量回顧分析工作。
2.3 生產工藝穩定性評價結果 XX注射劑的主要生產工序有稱量、配制、灌裝、滅菌等,選擇關鍵生產工序滅菌過程,選取滅菌過程重要的工藝參數,如滅菌結束時的F0值(F0值為標準滅菌時間,系滅菌過程賦予被滅菌物品121℃下的滅菌時間),藥典規定熱不穩定性物品的F0值一般不低于8min。滅菌過程的溫度和時間會直接影響滅菌結束時的F0值。濕熱滅菌過程的關鍵操作是全過程使用飽和蒸汽,因此盡可能將滅菌柜內的空氣全部排除以免影響滅菌效果。而滅菌前抽真空的負壓與滅菌飽和蒸汽有關。因此,選擇滅菌前抽真空的負壓和最終滅菌時的F0值作為考察滅菌過程的工藝參數。

附圖6 XX注射劑的20批物料原料藥的投料量的單值—移動極差控制圖

附圖7 XX注射劑的10批成品最終滅菌的F0值的控制圖
2.3.1 滅菌結束時的F0值見附表6。從附圖7可以看出整體控制水平良好,最終滅菌的F0值波動范圍與中心接近,整體離散程度控制較好。得到F0值控制的下限,下限LCL=9.430,都大于藥典中規定的濕熱滅菌的F0值大于8的界限。
附圖8顯示的過程能力CPK值和整體能力Z值的求算,是以中國藥典中的規定的濕熱滅菌的F0值大于8的限度計算的。得到CPK=5.49,整體能力Z=10.77,以法定標準評價滅菌過程的過程能力,說明該過程能力充分滿足法定要求。

附表6 XX注射劑的10批成品最終滅菌的F0值

附表7 10批XX產品抽真空前的負壓力值
2.3.2 滅菌前抽真空的負壓值。10批產品滅菌通蒸汽前抽真空的負壓數據見附表7。
由附圖9可見,點8和點10出現了異常,點8違反了控制圖的原則6[連續5點中有4點落在中心中心線同一側的B(±2σ)區以外],點10違反了控制圖的原則8[連續8點在中心線兩側,但無1點在C(±3σ)區以內]。
由附圖10可見,滅菌前抽真空的負壓力的控制過程CPK=0.65,σ水平Z=1.61,該過程能力不足,表明每次滅菌前抽真空時的最低負壓力波動較大。雖然滅菌的溫度能達到規定的溫度,但在這方面企業還沒做過研究,也未將滅菌前的負壓力作為考察的指標。
2.3.3 監管意見:按GMP的要求,對滅菌設備排空能力進行再確認,確認負壓對滅菌效果究竟有無影響;若有影響,對滅菌工藝參數進行再驗證。
2.4 成品檢驗 XX注射劑按國家法定標準進行了全項檢驗,選取重要的質量控制指標含量測定來評價成品的質量控制情況,含量測定采用硝酸銀滴定法,限度為含XX為標示量的95.0%~105.0%,見附表8。
由附圖11可以看出整體控制水平良好,含量波動范圍與中心接近,整體離散程度控制較好。得到含量控制的上下限,上限(均值+3σ)UCL=100.595%,下限(均值-3σ)LCL=95.384%。從子組均值的移動極差控制圖看,過程比較穩定,無異常點。從樣本的極差控制圖看,第004批,三個亞批間含量差別較大,極差超出了控制上限(注:法定標準為95.0%~105.0%,企業的內控標準為95.5%~104.5.0%)。
附圖12顯示的過程能力CPK值和質量水平Z值是以法定標準(95.0%~105.0%)為規格上下限得到的CPK=7.00,組內標準差為0.142362,整體標準差為0.893053,組內標準差與整體標準差差異較大,這說明生產過程除受到隨機誤差波動的影響外,組間差異的影響也非常顯著。從潛在(組內)能力來看,CPK=7.00,說明組內過程能力控制很好,組內(即亞批間)差異只受滅菌和檢驗過程的影響,這說明滅菌和檢驗過程沒有問題。而整體能力CPm=0.75,過程能力不足,實際樣本均值97.9899%與期望目標中心100%偏離較大。此外,導致過程能力低的原因還來自批間的差異,因此若要提高含量測定過程能力的CPm值,企業要從人、機、法、料、環、測方面分析原因,消除影響質量波動的因素,減小批次間含量測定值的波動,減小σ值,同時還要對配液工序用容器的提供再驗證數據及適當增加投料,包括原料的折水折純投料。
從含量測定總的情況來看,成品含量的平均水平為98.0%,低于法定標準的中間值100%。為保證該藥品的最佳療效,企業應在國家批準的處方工藝條件下,適當增加投料,使成品的含量接近100%,見附表9。

附圖8 XX注射劑的10批成品最終滅菌的F0值的過程能力圖

附圖9 10批XX產品抽真空前的負壓力單值—移動極差控制圖

附圖10 10批XX產品抽真空前的負壓力的過程能力圖
3.1 評價結果見附表10。[注:過程績效差(紅圈):表明生產過程不可預測且有超出標準的風險。生產工藝過程需改進。過程績效可接受(黃圈):表明生產過程不完全可預測或不非常有能力。對其過程持續保持或增加監控以便提高到好的績效。過程績效好(綠圈):表明生產過程可控且可預測。]
3.1.1 總的看來,除了原料投料,其他幾個方面以法定標準、內控標準為規格限,企業能夠非常好的滿足法規標準要求。但企業若想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僅僅控制在合格限內是遠遠不夠的。
3.1.2 國家法定標準是保證藥品質量合理的最基本條件,上下限的范圍很寬,超過6σ的水平,這樣難以發現生產過程存在的問題。
3.1.3 企業內控標準是在國家法定標準的基礎上更為嚴格的標準,但卻不能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故應根據實際生產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內控標準。
3.2 建議 根據現場檢查的結果及統計分析,該企業對供應商定性評價較好,定量評價部分(水分控制)需要改進;生產工藝部分,過程控制較好,比較穩定,但部分工序需要改進,如稱量投料;成品檢驗環節過程能力不足(含量測定過程能力不足)。
3.2.1 原料方面:進一步提升自身檢驗能力,將原料含量的質量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同時,建立一個對供應商原料定量考核的可行的規定,以幫助企業選擇更加優秀的供應商。

附表8 XX注射劑的10批成品含量測定的數據

附表9 成品含量的過程能力總體評價

附表10 對抽查的質量控制點的整體評價結果

附圖11 XX注射劑的10批成品含量的單值控制圖

附圖12 XX注射劑的10批成品含量的過程能力圖
3.2.2 產品滅菌方面:對滅菌設備的性能進行再確認,全面考察滅菌效果的影響因素,對抽空壓力這一重要參數,確定合理的控制限度。通過對相關參數的統計分析評價,加強對滅菌的監控,包括設備的維護保養。
3.2.3 按處方投料部分:要求批生產記錄根據稱量工具的精度及實際稱量過程,如實記錄稱量數據。
3.2.4 成品檢驗部分:抽查的含量測定項目過程能力不足(CPK=0.92,σ水平Z=2.60),企業應從人、機、料、法、環、測方面分析原因,消除影響質量波動的因素,盡量減小過程的標準偏差S值,設定一個科學的成品含量內控標準,能有效控制成品含量的質量波動。此外,在法律法規和藥典標準允許的范圍內,適當增加投料,使成品的含量盡量接近法定標準的中心值,即相當于標示量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