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璐,殷 輝,屈會選,馮曉鵬 ,劉慧平
(1.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3.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山西臨汾041000)
種子包衣是在傳統浸種、拌種技術上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為種子在不良環境條件下提供保護作用[1-3],是農業生產增收節支的重要途徑。種衣劑于播種前使用,可綜合防治苗期病蟲害,有利于環保;包衣后又對作物具有促生作用,使其根系強大、抗逆性強以及經濟、生態效益顯著。一些發達國家擁有較為先進的種衣劑研制及應用技術,良種包衣率達95%以上[4-7]。目前,我國種衣劑的研制及發展較慢,且應用范圍較小。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山西晉南地區是山西省小麥的主要種植區。由于氣候條件變化、水肥條件改善,小麥病蟲害發生逐年加重,尤其是麥蚜(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麥長管蚜Sitobion avenae、麥無網長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麥二叉蚜Sehizaphis graminum)、小麥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及小麥苗期地下害蟲發生較為嚴重,且麥蚜除本身對小麥生長發育為害外,還會傳播黃矮病(Barley yellow dwarf disease),對小麥生產造成更大威脅,嚴重制約小麥生產[8-12]。實踐證明,優質小麥種衣劑對防治地下害蟲和土傳、種傳病害,提高種子發芽率等均具有特定功效。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種衣劑的推廣使用力度,使用范圍、面積越來越大,取得了很好的防蟲、防病、增產效果。但隨著種衣劑產品市場的擴大,出現了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一些種衣劑品種的各項指標未能達到質量標準,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損失。本研究在現有小麥種衣劑配方的基礎上,參考多種作物種子包衣技術,研制高效低毒的小麥種衣劑,對其各項理化性能進行檢測,以期為其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小麥種子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提供,品種為臨選2035。供試藥劑4%農抗120水劑(TF-120),武漢科諾生物農藥有限公司生產;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Imieaclotrid),江蘇建農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小麥種衣劑組分:10%吡蟲啉7.5 mL,4%農抗120 4 mL,抗病豐(植物生長調節劑)2 mL,有機土8 g,乳化劑5 mL,成膜劑5 mL,其他助劑5.2 mL,警戒色0.5 g。藥種比為1∶70。
1.2.1 pH值測定 稱取種衣劑樣品1 g,加入煮沸后冷卻至室溫的蒸餾水,劇烈攪拌1min,靜置1min,測定其pH值,重復3次,取其平均值[13]。
1.2.2 成膜性測定 于室溫、空氣相對濕度40%~60%條件下,稱取小麥種子100 g于培養皿中,將試樣2 mL注入到不斷搖動的培養皿中,繼續搖動5 min,然后將包衣后的種子平展放置使其成膜,15 min后觀察。若所有種子表面的種衣劑已固化成膜,則成膜性為合格[6]。
1.2.3 懸浮率測定 采用李金玉等[13]的方法對種衣劑樣品的懸浮率進行測定。
1.2.4 低溫穩定性測定 取80 mL樣品于燒杯中,(0±1)℃保持1 h,其間每隔15 min攪拌一次,觀察其外觀。(0±1)℃繼續放置7 d,然后恢復至室溫,對pH值、懸浮率、成膜性等指標進行測試。測定結果符合標準要求為合格[13]。
1.2.5 脫落率的測定 采用馬偉等[6]的方法檢測樣品的脫落率。
1.2.6 包衣均勻度測定 隨機取包衣種子20粒,分別置于帶蓋離心管中,每管加入2 mL乙醇,振搖萃取15 min后靜置并離心,得到澄清的紅色液體。以乙醇為參比,測定550 nm波長下的吸光度[13],并計算平均吸光度值(A)。

式中,n為吸光度值介于0.7~1.3范圍內的包衣種子數。
