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孫利生 宋大麗
赭石又名須丸、赤土、丁頭代赭、血師、紫朱、土朱、鐵朱、釘頭赭石、釘赭石、赤赭石、紅石頭、代赭,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主產于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
石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原名“代赭石”,《名醫別錄》載:“代赭生齊國(今山東省)山谷,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蘇頌《本草經集注》曰:“今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紋頭。如浮漚丁者為勝,謂之丁頭赭石。”《本草綱目》名代赭石,李時珍曰;“赭,赤色也。代,即雁門(郡名,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也。今俗呼為土朱、鐵朱。”管子云:“山上有赭,其下有鐵。鐵朱之名或緣此,不獨因其形色也。”出代郡者名代赭,足見其名之含義。綜合上述產地、形態、色澤等特征考證,古代所用之赭石,與今用之相同。
本品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胃經。具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治療眩暈耳鳴,嘔吐,噫氣,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等癥。
赭石為較常用中藥,是自然界分布很廣的鐵礦之一。本品為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多在氧化條件下形成,產于各種成因類型的礦床和巖石中,以熱液、沉積作用和區域變質作用為主,主含三氧化二鐵。本品多來自鐵礦,北京地區所用赭石多來自河北懷來、宣化鐵礦。

▲丁頭赭石

▲赭石
赭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雜石、泥土等雜質即得赭石藥材。本品以斷面顯層疊狀,每層多有釘頭、赤紅色、無雜石者為佳。
赭石藥材:本品為鮞狀、豆狀、腎狀集合體,多呈不規則的扁平塊狀。暗棕紅色,條痕櫻紅色或紅棕色,有的有金屬光澤。一面多有圓形的突起,習稱“釘頭”,另一面與突起相對應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體重,質硬,砸碎后斷面顯層疊狀。氣微,味淡。
生赭石:取赭石原藥材,除去雜石,加工成碎塊。生赭石為不規則碎塊。暗棕紅色,有的具金屬光澤。體重,質硬,碎斷面顯層疊狀。氣微,味淡。本品以色棕紅、斷面顯層疊狀、有“釘頭”者為佳。
煅赭石:取凈赭石,置煅爐或適宜的容器內,煅(約700℃,20分鐘)至紅透,取出,立即投入米醋中浸淬(每100kg凈赭石,用米醋30~60kg),撈出,晾干,未煅透者再反復燒煅和浸淬,直至酥脆。本品為不規則碎塊,暗褐色或暗紅棕色,質略疏松,微有醋酸氣。
中醫傳統認為赭石生用重鎮靜降逆,涼血止血。煅淬后降低了寒性,增強了平肝止血作用,并使質地酥脆,易于粉碎。
無丁頭赭石:歷史上曾有一種不規則的無丁頭赭石作為赭石的代用品,但無丁頭赭石與丁頭赭石含鐵量相差較大,無釘頭赭石以含碳酸鈣鹽為主,而丁頭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鐵,故此種無丁頭赭石不宜作赭石。
卵狀赭石:四川地區曾自產自銷一種卵狀赭石,呈橢圓形、扁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長1~2cm,表面平坦,附有土紅色粉末,砸開后斷面黑紫色,不整齊。
赭石有收斂保護胃腸黏膜作用,并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新生,又具有中樞鎮靜作用。
在臨床應用中,赭石對血崩、嘔吐、高血壓性頭痛、哮喘、腎虛、氣短等癥有較好的效果。用于鎮靜降逆,以生者為宜;作用止血收斂以煅用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