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明
脛骨Pilon骨折臨床治療探討
劉軍明
目的研究并分析脛骨Pilon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與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07年10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間共收治各種原因導致的Pilon骨折患者86例,隨機將上述患者進行分組處理,即對照組的43例患者運用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的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的43例患者運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對比上述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本組患者術后6~60個月的術后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43例患者的優良率為79.07%,與對照組患者的65.12%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結論Pilon骨折在臨床中極為常見,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且極為嚴重,運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治療十分安全,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脛骨Pilon骨折;躬剖復位;內固定;臨床療效
Pilon骨折是現代骨科臨床中極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其主要是涉及到患者負重關節面和干骺端脛骨遠端的一種骨折,其發生率占骨科臨床中下肢骨折患者的3%~10%之間,且患者經常合并腓骨骨折等并發癥[1]。由于Pilon骨折經常有粉碎、不穩定、嵌壓和原發軟關節損傷的臨床表現,故而患者的預后難以確定。為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手術治療對Pilon骨折的臨床療效,我院特組織了本研究,并總結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7年10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間共收治各種原因導致的Pilon骨折患者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其年齡為20~82歲不等,平均年齡為(39.5±3.5)歲。患者的致傷原因如下:高空墜落傷、車禍傷、砸傷、打擊傷、扭傷等。根據1969年所制定的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患者31例,Ⅱ型患者27例,Ⅲ型患者28例;開放性骨折患者56例,閉合性骨折患者30例。本組86例患者受傷后至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為3 h-14 d不等,平均6.8 d。將上述86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的相關處理,對照組的43例患者中,男23例,女20例,其平均年齡為(39.3±3.1)歲;觀察組的43例患者中,男23例,女20例,其平均年齡為(39.7±3.7)歲。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其性別、年齡和臨床表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為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為切開內固定,其具體的手術操作過程如下。
嚴格遵循Ruedi-Allgower所倡導的組織切開復位的相關固定原則,對患者的腓骨骨折進行依次固定,重建其脛骨干骺端和關節面,重新連接患者的骨干和干骺端。同時,根據患者的骨折情況,注意如下操作:其一,在為患者選擇手術切口時,除了應仔細考慮其軟組織條件等因素外,還應根據患者脛骨pilon骨折的部位。對于以脛骨外側柱為主要骨折部位的患者而言,應選取外側入路;對于脛骨內側柱骨折的患者而言,則應選取內側入路;復雜的、需要多處手術切口的患者則可選擇聯合切口,在進行聯合切口時,操作者應注意患者切口之間的皮膚寬度。其二,為患者選取內固定材料的時候,需根據患者的骨折部位、骨折塊的粉碎情況、骨皮質的連續性以及骨折遠端初始方向等綜合情況,以保證內固定材料發揮最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效果。現代臨床中,內固定的主要類型為非鎖定鋼板、固定鎖定鋼板和可變鎖定鋼板等。其三,對于pilon骨折、Ruedi-AllgowerⅡ、Ⅲ的患者而言,大部分均需要進行植骨治療,對于骨折缺損較少、關節面大部分均較為完整的患者而言,可運用游離自體髂骨填塞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對于關節面嚴重粉碎、修復較為困難的患者,可運用帶骨膜的髂骨板植骨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
1.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充分運用了SPSS 11.5數據處理系統對研究數據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與整理,在結合了t檢驗和卡方檢驗的基礎上以P<0.05為研究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術后6-60個月的術后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43例患者的優良率為79.07%,與對照組患者的65.12%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詳細的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良率對比(例,%)
Pilon骨折在現代骨科臨床中較為常見,其主要特征為患者的踝關節上干骺端出現典型的、不同程度的粉碎性的表現。Pilon骨折在臨床中具有不穩定、關節軟骨出現的原發性損傷與關節面的不平整極易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臨床治療較為困難?;颊邠p傷能量的發生不僅與患者的骨折類型緊密相關,且與患者骨折周圍軟組織的損傷程度、手術方式的選擇以及預后等有關[2]。雖然Pilon骨折的臨床治療較為棘手,然而,只有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固定方式與治療策略,仍然可促進患者康復,并可獲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3]。
本組研究的結果顯示,切開內固定與有限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療方式對Pilon骨折患者的治療在病程上并無顯著性差異,但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綜上所述,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式是臨床中治療脛骨Pilon骨折的常用方式,其不僅可保障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且對于軟組織條件較差、開放性損傷嚴重的Pilon骨折患者也極為適用,其臨床治療效果優于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的方式,值得推廣。
[1] 牟勇.兩種不同固定方式治療脛骨Pilon骨折的療效分析. 廣東醫學,2011,32(24):3228-3230.
[2] 李健卿. 脛骨Pilon骨折37例手術治療效果分析.海南醫學,2010,21(16):65-66.
[3] 李康養.手術治療Pilon骨折64例臨床分析.醫學綜述,2011,17(3):464-465.
459000 河南省濟源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