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鄭朝霞
王天根,中共黨員,浙江省電力公司物資管理首席管理師(四級),國家電網公司高級培訓班特聘教師,現任嘉興電力局物資供應公司經理、黨支部書記。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電力事業得到了快速而穩健的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電力基礎保障。其中,電力物資行業的進步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說,無論電力物資的采購、供應、倉儲,還是信息化、科學化的物資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應該是物流領域內的同行們需要重視和共同探討以求不斷進步的新方向。
也正是看到了這個領域需要一個平臺讓物流界的專家學者和從業者共同探討和研究,在第11屆中國工業企業物流論壇會上,我們有幸邀請到有著豐富經營和管理經驗的嘉興電力局物資供應公司的王天根經理,與大家分享他對電力物資管理的獨到見解和實踐經驗。此次活動中,他率領著他的團隊—— 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電力物資人,為論壇帶來了他們在電力物資管理領域收獲的豐碩成果和積累的寶貴經驗,讓大家受益匪淺。在交談中,我們既看到王天根經理親切隨和又不失睿智的一面,同時也了解到他在電力物資管理工作中,數十年如一日地奉獻著自己的才智和年華的故事。他不僅僅是嘉興電力物資的一位優秀管理者,透過他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整個電力物資領域內管理理念的新動力。
1996年,王天根從軍隊轉業成為一名普通的電力系統職工。原本在部隊從事海軍機電教學工作的他,面臨著人生角色的轉變。王天根懷著無限熱忱投入到了電力物資管理工作中。
最初接觸電力物資管理,王天根就要求自己從嚴、細、實上下功夫,從物資的采購、出入庫管理、質量檢驗、物資驗收等各個環節去詳細地學習,熟悉各項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事無巨細地了解實際操作中的技術要求。孜孜不倦的求索,使王天根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成長為一個物資管理方面的專家。
電力企業物資規模大、價值高、種類繁多、技術要求高。那么要做好物資管理并成為專家,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王天根在工作中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立體式電纜盤貯存架和叉車電纜盤裝卸架的發明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倉儲管理中,一般都是將電纜落地式存放在一個區域,占地比較大,領用電纜時也極為不方便,要輔以叉車操作。通過立體式電纜盤貯存架的研究,進行承載力試驗,承載力提高至6噸,實現電纜的立體式存放,滿足電力物資存放的特點。但在搬運電纜盤時,通常采用叉車作業,將叉車鏟頭放置到電纜盤的中間,電纜與叉車鏟頭直接接觸,非常容易損壞繞置在電纜盤上的外層電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天根反復試驗,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叉車電纜盤裝卸架。它的設計十分簡潔巧妙,使用時,先根據電纜盤兩側擋板的直徑大小,調整好左、右兩側間距,將電纜盤的左右兩側擋板置于叉車電纜盤裝卸架的兩側間隙上,這樣就避免叉車鏟頭與電纜線的直接接觸,達到了保護電纜線的目的。
專利認證
1.自行設計的電纜盤貯存零取貨架獲實用新型專利
2.自行設計的模塊化配送物料架獲實用新型專利
3.自行設計的舟船懸掛式發動機試驗機獲實用新型專利
4.自行設計的電纜盤貯存架獲實用新型專利
5.自行設計的叉車電纜盤裝卸架獲實用新型專利
王天根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務實創新,先后發明了電纜盤貯存架、電纜盤貯存零取貨架、模塊化配送物料架、舟船懸掛式發動機試驗機等,靠技術創新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正是由于這樣的努力,王天根2004年榮獲浙江省企業家協會供電企業標準化流程化管理一等獎,2009年被職業經理研究中心授予優秀職業經理人榮譽,2012年被評為國家電網公司物資管理工作先進個人。他編寫的多篇論文在《物流技術》、《浙江電業》等國內核心期刊發表,2項成果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典型經驗,1項成果獲得省公司管理創新一等獎,3項成果入選省公司最佳實踐案例庫,2項成果分別獲得省“質協杯”和省電力行業QC成果一等獎,自行研制的電纜盤貯存零取貨架等5項創新成果成功申請國家專利,同業對標連續兩年蟬聯浙江省電力公司第一名。
電力企業的管理改革是近年來行業熱議的一個話題。電力物資管理作為電力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環節,也亟待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三集五大”體系建設的總體部署,在浙江省電力公司的超前謀劃、科學指導下,王天根帶領他的團隊,主動融入改革大局,勇于探索,大膽求是,高效服務“五大”體系建設,在物資管理的建設中開展系列創新實踐活動,總結提煉出一批創新性管理成果,在體制改革中以創新帶動管理升級,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在物資管理工作中,應急物資倉儲日常管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一場罕見的冰雪災害給國家電網公司的電網造成重大損失,也給電力系統的應急物資儲備提出了全新課題。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決定在全國建立六個區域型應急物資儲備倉庫, 王天根負責的嘉興電力局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就是其中之一。在倉庫建設過程中,王天根帶著團隊認真分析,快速行動,集全局之力,運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在一無參照、二無經驗的情況下,僅僅用了5個月時間,將一個倉儲能力完備、管理技術先進的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如期建成。這成為華東地區唯一的一個專業化、區域型電力應急儲備倉庫,也是六個區域型應急物資儲備倉庫中最先投入運行的一個。
