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宇
(西山煤電股份有限公司 屯蘭礦,山西 古交 030206)
經國內學者的現場和理論研究發現,傾斜煤層在綜采條件下其頂板垮落和礦壓特征不同于近水平煤層,頂煤和老頂的破壞特征及來壓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2]。因此,深入研究傾斜煤層開采時的穩定性特征顯得非常重要。
本文運用大型三維數值計算軟件,對某大型煤礦傾斜煤層長壁工作面開采時圍巖的應力、位移、破壞區域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應力場、位移場、破壞區域分布特征。研究結果可給同類條件下礦井的支護設計和生產提供參考。
為能準確地對現場進行模擬研究,根據礦井實際條件,參照原有地質資料,通過井下鉆孔取芯,并在巖石力學實驗室精確測量巖層的物理力學參數,得出了煤層附近巖層的物理力學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巖石物理力學參數
數值計算采用國際上著名的大型巖土數值計算軟件Flac3D。為能真實反映該礦不同開采工藝時工作面附近煤層的穩定性狀態,根據該礦井的生產條件和數值計算的建模原則[6],建立了數值計算模型,見圖1。整個模型的長100 m,寬20 m,高103 m,煤層傾角25°。模型除上邊界外的五個邊界面的法向位移固定,上邊界施加3 MPa的均布壓力,以模擬上覆巖層的自重,并施加重力場。

圖1 數值計算模型圖
圖1中深藍色巖層為煤層,粉紅色巖層為底板巖層,淺藍色巖層為直接頂巖層,綠色巖層為老頂巖層。老頂巖層、直接頂巖層、煤層、底板巖層的傾角均為25°,并設這4層巖層均為等厚度巖層。本次計算中,初始應力場為自重應力場,計算過程中先進行初始應力場的平衡,隨后實施工作面開采的施工模擬。
由圖2知,鉛垂應力分布基本和靜水壓力一致,在同一水平線上沿巖層傾向正方向鉛垂應力略微增大。

圖2 初始鉛垂應力云圖
工作面正常推進中,工作面附近圍巖的應力場、位移場的演變,以及圍巖破壞程度,對于工作面的穩定性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作用。為了清楚認識工作面正常推進過程中圍巖的應力場、位移場、破碎區的演化規律,分別對該礦傾斜工作面開采進行應力位移分析和頂煤破壞程度分析。
按前面設計方案計算完成后,特繪制了圍巖的鉛錘應力云圖,見圖3;水平應力云圖,見圖4;鉛錘位移云圖,見圖5;水平位移云圖,見圖6;圍巖破壞區域分布圖,見圖7。

圖3 工作面圍巖鉛垂應力云圖

圖4 工作面圍巖水平應力云圖

圖5 工作面圍巖鉛垂位移云圖

圖6 工作面圍巖水平位移云圖

圖7 工作面圍巖破壞區域分布
根據計算結果得知,該礦傾斜工作面正常推進中,最大鉛垂應力在8MPa左右,其分布在工作面前上方深部;最大水平應力在4.8 MPa左右,其分布也集中在工作面前上方的煤體深部。
最大鉛垂位移出現在控頂距的末段頂煤處,其值約在0.17 m左右,最大水平位移出現在工作面煤壁上,其值約在0.07 m左右。考慮到數值計算連續介質軟件的缺陷,在變形數值上,現場值要大約計算結果;但在位移分布規律上,數值計算和現場實測趨于一致。
根據工作面煤層的破壞情況可知,工作面前方煤壁形成了一定深度的破壞區,基本都屬于剪切破壞;通常頂煤的破壞深度略大于采高煤層,控頂區域內的頂煤全部破壞,基本屬于剪切破壞和拉伸破壞的復合破壞模式。造成這種破壞的原因是:工作面推進中,當頂煤接近工作面時首先發生剪切破壞;當工作面推過時,立即發生了拉伸破壞;這種先破壞的巖體破壞過程長、破壞次數多,破壞復合和疊加加強了頂煤的破壞程度,有利于放煤。
本文利用大型巖土數值計算軟件,分析了某大型煤礦傾斜長壁工作面圍巖的應力場、位移場、破壞區分布特征,探討了工作面開采時圍巖的穩定性狀況,得到有益認識。
1)該礦傾斜工作面正常推進中,最大鉛垂應力在8 MPa左右,其分布在工作面前上方深部;最大水平應力在4.8 MPa左右,其分布也集中在工作面前上方的煤體深部。
2)該礦傾斜工作面正常推進中,最大鉛垂位移出現在控頂距的末段頂煤處,其值約在0.17 m左右;最大水平位移出現在工作面煤壁上,其值約在0.07m左右。
3)工作面前方煤壁形成了一定深度的破壞區,基本都屬于剪切破壞;通常頂煤的破壞深度略大于采高煤層,控頂區域內的頂煤全部破壞,基本屬于剪切破壞和拉伸破壞的復合破壞模式。
[1]蔡美峰,何滿潮,劉東燕.巖石力學與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錢銘高,石平五.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