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謙
(晉城煤業集團 寺河礦,山西 晉城 048019)
寺河礦二號井目前開采9號煤,一直采用 “U”型通風系統結合鄰近層頂板高位鉆孔抽放瓦斯方式,但是隨著礦井生產向西推進,9號煤層工作面已進入寺河礦3號煤層已采區下部,出現了鄰近層、采空區、本煤層瓦斯大量涌出,9號煤采面瓦斯涌出總量急劇升高,上隅角和回風巷瓦斯時常超限,嚴重制約了礦井的安全生產。
94310工作面位于礦井的九四盤區,工作面標高497~528m,垂深920~1072 m,走向長 1 600 m,傾斜長172.5 m,煤層厚度1.3~1.7 m,平均1.5 m;采用一次采全高綜合機械化采煤工藝,通風系統為“U”型。上部3號煤為寺河礦2303、2304采煤工作面(已回采)。工作面回采期間平均絕對瓦斯涌出量32 m3/min,最高可達40 m3/min,配風量 1800m3/min。
綜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源主要包括:工作面落煤、煤壁、采空區瓦斯涌出。其中,采空區瓦斯又分本煤層和鄰近層瓦斯涌出。經對94310綜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源測定(如表1所示),工作面采空區、工作面落煤、煤壁瓦斯涌出量分別占工作面總瓦斯瓦斯涌出量的67.7%、15.9%和16.4%。該工作面的瓦斯主要源是采空區。

表1 94310綜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數據統計分析表
通過頂板走向鉆孔探測,確定94310綜采工作面裂隙帶距離頂板高度為20m,并滯后工作面25m左右,單個鉆孔影響半徑3m,鉆孔與巷道夾角10~14°,鉆孔與頂板的仰角13~20°,每個鉆場內布置10個抽放鉆孔:長鉆孔5個,鉆孔長度90 m,短鉆孔5個,鉆孔長度60 m,鉆孔孔徑φ113mm,鉆孔接替(壓茬)長度35m。

圖1 94310綜采工作面鄰近層頂板高位鉆孔示意圖
抽放鉆場布置在回風順槽,第一個鉆場距離工作面長度80 m,其余鉆場間距50 m,鉆孔封孔采用水泥漿,封孔長度4.5 m,封孔管徑90 mm。抽放管路采用管徑φ355 mm×16.9 mm的聚乙烯管,快速接頭連接。見圖1。抽放效果:抽放濃度38%,抽放純量16~18m3/min。
采空區埋管抽放:一方面用來治理本煤層采空區瓦斯;另一方面是當鄰近層抽放不到位時,對鄰近層遺漏至本煤層采空區的瓦斯進行補充抽放,特別是在鄰近層抽放鉆場接替期間,采空區埋管抽放效果發揮效果最佳。

圖2 94310綜采工作面采空區埋管抽放示意圖
見圖2。根據94310綜采工作面采空區埋管管路服務的范圍和所擔負輸送抽排量的大小,算得采空區埋管管路管徑D280 mm×16.6 mm,布置長度1 600 m,抽放管路平放在巷道底板上,抽放三通規格與采空區埋管管路相同,每間隔13.5 m安設一個抽放三通(每間隔四根抽放管安設一個三通),安設位置應在鄰近層抽放鉆場接替區域內(超前靠工作面最近抽放鉆場10 m處),抽放三通口方向朝上,盡量靠巷道頂部,距頂板不超過300 mm,抽放三通口平鋪塑料網,防止煤渣及矸石落入管內,除在用的抽放三通外,其余抽放三通要安裝堵頭。抽放三通的使用及接替,當工作面推進至末排柱靠近抽放三通時,打開抽放三通正上方的堵頭,在抽放三通位置設置木垛,規格1.2m×1.2m,當末排柱靠近第二個抽放三通時,斷開第二個抽放三通與采空區管路連接,并在抽放管路斷開處安裝堵頭,同時打開三通正上方的堵頭,并在抽放三通位置設置木垛,依此類推進行埋管抽排。抽放效果:抽放濃度6%,抽放純量4m3/min。
94310綜采工作面施工本煤層順層抽放鉆孔,根據工作面傾斜長度172.5 m,鉆孔終孔位置距離對面巷道垂距不大于20m的規定,確定鉆孔長度153 m。根據抽放影響半徑3 m,確定鉆孔間距3m,抽放鉆孔孔徑選用94mm,鉆孔封孔采用水泥漿,封孔長度4.5 m,封孔管徑90 mm。經對本煤層及鄰近層抽放量進行計算,確定本煤層抽放與鄰近層抽放共用一趟管路,管徑D355 mm×16.9mm的聚乙烯管,快速接頭連接,見圖3。抽放效果:抽放濃度9%,抽放純量3.5m3/min。

圖3 94310綜采工作面本煤層抽采示意圖

表2 94310瓦斯綜合抽放技術抽放效果表
采用上述鄰近層頂板高位鉆孔抽放、采空區埋管抽放、本煤層順層抽放的綜合瓦斯抽放技術,其效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瓦斯綜合治理后,收到了良好效果,工作面平均瓦斯抽放率達到78.23%,當工作面日均推進4~6m時,回風巷及上隅角瓦斯濃度均在0.30%~0.60%,未發生瓦斯超限事故,解決了上隅角和回風巷瓦斯超限問題,確保了9號煤“U”型通風系統綜采工作面的安全生產。
[1]賈寶財,劉振宇.U型通風方式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處理方法[J].煤炭技術,2008,27(5):88-89.
[2]魏國山,曹士瀅,朱亞彪.“U”型通風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技術[J].煤礦安全,2011(11):34-35.
[3]陳長春.綜放工作面高位裂隙鉆孔瓦斯抽放技術實踐[J].礦業安全與環保,2012,39(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