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平
冠心病介入治療心機微損傷的臨床研究
郝翠平
目的研究探討冠心病介入治療對患者心肌損傷的影響。方法對2009年4月至2011年8月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心機微損傷患者60例進行臨床治療分析,將患者隨機分為介入組和對照組各30例,介入組采取冠心病介入療法,對照組同期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兩組患者分別于手術前和手術后16 h時測定機體內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和cTnI(心臟肌鈣蛋白酶)濃度。結果介入組cTnI機體濃度手術前后分別為(1.05±0.44)ng/ml和(1.68±1.53)ng/ml;CK-MB機體濃度手術前后分別(15.16±3.2) U/L和(16.45±8.35)U/L。對照組造影前、后體內cTnI濃度分別為(0.9±0.15)ng/ml和(0.82±0.25)ng/ml, CK-MB濃度分別為(14.32±6.46)U/L和(15.43±6.32)U/L。介入組cTnI濃度升高者與未升高的患者相比患者的球囊擴張時間、最大擴張壓力和置入支架數(shù)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調查過程中有3例側支閉塞現(xiàn)象發(fā)生,且機體內cTnI濃度升高。結論介入療法可能導致患者心機微損傷現(xiàn)象, 這與患者側支閉塞有關, 本次調查未提示支架置入數(shù)量、球囊擴張時間長短等因素同心肌微損傷之間的關聯(lián)。
心肌微損傷;側支閉塞; 肌酸激酶同工酶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4月至2011年8月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患者平均年齡(53.24±5.62)歲。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21例(35.0%),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29例(48.3%),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16.7%)。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況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介入組按預先和患者協(xié)商后的治療方案,行皮穿刺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和置入支架術兩種, 對照組同期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術。
1.2觀察指標與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前后16 h各測定體內CK-MB及cTnI濃度一次,介入組隨時記治療過程中球囊擴張持續(xù)時間和次數(shù)以及壓力和置入支架總數(shù)目,并考察并發(fā)癥。介入組術前3 d開始口服抵克立得2次/d,0.25 mg/次,口服阿司匹林,1次/d,100 mg/次;連續(xù)服用8周[2]。測定CK-MB和cTnI采集空腹血肘靜脈標本4 ml。采集標本后立即分離血清并應用免疫抑制法測定CK-MB濃度(參考值0-25 U/L),3個月內應用酶免法測定cTnI濃度(參考值0~2 ng/ml),血清-20℃冷凍。試劑盒由上海鑫樂公司提供[3]。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輸入SPSS 12.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心肌損傷標記物的比較 介入組cTnI機體濃度術后分別為(1.05±0.44)ng/ml和(1.68±1.53)ng/ml;提示術后cTnI增加明顯(P<0.05)。CK-MB機體濃度手術前后分別(15.16±3.2) U/L和(16.45±8.35)U/L。變化效果不顯著(P>0.05)。對照組造影前、后體內cTnI濃度分別為(0.9±0.15)ng/ml和(0.82±0.25)ng/ml, CK-MB濃度分別為(14.32±6.46)U/L和(15.43±6.32)U/L,前后相比兩者均無明顯變化(P>0.05)。這提示cTnI受心肌損傷的影響效果更明顯。本次調查中有3例側支閉塞現(xiàn)象發(fā)生,可能對心肌損傷標記物濃度升高帶來影響。
2.2操作因素 對除3例側支閉塞的患者根據(jù)cTnI變化程度分為升高組和平穩(wěn)組。對比兩組間球囊擴張壓力和時間,次數(shù)以及支架置入數(shù)量等因素。結果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cTnI升高組與cTnI平穩(wěn)高組操作因素的比較
介入治療能導致標記物cTnI的升高,給部分患者帶來心肌微損傷,主要因素為側支閉塞并發(fā)癥[4], 無側支閉塞的患者心肌損傷不顯著。除側支閉塞外的其他因素對心肌微損傷也有一定干擾作用,如介入過程中囊擴張冠狀動脈引起堵塞血流,進而致使心肌暫時性缺血[5]。這種長時間不可逆的缺血會引起心肌受損。本調查未提示球囊擴張次數(shù)和時間分別在4~6次和55~60 s之間,為提示與心肌微損傷呈關聯(lián), 這可能同擴張時間較短有關,短時間的供血不足未能引發(fā)心肌微損。支架置入可引發(fā)心肌微損,這與置入支架引起側支閉塞呈相關。本調查中發(fā)現(xiàn)cTnI升高組較cTnI平穩(wěn)組置入支架數(shù)目多,但尚未具備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 采取介入療法治療冠心病應盡量避免側支閉塞,適當減少囊球擴張時間和壓力,且不可盲目的過多置入支架,手術過程中在確保介入治療成功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患者并發(fā)癥,減輕患者疼痛。
[1] 叢洪良,李曦銘.復雜冠狀動脈病變介入治療的策略.天津醫(yī)藥,2010,37(4):319-322.
[2] 楊菲菲.藥物支架時代無保護左主干病變介入治療的新策略.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08,4(3): 36-38.
[3] 葛均波,戴宇翔.2008年冠心病介入治療年度盤點.中國臨床雜志,2009,2(6): 11-14.
[4] 付煥梅.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與冠脈病變支數(shù)關系的分析.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0,8(11): 6-9.
[5] 楊斌.藥物洗脫支架治療左主干病變.醫(yī)學綜述,2010,15(15):20-22.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科
本研究通過臨床手術前后對心肌損傷標記物(cTnI)和MB(CK-MB)的濃度變化比較[1], 深入探討介入療法治療冠狀動脈對心肌造成的損傷,并對心肌損傷的可能因素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