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侯玉嶺
今年5月下旬以來,全國醫藥行業對《廣東省藥品交易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交易規則》)的批評之聲一直不絕于耳。矛頭之集中、措辭之嚴厲、剖析之深刻,近年來實屬罕見。大家的一個共同觀點就是:廣東省為基本藥物集中招標和非基本藥物集中招標所制定的《藥品交易規則》,實質上是藥品招標“安徽模式”的延續,是改頭換面的“唯低價是取”。如果任憑藥品招標的“廣東模式”迅速向全國各地蔓延,勢必將使藥品招標中的“唯低價是取”傾向進一步升級,不但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用藥安全,而且必將嚴重影響民族醫藥產業發展,客觀上為外資藥企進一步占領中國市場幫忙。
《廣東省藥品交易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5月17日掛網征求意見,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以下簡稱“中國藥促會” )5月23日就向廣東省政府提交了對《交易規則》的《研究意見》。
中國藥促會這份同時抄送國務院、國家衛生計生委、工信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的《研究意見》明確指出:“廣東模式” 過分強調產品價格而忽略產品質量,實際上仍然是“唯低價是取”,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則,而且也與國辦發(2013)14號文件的精神不符;“廣東模式”過度保護外資企業,壓制本土企業,與國務院鼓勵創新的精神不符。
6月6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中藥協會、中國藥促會、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等五大醫藥行業協會,聯合向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時遞交了一份《建議書》,呼吁廣東省對《交易規則》做“根本性修改”。
《建議書》明確指出,廣東省《交易規則》的主要思路與國家諸多政策導向相悖,一旦執行起來很有可能引發藥品生產流通秩序混亂,擴大藥品質量風險,從根本上損害廣大人民群眾利益。
五大行業協會認為,廣東省的《交易規則》沒有考慮到我國眾多醫藥企業管理水平存在差異和同種藥品質量存在差異這一客觀事實,規定藥品集中招標一律以投標企業報價的“最低價”為交易價格。這種做法是對積極提高藥品質量企業的否定和打擊,有可能引發比當初“安徽模式”更為慘烈的藥品價格戰,有可能使“蜀中事件”、“鉻超標膠囊事件”重演。
五大行業協會還認為,廣東省的《交易規則》規定由藥品采購領導小組為藥品招標設立“入市價”,還規定醫療機構在藥品交易時只能選擇擬使用的劑型規格,不能直接選擇生產廠家。這種做法與中央對各級政府提出的簡政放權要求相悖,剝奪了市場主體權利,干預了市場行為。
6月9日下午,近20名醫藥衛生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部分代表委員指派的代表在北京湖南大廈聚集一堂,與十幾家醫藥行業協會一起,專題討論廣東省的《交易規則》。與會的代表委員紛紛表態,一致堅決反對廣東省在基本藥物集中招標中繼續推行“唯低價是取”并將其擴大到非基本藥物的集中招標,并從各個方面對廣東省的《交易規則》進行了嚴厲批評,不少代表委員還建議直接向國務院主要領導反映相關情況。
與會代表委員一致認為,《交易規則》違背政府“簡政放權”原則。全國人大代表、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說,廣東省的《交易規則》雖然也提出要“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市場機制”,但殊不知制定《交易規則》本身就是做了政府不該管的事。特別是《交易規則》規定要由藥品招標領導小組為醫藥企業參加藥品交易設定“入市價”,醫藥企業參加網上競價的報價不得高于“入市價”,這不是在為藥品市場準入設定新的行政許可嗎?《交易規則》還規定藥品生產企業的同一品種只允許一次報名,規定醫療機構在進行藥品交易時只能選擇劑型規格,不能直接選擇生產廠家,這不是直接干預市場主體行為嗎?
