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第二醫院(250012)楊京彥 張建平 周成軍
子宮內膜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宮頸癌。目前,女性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且發病年齡有提早趨勢,其藥物治療及預后的判斷更為人所關注。若能在治療前篩選出合適的患者接受化療以及輔助治療有望提高療效,減輕化療的不良反應。目前,核苷酸切除修復交叉互補群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ERCC1)及增殖細胞核相關抗原(Ki67)的測定,應用于腫瘤生物學特性的研究日益增多。The authors采用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對33例子宮內膜癌組織進行ERCC1及Ki67表達的檢測,并結合臨床病理因素(年齡、腫瘤類型等)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兩者在子宮內膜癌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1.1 材料 收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病理科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病理科2001年10月~2002年12月保存的33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癌組織石蠟標本。病理結果由2名有診斷經驗的病理醫生閱片證實。患者年齡37~73歲,中位年齡55歲。其中,子宮內膜樣腺癌22(66.67%)例,特殊類型癌11(33.33%)例(腺鱗癌8例、漿液性乳頭狀腺癌2例、透明細胞癌1例),12例標本有癌旁組織。患者術前均未接受手術、化療、放療等抗癌治療,并排除其他腫瘤。
1.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單克隆抗體ERCC1(原液)、Ki67(原液)及PV-9000檢測試劑盒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有石蠟標本4μm連續切片,采用EnVision法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具體步驟如下:切片脫蠟至水,PBS(pH7.2~7.4)沖洗3×3min;枸櫞酸中(pH6.0)微波修復組織抗原98℃,15min,PBS沖洗3×3min;內源性過氧化物酶阻斷劑(試劑A)室溫10min以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PBS沖洗3×3min;一抗ERCC1和Ki67室溫下孵育150min,PBS沖洗3×3min;聚合酶輔助劑(試劑B),室溫下20min,PBS沖洗3×3min;滴辣根酶標記羊抗兔/小鼠IgG多聚合體(試劑C),室溫30min;新鮮配制的DAB顯色,在顯微鏡下觀察終止顯色;復染,中性樹膠封片,光鏡下觀察。每批染色均設立陽性及陰性對照,用已知陽性表達組織作為陽性對照,以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3 結果判斷 ERCC1、Ki67均定位于細胞核,胞核染為棕黃色為陽性。取3個高倍鏡視野中陽性細胞所占的細胞比例的平均值定義為陽性細胞百分比。每張切片中陽性細胞小于25%為陰性(-),大于25%為陽性(+)[1]。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3.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ERCC1、Ki67在癌與癌旁組織、不同腫瘤類型以及不同年齡組間表達的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ERCC1與Ki67表達的比較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檢測標準均取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ERCC1與Ki67在癌與癌旁組織中表達 子宮內膜癌組織ERCC1陽性22例,陰性11例,陽性率為66.67%;癌旁組織陽性2例,陰性10例,陽性率為16.67%。經檢驗,ERCC1在癌與癌旁組織中的表達有統計學差異(P=0.006),見附表1。
子宮內膜癌組織Ki67陽性19例,陰性14例,陽性率為57.58%;癌旁組織陽性1例,陰性11例,陽性率為8.33%。經檢驗,Ki67在癌與癌旁組織中的表達有統計學差異(P=0.005)。
2.2 ERCC1與Ki67的表達與分型及年齡間的關系 33例子宮內膜癌組織中,≤55歲患者ERCC1陽性12例,陰性5例,陽性率為70.59%,>55歲患者ERCC1陽性10例,陰性6例,表達率為62.50%,尚不能認為不同年齡患者之間ERCC1表達有差異(P=0.721);內膜腺癌中ERCC1陽性15例,陰性7例,表達率為68.18%,特殊類型中ERCC1陽性7例,陰性4例,表達率為63.64%,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55歲患者Ki67陽性10例,陰性7例,表達率為58.82%,>55歲患者Ki67陽性9例,陰性7例,表達率為56.25%,二者間差別無顯著性意義(P=1.000);子宮內膜腺癌的Ki67陽性14例,陰性8例,Ki67表達率為63.64%,特殊類型中Ki67陽性5例,陰性6例,表達率為45.46%,二者間差別無顯著性意義(P=0.459),見附表2和3。

