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醫院(100031)張繼明 張冬 吳玉林
老年消化性潰瘍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的消化性潰瘍。其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往往容易誤診、漏診。本研究對96例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與同時期檢出的120例中青年消化性潰瘍資料進行對照,以探討老年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特點,提高其診斷率。
1.1 對象 選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經內鏡檢查病理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患者216例。其中老年組(≥60歲)96例,男62例,女34例,年齡60~89歲,平均73.26±11.8歲;中青年組(<60歲)共120例,男82例,女38例,年齡17~59歲,平均46.84±10.8歲。
1.2 方法 比較兩組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表現(節律性腹痛指典型上腹部饑餓痛或餐后痛;非特異性癥狀指腹脹、食欲不振、反酸、燒心、噯氣等消化道癥狀)、潰瘍部位及并發癥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患者由同一醫師完成內鏡操作,使用奧林巴斯CV260內鏡。

附表1 老年組與中青年組消化性潰瘍臨床表現(例,%)

附表2 老年組與中青年組消化性潰瘍發生部位(例,%)

附表3 老年組與中青年組胃潰瘍發生部位(例,%)

附表4 老年組與中青年組消化性潰瘍并發癥(例,%)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醫學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表現 老年組患者多以無規律腹痛為主要表現,表現為典型節律性腹痛者明顯少于中青年組(P<0.01)。而以嘔血、黑便為主要或首發癥狀者多于中青年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1。
2.2 潰瘍發生部位 老年組胃潰瘍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中青年組(P<0.01),見附表2。其中胃體潰瘍發生率所占比例為30.3%,高于中青年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3。
2.3 并發癥情況 老年組消化性潰瘍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高于中青年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其中老年組合并出血和癌變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中青年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見附表4。
隨著人們壽命延長,老年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日益受到重視。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生理功能退變、飲食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導致其發病原因及機理存在某些特殊性,決定了其臨床特征與中青年消化性潰瘍有所不同。
典型消化性潰瘍的腹痛具有 “慢性、周期性、節律性”的特點。而本研究中老年組患者多以無規律腹痛或反酸、噯氣、腹脹等非特異性癥狀為主要表現,此結果與國內諸多報道相吻合[1][2]。老年人消化道黏膜呈退行性改變,胃腸神經末梢感覺遲鈍,對潰瘍疼痛不敏感;同時反應遲鈍,不能確切表達,且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膽道疾病等多種疾病,與潰瘍病本身的癥狀和體征極易混淆。加之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其止痛作用亦減少了老年人腹痛的主訴。因此,對于老年消化性潰瘍的診斷不能過于依賴主訴和臨床癥狀,對于出現不明原因上腹不適、腹脹、反酸、消瘦、惡心、貧血的老年人,都應依靠客觀檢查(尤其是內鏡檢查)以明確診斷,減少誤診、漏診的發生。
據國內大樣本統計資料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胃潰瘍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十二指腸潰瘍[3]。本研究資料亦顯示如此結果。眾所周知,防御因子減弱是胃潰瘍發生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胃黏膜下動脈血流減少,出現胃黏膜萎縮變薄;同時碳酸氫鹽分泌亦減少,胃排空液體延遲,胃黏膜的屏障保護作用降低[4]。加之長時間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屏障的防御和修復功能受損,胃潰瘍發生率增高。此觀點亦被國外相關研究[5]所證實。本研究資料顯示,老年組中發生在胃體部的高位潰瘍者較中青年組増多。國內相關研究也多有類似報道:彭有才等[6]對1986例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胃鏡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老年人胃體及胃底潰瘍較中青年組明顯增高。王紅彬[7]對416例胃潰瘍的研究中亦顯示:老年組胃體、胃底等高位潰瘍發生率較青壯年組明顯增多。通常胃潰瘍大多發生在幽門腺區與泌酸腺區交界區域,老年人胃黏膜萎縮,交界區逐漸上移,潰瘍發生逐漸向胃體及胃底轉移。因此,在老年人胃鏡檢查時,必須注意胃體及胃底的檢查,防止該處潰瘍的漏診。
臨床中相當部分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是因相關并發癥而首次就診。本研究中老年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中青年組,這可能與老年人高位潰瘍、巨大潰瘍較多,且癥狀不典型,患者不重視,治療不規范,病情易復發有關。在相關并發癥中,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據國內相關報道[8][9],老年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者占31.33~51.28%,較中青年組顯著增加。Jin Joo Kim等對韓國31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研究亦顯示其中老年患者并發出血最為常見(占35.5%)。老年人胃黏膜血供差,應激性潰瘍增加;加上有飲酒、飲食不當和服用NSAIDs藥物等誘因,使得其消化道出血明顯多于中青年組。此外,本研究顯示老年組中潰瘍癌變的發生率亦高于中青年組(潰瘍癌變病理診斷標準為:①有典型的慢性胃潰瘍的病理變化。②潰瘍底部沒有癌,癌局限潰瘍邊緣1cm以內。③至少在5年以前有胃鏡或X線檢查曾診斷為慢性胃潰瘍的證據),如此觀點也被其他相關研究所證實[10]。這就要求內鏡操作醫師在潰瘍及其周圍黏膜多處、多塊活檢病理檢查,鑒別其良、惡性質,或確定有無并存的癌前病變。即使對于一次活檢良性的潰瘍,也應按時復查,多次活檢病理診斷。
老年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并發癥發生率高且嚴重。因而對疑似老年消化性潰瘍的患者應盡早完善內鏡等客觀檢查,力爭早診斷、早治療,兼顧并發癥及伴隨疾病,以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