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濤,黃浩波,丁佳佳
(1.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重慶 401147;2.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國際上,當立法和開發項目對自然環境有影響時,越來越多的管理及金融機構要求對項目進行全面深入的費用效益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由于開展原創性的評估研究耗費大量的時間并且成本昂貴,研究者通常無法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啟動并完成新的評估工作。鑒于時間和經費等限制,在過去數十年內,當政策決策者需要在較短時間內期望用較小的投入對在市場上無法交易的環境產品和環境服務賦予貨幣價值時,這些機構逐漸開始環境效益轉移法開展分析。因而,在世界范圍內,盡管學術界發展了較多的經濟評估方法(如隱含價格法、旅游費用法、條件價值法等)并積累較多的經驗來估算環境產品及環境服務的價值,在立法、金融和制度設計等部門政策決策過程,效益轉移法(Benefit Transfer)相對較多用于評估相關環境價值。
環境效益轉移法(Environmental benefit transfer),顧名思義,即利用已有的某時某地獲取的環境經濟信息(原創性研究),將其轉移到不同時間和地點(政策場景),對與原創研究地類似環境服務和產品進行經濟估算。鑒于對原創研究的依賴性,只有當非市場(non-market)評估文獻逐漸增多,直至到可以滿足全面合成分析和比較研究時,環境效益轉移法才開始形成和使用。盡管非市場評估可以將其起源追蹤至 Hotelling's[1]的旅游需求和支付意愿(WTP)方法,但嚴格意義上稱得上效益轉移法的合成分析發生在1980年的中期和晚期。1990年,Smith和Kaoru[2]第1次發表了用薈粹分析對娛樂性價值進行評估的文獻。Brookshire和Neill[3]在1992年全美水資源研究協會(WRR)??芯恐兄赋觯涸诜鞘袌鲂詢r值估計值和效益轉移法轉移技術兩者間存在著無法逃避的難題,即效益轉移法頂多只能取得和原創研究評估結果一樣準確的結果,這也清淅地表明效益轉移法結果極大地依賴于原有評估結果質量。
早期研究表明,效益轉移法的準確程度在部分上起決于,隱含于原創性研究的測量誤差。部分測量誤差不可避免地從原有價值評估值中引入到效益轉移法中,如果不仔細采取措施減少原創評估價值中的誤差,這種測量誤差在最后效益轉移法評估值中還可能會放大。盡管效益轉移法本身所面臨的新的政策目標情景可能和原創研究的情況不盡相同,但為了滿足原創性研究中的條件和假設,效益轉移法必須對新條件進行相應調整。例如,為了滿足經濟理論的要求,對研究總體人群的收入水平調整對效益轉移法常常是關鍵的環節,然而這種最基本的經濟人口信息可能并沒有在原創性效益估計研究中進行統一測量或記錄報告。同樣地,生物物理背景和存在的資源替代可能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間存在極大差異Bateman等)[4]因而將原創研究中重大錯誤信息也轉移到目標政策地點。基于這種觀點,當前效益轉移法運用的一個關鍵的限制性因素在于,許多研究者并不是想要把他們研究成果用于像效益轉移法這種非市場價值方法。大量的經濟評估研究通常集中測試在特殊政策背景下新的概念和假設,從本質上而言,他們的目的并不是為效益轉移法提供原始數據。非市場評估的功效理論在1980年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理解,但這種理解并沒有延伸至環境效益轉移法的經濟理論基礎。環境效益轉移法從理論上不同于一般的功效理論,功效理論是對既定的時間和地點對某一項特別的環境資源和環境服務進行評估。而效益轉移法是將環境價值從一個自然生態的、經濟的、時間和空間場景轉移至另外一個不同的背景。鑒于效益轉移法在早期應用年份中缺乏詳細的理論基礎的事實,Smith[5]指出效益轉移應用在很多時侯顯得更像“經濟魔術”而并非科學。1992年全美水資源研究協會 WRR上Boyle[6]和McConnell[7]等針對這種理論和應用方法上的差距提出了一種新的經濟學模型用于效益轉移法,而Desvousges、Loomis、Luken[8-10]則對系統的理論合理性和可靠性進行了測試。這種系統的理論在效益轉移法的理論上是一大突破,而一旦最初的理論和系統經濟方法發展起來后,效益轉移評估應用及報告文獻在1990年后期和2000年初期迅速地多起來。這些文獻[11-12]的主要貢獻是對效益轉移法的理論框架進行了精煉和擴展完善。新的概念和方法被提出來(Smith等)[13],并且學術界開展大量實證型的案例實驗[14-16],用于探索效益轉移法方法的潛在限制條件。