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平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決定,從2007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1],并連續出臺關于學校體育方面的文件,為提高青少年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做出了不懈努力。從各級學校所執行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大學生所測試的內容統計中不難看出,反映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相關的重要指標均為田徑運動項目。評價學生耐力素質是1 000米跑 (男)、800米跑(女);評價學生投擲能力是擲實心球;評價學生跳躍能力是立定跳遠;評價學生速度素質是50米跑等都屬田徑內容教學范圍。由此可見,田徑內容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指標中占有較大的權重,對增進學生的體質健康的貢獻率不容置疑,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高校體育課程的首選教學內容。然而,隨著選課制的實施和推行,學生有權選擇體育課課程,絕大多數人不再把田徑課程當作體育教學的學習內容,使田徑教學失去了往日的主導地位,給田徑教學帶來了空前的沖擊[2]。高校體育出現了“田徑課程現象”,即田徑、體操等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從主流體育課程的地位滑向高校邊緣體育課程的地位,或者從強勢轉向弱化甚至消失的現象。全國各地很多高校相繼暫停或者停開了田徑選項課,田徑內容教學在高校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處境。
以我國18所高校、50名體育專家和800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登陸中國知網、維普網等電子期刊查閱資料,收集了與高校田徑教學內容相關的文章408篇其中優秀碩士、博士論文20篇,查閱了與本研究方向相關書籍30本進行研究,以掌握本方向最新研究成果。
2.問卷調查法
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依據課題擬定具體的調查指標,分別設計了針對專家、學生不同的調查問卷,發放專家問卷50份、學生問卷800份。
(1)問卷的效度。為檢驗學生問卷的信度,對調查問卷采用“測量——再測量”方法,求穩定性系數。2012年4月10號從40名河南大學英語專業大一和大二本科生中開展預調查,30天后又重新對這40名本科生進行再調查。通過兩次調查數據,計算出二者的相關度:R=0.88。這說明兩者存在高度相關關系,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2)問卷的信度。效度檢驗采用專家問卷測評法。在國內18所高校選定50名專家,針對學生問卷、專家問卷Ⅰ (體育課程未開設田徑內容教學)和專家問卷Ⅱ (體育課程開設田徑內容教學)三份問卷分別制作評定表,按非常有效、有效、一般、較差和非常差五個等級,在2012年3到4月,分別到18所高校,請有關專家評定調查問卷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專家訪談法
2012年3到4月,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務,詳細編制了專家訪談提綱,就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的一些問題走訪了高校有關的體育專家和體育院系的主管領導。
4.數理統計法
問卷的信度運用SPSS11.5進行相關性檢驗,對問卷的其他數據運用EXCEL進行常規統計處理。
5.邏輯分析法
對獲得的相關資料和問卷調查的內容,運用邏輯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認真的比較、歸納、分析與綜合,以闡明和總結本課題的研究觀點。
1.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開展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在18所高校中,只有鄭州大學體育學院一所院校的非體育類體育課程中有田徑內容的教學,學生以自然教學班為主,教務處根據自然班級人數實際情況進行微調,以保證每個教學班人數基本相等 (40人左右),田徑內容教學共36學時,安排在新學年的第一學期,主要內容有短跑、中長跑、跳遠、雙手拋實心球等。其余的17院校體育課程中均沒有開設田徑內容的教學,且未開設年限都在四年以上 (見表1)。目前這種狀況說明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存在著嚴重的邊緣化現象。
2.田徑教師改教其他運動項目情況
調查顯示,18所高校體育課程開設田徑內容的學校只有1所——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的非體育專業的新生每年只夠開設6個班級,平均每年只有4名田徑教師在從事非體育專業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工作。統計結果表明,僅有3.4%的田徑教師仍在教授體育課程田徑內容,而96.6%(個別教師帶學校田徑高水平訓練隊和體育專業的田徑課)的田徑教師為了生存,被迫放棄自己的專業,改教體育課程的其他內容,因此田徑教師資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與浪費現象。

表1 18所高校是否開設田徑內容及開設內容情況統計表
3.體育專家對田徑內容邊緣化的態度
經專家調查得知,國內專家對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的呼吁非常強烈,專家一致認為經過短暫的低谷之后,田徑內容教學絕不會從高校體育課程中消失。王崇喜先生說得好,即便是足球也不是人人都喜歡,即便是長跑,也未必人人都厭煩,離開了具體的人、時間、地點講哪個項目趣味性強,顯然都是無稽之談。現在這種狀況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不喜歡田徑運動,田徑運動本身有健身的價值也有其魅力,主要是由于教學方法和認識的局限性在一定時期內使其暫時失去其應有的地位。
1.學生因素方面的原因分析
調查學生中不喜歡體育課程原因中,有30%的學生不約而同的選擇自身條件差,難以完成部分項目的技術;26%的學生選擇田徑課程太苦太累;15%的學生選擇田徑課單調乏味。由此看出,學生的身體素質原因也是影響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的一個原因,他們信心不足,患得患失,怕影響學習,怕考試不及格,缺乏拼搏精神。
2.教師因素方面的原因分析
從專家訪談的結果來看,田徑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制約田徑內容教學的一個因素。教學內容沒有突破,教學方法手段沒有創新,教學評價單一。在體育課中忽視了健身教學內容,沒有讓學生理解田徑運動健身的重要意義,同時又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單一、缺乏新意,教師革新、轉換田徑課教學內容動力不足。
3.學校課程設計因素方面的原因分析
選課制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愛好選擇體育課程教學項目,體育教學部門根據學生不同項目的選擇,安排具有較高專項教學能力的教師進行授課,或是掛牌授課的教學形式。但隨著選課制的實施和推行,學生有權根據自己興趣、喜好選擇體育課教學項目,絕大多數人不再把田徑內容教學作為體育課程的學習內容,使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失去了往日的主導地位,給田徑教學帶來了空前的沖擊。
