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350004)董李
小兒支原體肺炎是兒科常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往往起病急,多見于3~10歲小兒,常常表現為咳嗽、發熱、頭痛等臨床癥狀[1]。肺部病變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片狀陰影。肺炎支原體除可造成肺部損害外還可造成肝功能損害,導致肝酶升高,造成肝功能異常。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小兒支原體肺炎合并肝功能損傷的患兒采用脫氧核苷酸鈉進行保肝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附圖 治療后患者AST、ALT呈現逐步下降趨勢
1.1 臨床資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小兒支原體肺炎合并肝損傷患者6 1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年齡3~8周 歲;符合小兒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入組前A L T大于正常值2倍;充分告知患兒家屬該藥物的基本情況,患兒監護人自愿加入該臨床研究。排除標準:合并病毒性肝炎;合并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肝病;精神疾病史;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兒;該藥物過敏史患兒。
1.2 治療方法 患兒入院后給予相應支原體肺炎治療(解熱鎮痛、抗生素、止咳平喘、對癥支持治療)的同時給予脫氧核苷酸鈉注射液(北京賽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50mg/支)50mg ivgtt,每日1次,4周為1療程。治療期間每周監測肝功能1次。
1.3 觀察指標 采用全自動生化儀(購自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型號:AU5800)測定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AST及GGT水平及變化趨勢。
1.4 統計分析 Stata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量采用(±s)表示,同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治療前患兒肝功能指標變化(mean±SD)
2.1 治療前患兒肝功能變化 患兒在開始應用脫氧核苷酸鈉后,各項肝功能指標呈現出逐步下降趨勢,見附圖;脫氧核苷酸鈉治療4周后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標ALT、AST、GGT和TBIL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見附表。
2.2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患兒治療用藥期間發生發熱1例,對癥處理后體溫恢復正常,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小兒支原體肺炎,多為散發病例,但在學校、幼兒園等兒童密集地方亦可發生流行[2]。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但冬春季節多發,最常見于3~10歲小兒,臨床上患兒肺部主要表現為毛細支氣管炎。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肺炎支原體處可以造成患兒肺損傷的同時亦可以出現多種肺外器官的損傷,如肝功能損傷、神經系統損傷、皮膚損傷、肌肉關節損傷等[3]。其中小兒支原體肺炎伴肝功能異常的發生率約為10~40%,常表現為肝腫大、血清轉氨酶升高甚至急性肝炎表現等[4]。嘔吐惡心、腹痛腹瀉等癥狀也較為常見。對于小兒支原體肺炎合并肝損傷需治療肺炎的同時應給予保肝治療。
脫氧核苷酸鈉由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4種核苷酸組成,參與機體多個步驟的能量代謝過程和體內核酸代謝過程,具有調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等生理活性。同時可以促進機體代謝及谷胱甘肽、輔酶A等的合成,提高肝臟解毒功能,促進肝功能恢復,對小兒肝損傷有一定臨床療效。
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小兒支原體肺炎合并肝損傷的患兒61例,采用脫氧核苷酸鈉治療。研究結果顯示,SD治療4周后,患兒肝功能指標ALT、AST及GGT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果表明,SD治療小兒肝損傷臨床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5]。
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的臨床研究入組患者人數較少,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和患者選擇性偏倚[6]。因此,建議對脫氧核苷酸鈉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合并肝損傷進行大規模的前瞻性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為該藥物的臨床應用價值提供更為確切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