隨著非市場評估文獻的增長,薈萃分析做為一種常規統計手段,如在Bateman、Bergstrom、Woodward等[17-19]的研究中,開始廣泛應用在效益轉移法中。不僅如此,Wilson[20]等對空間和生物地理分布各異的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開展效益轉移。而研究的案例也逐漸在全球各國展開,并且這種轉移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局部地區轉移,進一步,有學者[21-23]也開始跨越國界的轉移研究。到本世紀之初,大量相關效益轉移法文獻的知識庫被組建。為了存儲這種研究文獻,美國環境總署(EPA)和加拿大環境管理當局于2005年召開了一個名為“效益轉移法和評估數據庫”的國際研討會[24],該研究會對多達上千篇專家論文進行了檢查、比較和分析研究。主要評估非市場評估數據的狀況、效益轉移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應用和方法比較等。中國國內由于環境經濟評估開展較晚,發展有限,但也有學者進行積極的償試,如趙敏華、李國平[25]等完成了石油開發中環境價值損失的實證研究。
目前有2種基本轉移手段,一種方法是點價值轉移或單位價值轉移,單位價值轉移傾向于簡單從原創環境中的評估值轉移至新的背景中。使用這種方法,經濟估計值可以轉換成貨幣價值單位(例如平均值或中位數)。另一種采用方程價值轉移,該方程可以是用原始評估數據[26],或者是以解釋變量為基礎的價值方程,這種方程的變量描繪定義了具體場景下的生態的屬性或經濟選擇的條件。在進行經濟估算時,需要使用簡單價值方程的多因素分析[27],或者采用技量經濟學分析,如結構性效益轉移法。通常情況下,方程轉移結果較單位價值轉移更為可靠。因為前者轉移后的價值是由方程中的一系列解釋變量,而并單一點值,來決定的。
效益轉移法的理論框架超越了傳統的非市場評估的經濟學效用理論,盡管經濟效益轉移法基于經濟理論,但解釋變量并不完全遵循嚴格的功效理論模型結構。在原創研究和政策目標地點之間的評估方法、研究設計、社會人口特征、環境保護態度和地點自然環境間的差異,均會影響轉移產生后的效益估計值。基于經濟理論,如果原創研究和新的政策背景生態系統商品、市場背景和福利測量措施具有一致性,效益轉移結果有較大的可靠性和正確性。具體地說,原創性研究和目標政策點需要遵循商品一致性、市場一致性,福利測量一致性的原則,效益轉移法的結果才具有更大可靠性。如果在商品、市場或福利測量上存在差異,則需要采取措施進行調整,以其滿足效益轉移的前提。
環境效益轉移誤差主要來源有3種。第1種誤差范疇是總體概括誤差(generalization error),來源于原創研究地(已有價值評估值)和政策研究地(價值轉移值)間的差異。經驗表明,如果原創研究地和政策場所的物理和市場特征越接近,則概括性誤差傾向于越小。第2種是測量誤差,來源于原則創研究中的使用方法及研究判斷。采樣誤差也對測量誤差有貢獻,但是其它方法學因素和原創性研究中的判斷也對誤差形成有貢獻。由于大量原創性研究結果并沒有將其細節判斷明確充分表達,所以無法對現在效益轉移法和轉移實驗總測量誤差的程度評估。最后1項誤差是來源于審稿和編輯過程的報告偏差。

圖1 價值轉移的基本形式
效益轉移法的優點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經濟合理性。效益轉移法通常比原創研究省錢

圖2 在環境評估中信息來源及范圍
(2)時效性。轉移研究與原創性研究相比,通常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取環境評估結果。
(3)參考性。效益轉移結果通??梢宰鰹橐粋€參考值,對是否需要開展全面深入的新的原創研究提供初步判斷。
而效益轉移法的使用局限在于:
(1)轉移結果的準確性相對原創研究可能較差,其準度性最多與原創估計值一致;
(2)對現有的研究準確性難以估計,這會影響轉移結果;
(3)現有研究中沒有詳細地報告其數據處理、條件假設、判斷等,這對轉移應用造成困難;
(4)在缺乏合適的類似情況的原創研究情況下,效益轉移變得不可能和不適用。
(1)鑒于效益轉移法的嚴格的功效假設和政策實用目的,經濟理論對效益轉移法發展中的作用;
(2)效益轉移法中最重要的誤差源,如何去找出、控制和減小誤差源;
(3)空間、方法、人口和地理分布差異對效益轉移法各自的影響程度;
(4)原創性研究中評估值的質量和獲得性對效益轉移法使用、準確性和實用性的影響。
[1]Hotelling H.An Economic Study of the Monetary Valuation of Recreation in the National Parks[M].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National Park Service and Recreational Planning Division,1949.