與會代表委員一致認為,《交易規則》違背相關法律規定。蔡東晨等多位來自醫藥企業的全國人大代表一針見血地指出,廣東省《交易規則》的核心內容,明顯違背我國的《招標投標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上位法。蔡東晨還說,廣東省的《交易規則》錯就錯在一個字,那就是“最低價”中標的“最”字。如果能把“最低價”中標改為“低價”中標,那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因為多年來的藥品集中招標已經證明,如果實行“最低價”中標政策,一些中小醫藥企業就會以低于“成本價”的“最低價”投標,而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競標本身就違反《招標投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澳利達藥業集團董事長周有財也指出,國務院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規范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文件,包括今年出臺的《關于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3)14號),都明確要求藥品招標采購必須堅持“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原則,作為下一級政府,廣東省卻制定明顯違背相關法律和國務院文件精神的《交易規則》,這是十分不應該的。

醫藥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京舉行座談會,專題討論廣東省藥品交易規則
與會代表委員一致認為,《交易規則》是新形式的“唯低價是取”,完全違背市場規律。全國人大代表蔡東晨說,老百姓買蘿卜白菜,還要挑一挑選一選,盡量選質量好些的,為什么招標采購藥品,反而卻只找報價最低的而不管質量如何呢?現在許多牌子的香煙,每條都要賣到1000元,也就是一支香煙就賣50元,可一支80萬單位的青霉素,現在最低價卻只有一毛七啊!業內人士都知道,一支青霉素的生產成本遠遠不止一毛七,因為一支安瓿、一個膠塞、一個鋁蓋的采購成本就已經一毛六,我們總不能往安瓿里裝空氣吧?如果在一毛七的基礎上還要再壓價,中標廠家還能保證藥品質量嗎?全國人大代表、葵花藥業集團董事長關彥斌說,藥品作為特殊商品,必須理順其質量與價格的關系。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么我們小的時候吃的豬肉很香,現在的豬肉卻不香了呢?主要就是因為過去的豬都是養了一年多才殺,現在的豬則是養了4個月就殺,因為養4個月就殺喂養成本最低,至于肉香不香人家養豬的可就不管了。藥品也是一樣。如果藥品招標還要繼續一味地追求“最低價”,那么醫藥企業要么就得退出藥品市場,要么就得想方設法降低生產成本,根本沒有辦法顧及產品質量,這是逼著企業去作假,無異于逼良為娼!
還有一位人大代表舉例說,江蘇省的藥品市場里原來有一種價格為12.8元的護肝片,很受患者歡迎,可省里在藥品集中招標時招進了一種價格為6元的護肝片,把原來的那種護肝片擠出了江蘇。沒想到沒過多久許多老病號就不干了,聯名給江蘇省有關部門寫信,說為什么你們把過去那么好的護肝片給招沒了,卻招進來這種雖然便宜卻治不了病的護肝片?后來江蘇省有關部門又想了個辦法把原來的那種護肝片招了回去。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以低于成本價的“最低價”招標藥品,表面上是為老百姓著想,實際上卻是在坑老百姓。
廣東省的《交易規則》,把非基本藥物集中招標的質量層次分為專利藥、原研藥、單獨定價藥、優質優價藥、GMP藥等5個層次,將專利藥和原研藥放在最高和次高質量層次,而對國內企業研制生產的創新藥物,以及已經通過美國或歐盟GMP認證的國內企業生產的藥品制劑,在質量認定上沒有任何加分。
五大醫藥行業協會和眾多醫藥衛生界代表委員一致認為,廣東省《交易規則》的藥品質量層次劃分方法是對民族醫藥產業的嚴重打壓,也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全國人大代表、珍寶島藥業集團董事長方同華說,藥品招標采購也是一種政府采購,外國的政府采購都是優先保護本國企業、本國產品,我們的藥品招標采購卻從來都是優先保護外國企業、外國產品,豈非咄咄怪事!就拿頭孢曲松來說吧,外國企業的產品一支賣幾十元,國內企業的產品卻只能賣1.3元至2.5元,而且還要繼續不斷壓價,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在質量上能有那么大差異嗎?
全國人大代表、神威藥業集團董事長李振江說,外資企業的專利藥品只能說明它在某個方面獲得了專利,并不一定是療效最好的藥品。而所謂原研藥則是專利已經過了保護期的藥品,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原研藥這個概念,唯獨我們國家設立了原研藥概念并且在藥品定價上給予其超國民待遇,這種特殊待遇早就該取消了!
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對以“最低價”中標為核心的“唯低價是取”招標模式對民族醫藥產業發展造成的致命打擊感到痛心疾首。全國人大代表周有財說,繼續推行甚至擴大推行“最低價中標”、“唯低價是取”,后果太可怕了,它不能把專利藥和原研藥的過高價格降下來,不能把個別品種的虛高價格降下來,卻可以使國產藥品從兩毛降到一毛,一毛降到八分,最終不得不退出市場。如果我們自己的藥品招標把國內企業的藥品都搞垮了,最終我們就只能吃外國藥了。
全國人大代表李振江說,以前出臺的“安徽模式”,已經把醫藥產業坑得夠苦了,現在又出來個“廣東模式”,以后會不會再出來個“廣西模式”、“云南模式”?為什么藥品招標只想著如何壓價,卻不能想一想如何才能保證中標藥品質量?用低于成本的“最低價”招來質量沒有保障的藥品,這是對國家負責對老百姓負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