包衣劑中2個有效成分之一吡蟲啉在中性和弱酸性溶液中穩定;另一有效成分農抗120是一種堿性核苷類抗生素,在中性和弱堿性溶液中穩定。產品pH值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有效成分的快速分解。從表1可以看出,種衣劑的pH值為6.8,屬中偏弱酸性,種衣劑有效成分保持穩定,符合GB/T 17768—1999《懸浮種衣劑產品標準編寫規范》的要求。

表1 小麥種衣劑理化性狀指標測定結果
成膜性反映種衣劑產品對種子包衣后成膜至干的快慢。成膜時間太長,則需要較長時間晾干,包衣后的種子不宜立即包裝,影響包衣機械化的進行及包衣速度。種衣劑樣品成膜性測定結果(表1)為12.6 min。符合標準要求。
該指標體現固體物質在液體介質中懸浮性能的大小,懸浮率高的產品在使用時可使藥液分布均勻,更好地發揮藥效。試驗對該種衣劑樣品1,7 d的懸浮率進行測試,結果表明,懸浮率均不低于90%(表1)。符合標準要求,為合格。
為保證種衣劑在低溫條件下的貯存或運輸而制定此指標。試驗對種衣劑樣品在(0±1)℃條件下保存1~7 d后,測定其pH值、懸浮率等指標,結果顯示,樣品有少量分層、無結塊,搖動能恢復原狀;7 d后懸浮率高于90%,pH值為6.8。均符合標準要求。
脫落率影響種子包衣成膜的牢固程度,以及包衣后的種子在貯運、使用過程中有效成分的損失量。對種衣劑樣品的脫落率進行測定,結果(表1)顯示,該制劑對小麥種子包衣后的脫落率均小于10%。
包衣均勻度反映種衣劑在種子上的分布情況,與產品的綜合防治效果有直接關系。對種衣劑樣品均勻度的測定結果(表1)表明,種衣劑樣品均勻度不低于90%。符合標準要求。
本研究對研制的小麥種衣劑樣品進行了質量檢測,結果表明,該種衣劑具有較好的黏著性、快干性和均勻度,且穩定性好、脫落率低。與前人研究的優質種衣劑基本理化指標相一致[6,14-15]。
這些研究指標的提出是在國家行業標準要求下,結合我國農藥企業現有生產工藝水平制定的,對于其工藝技術,尚需在生產中進一步驗證和改進。本研究針對常規種衣劑應用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可能的技術處理,使該種衣劑膜質牢固,成膜快、脫落率低,在土壤中可以充分發揮藥肥作用。配方采用低毒內吸性強的藥劑,可滿足防治小麥地下害蟲及麥蚜的要求,且配方安全性高,對小麥出芽、生長沒有抑制作用。
懸浮種衣劑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一個劑型,但也存在長期貯存易分層的問題,因此,對分散劑的選擇仍需進一步篩選。
[1]邱軍,胡晉,宋文堅,等.油菜種衣劑中烯效唑最佳濃度的篩選及包膜后田間效果的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4,30(2):153-158.
[2]周上游,鄒應斌.作物栽培產品研究的展望[J].作物雜志,1999(4):4-7.
[3]熊遠福,鄒應斌,唐啟源,等.種衣劑激起作用機制[J].種子,2001(2):35-37.
[4]陳中堅,孫玉琴,胡偉民,等.三七種子包衣育苗技術研究[J].中藥材,2002,25(12):851-853.
[5]柯世省.種子包衣技術[J].生物學教學,2004,29(11):4-5.
[6]馬偉,馬玲.黃芪種衣劑的研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14(3):103-106.
[7]張志慧,郭銳,鈕笑曉,等.不同種衣劑防治玉米絲黑穗病藥效試驗[J].山西農業科學,2011,35(3):259-261.
[8]嚴興祥,鐘發奎,曹明章,等.烯唑醇種衣劑對小麥出苗及生長的影響研究[J].農藥,1999,38(4):16-17.
[9]吳學宏,劉西莉,王鋒,等.含戊唑醇種衣劑防治小麥苗期紋枯病的研究[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0,17(2):93-97.
[10]李建強,劉西莉,楊駿,等.三唑酮種衣劑對小麥白粉病菌侵染和非侵染位點硅等元素含量的影響 [J].植物病理學報,2001,31(1):26-30.
[11]李建強,劉西莉,宋雄榮.三唑醇種衣劑包衣處理小麥幼苗內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影響 [J].植物病理學報,1999,29(3):221-226.
[12]王海燕,張忠山.種衣劑拌種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效果[J].華北農學報,1994,9(2):115-119.
[13]李金玉,劉西莉,劉桂英.種衣劑和包衣種子質量標準研究[J].世界農業,1997(12):17-19.
[14]徐偉亮,陳幼芳,吳國慶.種子包衣劑的合成和性能研究[J].種子,1999(3):11-12.
[15]石晉麗,劉自揚.種子包衣技術在藥用植物中的應用前景[J].中草藥,2000,31(5):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