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郭淑珍 唐鍇
伸筋草別名石松,始載于《本草拾遺》,陳藏器曰:“生天臺山石上,如松,高一二尺。”李時珍曰:“此即玉柏之長者也,名山皆有之。”伸筋草一名始于清代《分類草藥性》。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載有筋骨草,曰:“筋骨草生山溪間,綠蔓絨毛,就莖生叉,長至數尺,著地生根,頭緒繁絮,如人經絡,俚醫以為調和筋骨之藥,名為小伸筋,秋時莖梢發白芽,宛如小牙。”本品味微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關節酸痛,屈伸不利等癥。
伸筋草的別名還有:過山龍、寬筋藤、火炭葛、金毛獅子草、金腰帶、獅子草、獅子毛草、立筋草、舒筋草、鋪筋草、抽筋草、分筋草、過筋草、地棚窩草、筋骨草、綠毛伸筋、小伸筋、鳳尾伸筋、蜈蚣藤、大地毛公、纏身龍、貓藤草、通伸草、山貓兒、老虎墊坐、盤龍草、爛腰蛇、寬筋草、穿山龍。《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其來源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
伸筋草為多年生草本。匍匐莖蔓生。直立莖高15~30cm,分枝;營養枝多回分叉,密生葉,葉針形,長3~7mm,先端有易脫落的芒狀長尾;孢子枝從第二、第三年營養枝上長出,遠高出營養枝,葉疏生;孢子囊穗長2.5~5cm,有柄,通常2~6個生于孢子枝的上部;孢子葉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而具尖尾,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孢子囊腎形,淡黃褐色。七八月間孢子成熟。伸筋草生于疏林下蔭蔽處。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南等地。
夏、秋二季莖葉繁茂時連根拔起,除去泥土、雜質,曬干。本品以莖長、色黃綠者為佳。
伸筋草原藥材鑒別特點:本品匍匐莖呈細圓柱形,略彎曲,長可達2m,直徑1~3mm,其下有黃白色細根;直立莖作二叉狀分枝。葉密生莖上,螺旋狀排列,皺縮彎曲,線形或針形,長3~5mm,黃綠色至淡黃棕色,無毛,先端芒狀,全緣,易碎斷。質柔軟,斷面皮部淺黃色,木部類白色。氣微,味淡。
伸筋草飲片鑒別特點: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根,迅速洗凈,稍潤,切中段,干燥,篩去碎屑。本品為細圓柱形中段。莖表面黃綠色,切面皮部淺黃色,木部類白色。葉密生莖上,螺旋狀排列,皺縮彎曲,線形或針形,長3~5mm,黃綠色至淡黃棕色,無毛,先端芒狀,全緣,易碎斷。氣微,味淡。
垂穗石松又名鋪地蜈蚣,為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的干燥全草。本品上部多分枝,長30~50cm,或已折成短段,直徑0.1~0.2cm,表面黃色或黃綠色。莖質較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央有小木心。葉密生,線狀鉆形,長0.2~0.3cm,黃綠色或淺綠色,全緣,常向上彎曲,質薄,易碎。枝頂常有孢子囊穗,短圓形或圓柱形,長0.5~1.5cm,無柄。氣微,味淡。
地刷子石松為石松科植物地刷子石松的干燥全草。本品主莖匍匐,直立莖高30~40cm,下部圓棒形,疏生鉆狀葉,向上壓扁,頂端有密披針形葉的芽,側枝具有明顯的節和節間。側生營養枝多回分叉,扁平,直立或下垂,末回小枝上葉四列,背腹二列的葉較小,披針形,側生二列的葉較大,近菱形,斜上,有內彎的尖頭。末回分枝頂端各生孢子囊穗1個。
牛尾菜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的根及根莖。本品根莖呈結節狀,略彎曲,直徑1~1.5cm,上面有突起的圓柱形莖殘痕,下面有多數圓柱形細長根。根長1.5~4.5cm,直徑0.2~0.4cm,呈波狀彎曲,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有細皺紋及須根。質韌,折斷時皮部易折斷,中央黃白木心不易折斷。氣微,味微苦略帶黏性。
蜘蛛抱蛋為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的根及根莖。本品的根莖橫走,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15~35cm,直徑0.5~1cm。表面黃綠色,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及突起的節,節間長0.3~0.6cm。根莖上面有的有葉柄基或呈微凹入的斷痕,下面節處有多數圓柱形細根,或細根痕。細根直徑0.1~0.2cm,灰白色。外皮比較容易脫落,有細皺紋。質堅硬,折斷面為纖維性。氣微、味微甜而后苦。

伸筋草原植物

伸筋草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