[2]Smith V K,Kaoru Y .Signals or noise-explaining the varia-tion in recreation benefit estim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2):419-433.
[3]Brookshire D S,Neill H R.Benefit transfers-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ssu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3):651-655.
[4]Bateman I J,Jones A P.Contrasting conventional with multilevel modeling approaches to meta-analysis:expectation consistency in UK woodland recreation values[J].Land Economics,2003,79(2):235-258.
[5]Smith V K.On separating defensible benefit transfers from"smoke and mirror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2,28(3):685-694.
[6]Boyle K J,Bergstrom J C.Benefit transfer studies-myths,pragmatism,and idealism [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 (3):657-663.
[7]McConnell K E.Model-building and judgment-implications for benefit transfers with travel cost model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3):695-700.
[8]Desvousges W H ,Naughton M C ,Parsons G R.Benefit transfer-conceptual problems in estimating water-quality benefits using existing studi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2,28(3):675-683.
[9]Loomis J B.The evolution of a more rigorous approach to benefit transfer-benefit function transfer[J].Water ResourcesResearch,1992,28(3):701-705.
[10]Luken R A ,Johnson F R,Kibler V.Benefits and costs of pulp and paper effluent controls under the clean-water-act[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3):665-674.
[11]Desvousges W H,Naughton M C,Parsons G R.Benefit transfer-conceptual problems in estimating water-quality benefits using existing studi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2,28 (3):675-683.
[12]Smith V K ,Pattanayak S K.Is meta-analysis a Noah's ark for non-market valuation?[J].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2002,22(1-2):271-296.
[13]Smith V K,Van Houtven G,Pattanayak S K.Benefit transfer via preference calibration:"prudential algebra"forpolicy[J].Land Economics,2002,78(1):132-152.
[14]Brouwer R,Spaninks F A.The validity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ransfer:further empirical testing[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9,14(1):95-117.
[15]Groothuis P A.Benefit transfer: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J].Growth and Change,2005,36(4):551-564.
[16]Kristofersson D,Navrud S.Validity tests of benefit transferareweperforming the wrong test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5,30(3):279-286.
[17]Bateman I J,Jones A P.Contrasting conventional with multilevel modeling approaches to meta-analysis:expectation consistency in UK woodland recreation values[J].Land Economics,2003,79(2):235-258.
[18]Bergstrom J C ,De Civita P .Status of benefits transf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a review[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 Agroeconomie,1999,47(1):79-87.
[19]Woodward R T,Wui Y S.The economic value of wetland services:a meta-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57-270.
[20]Wilson M,Troy A,Costanza R.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revealing the monetary value of landscapes through transfer method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In:Dietrich,M,Straaten,V D(Eds.),Cultural Landscapes and Land Use[C].Dordrecht,the Netherland:Kluwer Academic,2004.
[21]Barton D N,Mourato S.Transferring the benefits of avoided health effects from water pollution between Portugal and Costa Rica[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8:351-371.
[22]Brouwer R,Bateman I J.Benefits transfer of willingness to pay estimates and functions for health-risk reductions:a cross-country study[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5,24(3):591-611.
[23]Morrison M,Bennett J.Valuing New South Wales rivers for use in benefit transfer[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4,48(4):591-611.
[24]Abt Associates.Benefits transfer and valuation databases:are we head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s?[R].Washington,DC: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Economics,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5.
[25]趙敏華,李國平.效益轉移法評估石油開發中環境價值損失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6,25(11):96-99.
[26]Loomis J B.The evolution of a more rigorous approach to benefit transfer-benefit function transfer[J].Water ResourcesResearch,1992,28(3):701-705.
[27]Woodward R T ,Wui Y S.The economic value of wetland services:a meta-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5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