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瑞生 陳相銀 賈王俊
烏藥又名矮樟、旁其、吹風散、青竹香。在中醫臨床上是比較常用的一味中藥,因其藥性辛、溫,善行肺、脾、腎、膀胱經,具有很好的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侗静菥V目》中有這樣的記載:“烏藥,能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治中氣,疝氣……止小便數及白濁?!睘跛幱盟幉课粸闉跛幍母稍飰K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根,洗凈,趁鮮切片,曬干,或直接曬干,經炮制加工后作為臨床用藥。
烏藥原植物為樟科植物,屬于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5m。根木質,膨大粗壯,略成念珠狀。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短茸毛,老時平滑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斷。葉互生,革質,橢圓形至近圓形或卵形,長3~8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密生灰白色柔毛;傘形花序腋生,梗短近無,小花梗被毛,簇生多數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子房上位,球形。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后變黑色?;ㄆ?~4月,果期10~11月。
常生長于荒山灌木林中或高草叢中陽光充足,土壤肥沃之處。在我國浙江、湖南、安徽、廣東、廣西等地有分布。
烏藥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習稱“烏藥珠”,長6~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硬。
烏藥經炮制加工而成的飲片,常呈類圓形的薄片。外表皮黃棕色或黃褐色。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紋,中心顏色較深,質脆,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烏藥其質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
根據臨床用藥,烏藥常經過炮制加工后入藥,烏藥原藥材須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及時撈出,按一定的炮制方法和規格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應篩去灰屑。形成的飲片可以根據需要進一步加工炮制,如炒制、醋制、鹽制等。筆者簡單介紹幾種炮制方法。
炒制:取凈烏藥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
醋制:取烏藥片與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取出放涼。
鹽制:取麥麩,炒熱,加入經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炒至呈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16kg烏藥,用鹽0.4kg,開水2kg,麥麩2kg。
經現代藥物研究發現,烏藥中所含的生物堿及揮發油,對胃腸道平滑肌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有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
烏藥性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用于寒凝氣滯,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疼痛,經寒腹痛等病癥。
古文獻記載中,烏藥有順氣、開郁、散寒、止痛的功效,善于治療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嘔吐、腳氣等癥。
烏藥對于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癥有很好的效果。烏藥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能行氣散寒止痛。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術等,如烏藥散(《圣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若寒凝氣滯痛經,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當?!保ā侗静菅芰x》)
在臨床用藥時,氣虛及內熱證患者禁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笆枭⑿?,甚于香附,不可多服”(《醫學入門》)?!安贇馓撜呒芍?, “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內熱,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內熱之病,皆不宜服”(《本草經疏》)。

烏藥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