“創新是個永續性的工作。”這一理念一直根植于王天根的心里,也鞭策著他不斷地開拓進取。秉承 “科學的總體規劃、標準的倉儲建設、先進的物流技術應用、信息化的平臺搭建”的總體思路,以“效益最大化、人員最精化、服務最優化”為最終目標的理念,王天根帶領他的團隊于2012年3月率先建成國家電網公司首個集“自動化、信息化、可視化、實用化”為一體的集約型物資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總面積7200平方米,根據物資集中儲備、集中配送的管理需要,劃為自動分揀輸送區、自動化重型貨架區、自動化輕型貨架區、懸臂貨架區、倉儲籠架疊放區、立體電纜貨架區、落地存放區、調配室和無人值守倉庫等9個區域。在硬件建設上,配送中心擁有流利貨架810個庫位,輕型立體貨架656個庫位,重型立體貨架402個庫位,懸臂貨架540個庫位,倉儲籠貨架80個庫位,立體電纜貨架194個庫位,兼含物資存儲、調配、分揀、配送等多項功能。在軟件建設上,配送中心的管理系統運用先進的物資配送軟件,實時查詢和監控,自動生成配送任務,科學編排生產計劃,統籌資源和分析決策。比如,配送中心以物聯網技術為依托、智能化為手段、集約化為目標自主開發的電力物資配送系統,將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圖像監控系統、車輛定位系統進行整合和運用,并應用射頻技術、電子標簽技術有效實現了分析決策、應急指揮、資源統籌、過程管理、預警監控五大功能,提高了員工出庫、盤庫、入庫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實現了物資儲備、配送的準確與高效。
軟硬件的建設對于建成一個標桿倉庫來說遠遠不夠,精細化的管理才是其核心和靈魂。王天根將精細化做到了極致,對于倉庫鑰匙都有著一套精細化的管理。過去是倉庫多、鑰匙多,丟失也多。現在通過電子標簽給每個鑰匙配上“電子身份證”,放在智能鑰匙柜里,并通過智能管理系統管理。鑰匙的每一次使用,都將有記錄可查。
辦公用品的管理也相當精細,當員工領辦公用品時,需要掃描申領單上的條形碼。在掃描數據讀取的瞬間,庫區中一個貨架上的指示燈開始閃爍、蜂鳴,信息顯示屏開始啟動,指示出所需領取的辦公用品的位置。當工作人員領走所需的物資后,顯示屏自動顯示領走的辦公用品品種、數量。倉庫中的所有管理活動都通過計算機終端進行,使得精細化管理可以用信息數據清晰地反映。如此實現了精細化管理的還有安全工具器、清掃工具等。
在改革浪潮中的激流勇進和果敢創新,讓王天根收獲了各種嘉獎。他負責的國家電網公司嘉興應急倉庫和浙江省電力公司嘉興物資配送中心榮獲中國五星級倉庫和2012中國能源示范基地兩項大獎。這是對嘉興電力局的創新意識以及管理先進性的肯定,也是對王天根和他團隊付出的肯定,更體現了嘉興電力物資倉儲及配送在全國倉儲行業的領先地位。
從對電力物資管理工作的懵懂生澀到如今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從起初的軍旅生涯到如今的電力專家,無論在何種崗位上扮演何種角色,王天根都以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要求勉勵鞭策自己,在工作中盡心盡職,在生活中廉潔自律、剛正不阿,同時團結并帶領部門員工同舟共濟、協作拼搏,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不平凡的精彩。
“一枝獨秀不是春。”王天根明白電力物資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單一的管理創新并不足以產生整體上的效應,只有帶出一個強有力的執行團隊,才能促進全面創新,打造出高效的物資管理鏈條。
2012年,王天根率領團隊探索公司組織架構,創新管理模式,優化業務流程,積極深化物資調配機制,探索建設科學倉儲體系,完善物資信息系統,快速、平穩、規范地推進物資集約化體系建設,構建電力系統領先的區域電力物資配送中心,在全國電力系統刮起了一場倉儲管理變革的颶風。他和團隊在物資管理中的大膽創新與實踐得到了國家電網公司、省公司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談到團隊的建設,王天根有自己的心得。創新是王天根和他的團隊的一個核心理念。王天根建成電力系統首個物資技能工作室——“天根工作室”,以工作室為平臺引領著團隊積極開展各項創新工作。在團隊中,王天根鼓勵全員參與管理創新,按照規定,每個部門每年在確定全年工作任務的同時,必須確定本年度的管理創新課題,并組織力量開展攻關。由于從上到下,團隊都高度重視管理創新成果的總結和提煉,對于得到肯定的創新成果予以嘉獎,從而充分調動了團隊中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在完善的獎勵激勵制度下,團隊還經常組織引入專家培訓或者外出交流學習,全方位推進員工在工作中的學習與創新活動的開展,這些都為管理創新成果的“產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創新管理成為團隊的一個工作常態,工作室也成為電力物資文化的傳承地和發揚地。
對于未來的團隊發展,王天根也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在圍繞著科學高效履責的目標下,開展調研和研討,全面提升團隊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以適應未來電力物資供應鏈管理的發展需要,以人才建設和創新實踐,提升供應鏈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加強供應鏈的控制管理和透明度,建立健全評價監督體系,以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來實現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