附表1 ERCC1與Ki67在癌與癌旁組織中表達

附表2 不同患者和癌組織中ERCC1的表達情況

附表3 不同患者和癌組織中Ki67的表達情況

附表4 子宮內膜癌中ERCC1表達強度與Ki67表達的關系
2.3 ERCC1與Ki67在癌組織中表達的相關性 經spearman相關分析,ERCC1與Ki67在癌組織中的表達無明顯相關關系(rs=-0.087,P=0.631),見附表4。
在人類細胞中,DNA損傷的核苷酸切除修復(NER)由許多高度協調的步驟組成,包括DNA損傷的識別、損傷部位的切割、DNA再合成及切割部位的連接。核苷酸外切修復蛋白可以修復鉑類制劑引起的DNA損傷,ERCC1是核苷酸外切修復家族中一個重要成員。它編碼297個氨基酸的蛋白,與ERCC11、XPF和ERCC4形成復合物而發揮功能[2],這種復合物可能是重組修復和核苷酸外切修復所必須[3]。許多研究證實,核酸外切修復參與腫瘤的發病和鉑類制劑耐藥等[4][5],ERCC1高表達往往引起鉑類制劑耐藥,Wachters等發現在肺癌組織中存在ERCC1的表達,并且表達水平以肺鱗癌最高,肺腺癌最低。最近有研究指出,完全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且ERCC1陰性的腫瘤患者對于順鉑為基礎的輔助化療敏感,而ERCC1陽性的腫瘤患者則不敏感。因此,筆者檢測了子宮內膜癌中ERCC1的表達(見附圖1)。發現其表達率為66.67%,并且≤55歲患者ERCC1的表達率與>55歲患者的表達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21),子宮內膜癌組織中ERCC1表達與年齡無關;而且子宮內膜腺癌和特殊類型癌的ERCC1表達水平無差別(P=1.000)。
Ki67是一種存在于增殖細胞中的核抗原,通過研究它的表達及在核內分布的情況,認為它的功能與染色質相連與細胞有絲分裂有關,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增殖細胞標記之一。Gerdes等[6]研究表明Ki67免疫的反應與細胞周期密切相關,在G1、S、G2、M期均表達,但G0期無表達,而且還發現Ki67在G1晚期/S早期微量表達,S期聚集,尤其在后半期表達率明顯增高,有絲分裂后期迅速降解或失去抗原決定簇,故認為Ki67是檢測腫瘤細胞增殖活性最可靠的指標之一。目前有研究表明,在多種實體惡性腫瘤中Ki67的表達遠高于正常組織,并與惡性腫瘤的發展,轉移及預后有關[7][8][9],Ki67高表達,腫瘤易轉移浸潤,預后不良。本實驗結果顯示,Ki67在子宮內膜組織中有表達(見附圖2),陽性率為57.58%,但在不同年齡以及不同類型腫瘤間的表達沒有顯著差別。
一般認為DNA修復基因的表達異常與腫瘤發生有關,低表達者,發生腫瘤風險較正常人明顯增加,而DNA修復酶高表達的腫瘤患者則對化療藥物順鉑耐藥,導致化療失敗。其機制與ERCC1能夠編碼DNA修復酶有關。Niewiadomska H等[10]報道,Ki67的表達與乳腺腫瘤的生長和浸潤及淋巴結轉移之間存在著密切相關性,且Ki67可作為腫瘤化療敏感性指標,腫瘤細胞增殖率降低,比腫塊的縮小更能反映腫瘤對化療敏感程度[11]。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發展均可有ERCC1、Ki67的異常表達,二者在子宮內膜癌中表達強度不呈相關性。但本研究發現,在11例ERCC1陰性的患者中,有4例Ki67呈陰性表達,提示這些患者對化療的敏感程度更高;在19例Ki67陽性的患者中,有7例ERCC1呈陰性表達,提示雖然這些患者腫瘤預后不良,但是對化療藥物順鉑發生耐藥性的可能性少,臨床不應放棄化療治療。

附圖1 ERCC1在子宮內膜癌中的陽性表達,細胞核陽性(EnVision法,×400)

附圖2 Ki67在子宮內膜癌中的陽性表達,細胞核陽性(EnVision法,×400)
本研究因隨訪資料有限,關于子宮內膜癌組織中ERCC1表達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以及Ki67表達對腫瘤預后的判斷有待進一步研究。總之,子宮內膜癌組織中存在ERCC1及Ki67的表達,且在不同年齡不同類型腫瘤中均有表達。ERCC1高表達往往引起鉑類制劑耐藥,預示著輔助化療的無效;腫瘤中Ki67的表達強度與預后及化療敏感性有關。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對實驗室要求不高,操作簡便,可用于石蠟標本的檢測,易于臨床推廣應用。因此,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子宮內膜癌標本ERCC1及Ki67表達,為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評估提供參考,結合二者的表達強度篩選合適的患者接受輔助化療,有助于個體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