4.田徑課教學因素方面的原因分析
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過去延續傳統的競技項目為主的“三基”教學模式,側重以技術教學為主,而忽視健身教學。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和對各項技術動作的理解程度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掌握運動技術比較困難,從而影響田徑內容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田徑內容選擇的不合理性導致學生不想上田徑內容,進而導致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邊緣化現象。
(1)推行“3+1”即“選學+必學”相結合的選課模式對策。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應該在高校以“3+1”即“選學+必學課”的形式存在。學生在兩年4個學期的體育課程當中,學生選課的時候,可以選擇開設的任何項目,但必須同時選修一個學期的田徑課程。也就是每名同學在4個學期的體育課程當中,至少選擇一次“田徑課”作為學習的內容,這就需要學校相關領導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學校應該多宣傳,重塑體育課程田徑項目的形象,保證體育課程田徑內容教學的正常進行,使田徑專項教師感受到學校對田徑課程的重視,從而增強他們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完善學校的選課制度,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選擇人數少的問題確實存在,但學校不能因為選的人少而取消這門課。所以學校完全可以規定學生在2年的必修體育課程 (144學時)中,必須有一個學期選田徑內容 (36學時)且與學生的學分及獎學金等各種獎項掛鉤,這樣可不同程度地刺激學生的興趣。
(2)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邊緣化的學生對策。應該從提高學生的興趣入手。例如:經常組織學生觀看田徑比賽,以學生自發組織成立田徑俱樂部或者社團,請優秀運動員、教練員來參加講座,普及田徑健身知識,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使學生有參與到田徑項目的運動中來愿望,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生的身體條件也是形成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邊緣化的原因。學生認為“自身條件差,難以完成部分項目的技術”從而信心不足,患得患失。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提示學生意識到身體條件差是鍛煉的契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不應該選擇逃避。
(3)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邊緣化教師對策。高校田徑教師情況統計表明,田徑教師年齡結構偏大,40歲以上的教師占60.9%;學歷水平偏低,研究生學歷的田徑教師占5.4%;職稱結構偏低,教授職稱的田徑教師占13%。因此,領導要鼓勵年輕的田徑教師繼續深造,提高他們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實踐能力,改變目前教學模式,變換教學方法與手段,在上田徑課時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采取多種手段使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感到不枯燥,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3]。提高田徑課的質量與競爭力。
(4)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邊緣化實施對策。田徑課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手段缺乏多樣化、上課模式程序化,體現出田徑課活動性、游戲性和娛樂性的不足等特點,這些都是目前高校田徑課普遍存在的問題。田徑課技術學習多采用“注入式”教學,沒有從內心層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田徑課教學必須注意講課內容的實用性。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學生也愿意上實用性強的內容。所以我們在課程安排上需要依據教學大綱,又要著眼于現實社會的需求[4]。例如:在學生思想上最抵觸的長跑環節可設計成跨越障礙、野外生存、越野跑以及定向越野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興趣,輕松地達到我們課程教學目標。因此,應該迎合學生的一些想法,增加相應的內容教學。特別應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身提高幅度作為一項重要評價指標,以減輕身體素質較差學生的學習壓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高質輕負”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對參加田徑運動的興趣。
(1)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呈邊緣化現象,調查18所高校只有一所院校——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非體育專業)體育課程開設田徑內容,高校田徑教師資源和場地器材資源存在極大的浪費現象。
(2)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邊緣化的成因,表層原因是學生不喜歡田徑內容,深層原因是高校體育選課制度及傳統的田徑教學實踐環節出了問題。針對高校體育課程田徑內容邊緣化現象,本研究提出了高校應推行“3+1”即“選學+必學”相結合的選課制度。
(3)培養學生學習田徑興趣、增強學生自身鍛煉意識;采用“走出去,學進來”以及“請進來,集體學”的辦法,提高田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學校有關領導要加大對田徑健身價值的認識,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學校選課制度;改革教學方法、增加教學內容、科學化教學評價指標,給學生營造一個“高質輕負”的學習環境。
[1] 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 [Z].教體藝 [2006]6號.
[2] 孫德友,單濤.高校選課制對田徑教學的沖擊與應對 [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20(3):61-62.
[3] 韓天舒.關于田徑課程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生存空間的分析 [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20(2):72-74.
[4] 時金鐘.高等體育院校田徑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提高對策 [J].體育學刊,2005,12(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