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耿春雷
在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生態環境也面臨著更多嚴峻的挑戰,尤其是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變暖等問題,更嚴重影響著地球的生態平衡和人們的生命安全。為應對挑戰,2013年10月11日,由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新聞學院和統計學院聯合主辦、樂施會協辦的2013氣候傳播國際會議中文專場會議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開幕。
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程是成立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會會集了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環境保護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社科院、國家林業局、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的14名專家。在當天的會議上,眾多專家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巢清塵指出我們現在講的全球變暖不是一個簡單溫度的概念,它是一個氣候系統的概念,所謂氣候系統的概念是利用了幾張圖。比如說北半球春季的積雪面積,海洋0-700米海洋表層的熱能量的變化,北極夏季海冰變化,全球海平面變化,這些要素的變化都是支持了全球變暖的概念。
但氣候變化的原因很多,到底是自然變化還是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數據顯示,1951年到2012年60年以來,溫度增加范圍在0.6-1.3度之間。其中,氣候自然變化造成了負0.6到正0.1溫度貢獻率,氣候系統的內部變化,還有負0.1到正0.1。所有人類活動造成的增溫,增值在0.7度中值范圍。通過這樣一個比較看到這60年變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排放引起的。

馬中,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國家重點學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部科技委員會委員、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理事長。

嚴登華,博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教授級高工。兼任創新方法研究會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院;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另外,最近15年,全球溫升的溫度是在趨緩的過程,這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巢清塵認為,這更多的是由于自然變率,內部變率造成的,比如說海洋在里面起的作用,特別是海洋深層熱量分布不均勻。因此如果說要達到兩度溫升的目標,在50%的概率下,基本上需要限制排放1.2萬億噸左右的碳,如果概率提高到66%的話,這個排放的空間進一步縮小,只能是未來累計排放一萬億噸左右。要進一步的減緩氣候的變化,就需要大幅度的和持續的來減少這個溫室氣體的排放。
中國的水資源十分緊缺,從氣候變化來說,我們感受最為直接的除了氣溫以外,很多很重要的是我們降雨的過程。但對于水資源開發過程中間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眾說紛紜,有一些結論有一些荒唐甚至可笑。比如圍繞著三峽工程來說,南方的冰凍災害賴三峽,南方的干旱賴三峽,重慶的大旱賴三峽,重慶的洪水賴三峽,現在甚至連余姚的洪水也賴三峽,這就要命了。
對于怎么樣應對水資源的總體思路來說,首先我們還是需要對它進行檢測,不能就水論水,我們要考慮整個系統,要考慮到評價評估的問題。過去水資源看到河流一點水,地下有多少水,對現在水資源要考慮上天上有多少水,土里有多少水等等這些問題。旱撈問題,跟過日子一樣,比如說銀行存錢有收入,支出不算高,你的生活肯定很滋潤。水庫河里面沒有水,像銀行沒有存款,老天爺不下雨,相當于沒有收入了,越是干旱的時候越會導致你的需水量增加,你的支出更大,這樣就更難受了。
嚴登華認為,我們對于水資源的管理,要像采取一些經濟學或者說一些理財方法,有水的時候要考慮到未來的變化,應對極端事件,采用風險評價和風險管理模式來綜合應對我們水資源的問題,同時我們要考慮到過好日子要想過苦日子。
森林是重要的碳匯,一立方米的木材生長量能吸收1.8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因此有些國家碳排放就是通過增加森林面積抵扣。從1992年的時候提出限制發達國家碳排放,到1997年森林碳匯作為減排內容,到2007年巴黎路線圖減少毀林增加碳匯,再到哥本哈根減少森林的碳排放,整個過程能在國際上夠達到共識的就是森林的問題。大家通過植樹造林能夠減少氣候變化,這是一個國際共識。
森林提供生態服務,即是生態產品,十八大提出來,要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建設美麗中國,這里面生態是我們大家都離不開的一個生活品。我們倡導的碳匯林業有五條,因為定義上我們都說得很清楚,通過太陽光吸收二氧化碳,排除氧器,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除了積累碳匯還要提高森林穩定性,覆蓋性,注重保護促進林區發展,體現生態的森林的多重效應。同時要建立和國際接軌,并符合中國實際的技術支持體系,促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氣候意識的提高,借助市場機制和法律手段推動森林碳匯服務市場發育。
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以來,我們自改革開放以來35年保持了經濟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這是舉世矚目劃時代的成就,現在要趕超美國了。但2010年的時候,我們正式宣布溫室氣體排放達到世界第一,這個第一是第一位,超過美國的,經濟沒有美國大,但是排放超過美國了。
倒推一下中國已經有很多第一了,上個世紀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世界第一,鋼鐵產量也在上個世紀達到世界第一,我們化學蓄樣量和水污染達到世界第一,我們氮氧化物前幾年也達到世界第一,能源消費2009年達到世界第一,2010年碳排放世界第一。
因此中國的發展道路是低碳發展道路,主題是四個字“獨立自主”,因為我們的潛力非常大,可以實現非常高的效率,來實現可持續的,在環境、能源、社會和經濟多方面共贏的一套發展道路。
氣候變化是關系國家、社會和人類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并列為國家發展“五位一體”的重大戰略任務和目標。可見,研究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既是適應社會的需要,也是適應國家的需要。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表示,希望可以借助這個平臺,讓大家交流研究心得,分享研究成果,并借此機會匯聚全國氣候傳播領域的學術隊伍,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組成有一定規模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團隊與工作團隊,“讓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在中國能夠真正形成氣候”,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事業。
巢清塵,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氣候變化科學與政策研究、氣候診斷分析。長期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參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政府評審和談判。承擔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相關工作。
馬中,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國家重點學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部科技委員會委員、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理事長。
嚴登華,博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教授級高工。兼任創新方法研究會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院;美國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蘇宗海,博士,教授級高工,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副秘書長。先后在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局工作,歷任處長、總工程師等職務。長期致力于林業財務管理、林業碳匯項目管理和標準建設的研究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