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鐘軍 許東偉
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分析
竇鐘軍 許東偉
目的探討微創接骨板技術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四肢骨折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3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32例采用微創接骨板技術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患者為LCP組,31例采用了傳統內固定術治療患者為TF組,從臨床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可進行功能鍛煉時間、術后1年關節功能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綜合對比兩組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臨床:LCP組臨床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可進行功能鍛煉時間分別為(57.1±6.6)min、(78.4±8.9)ml、(11.2±3.4)d、(14.4±4.9)d,TF組相應為(94.3±11.3)min、(197±22.7)ml、(19.4±4.7)d、(22.7±7.4)d,LCP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TF組(P<0.05);預后: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隨訪,LCP組患者術后1年的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7.5%,顯著高于TF組64.5%(P<0.05);并發癥發生率為6.25%,顯著低于TF組16.1%(P<0.05)。結論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具有損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功能恢復率高等優勢,臨床推廣價值較高。
微創接骨板技術;鎖定加壓鋼板;四肢骨折;療效;安全性
四肢骨折是臨床常見外科創傷,常發于交通事故、機械咬砸或高空墜落[1],隨著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工業的發展,發病率逐年升高。傳統內固定方式基于接骨板與骨之間的摩擦性損傷,接骨板下血供差,容易誘發骨質疏松,骨折愈合率低,有再骨折風險。近年來,以微創固定系統(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s,LISS)和鎖定加壓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為代表的微創接骨板內固定技術(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發展迅速并取得了顯著進展。本院選取部分四肢骨折患者,分別采用LCP和傳統內固定方式治療,研究結果顯示,LCP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3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齡19~69歲,平均(46.6±11.4)歲。所有患者均為新鮮骨折,均在24 h內入院治療,經診斷,均為爆裂性骨折,屬于手術適應癥。致傷原因:交通傷31例,機械傷11例,跌落傷13例,壓砸傷8例。AO/ASIF分型:11-A型4例,11-B型5例,12-A型2例,12-B型5例,12-C型4例,13-A型4例,13-C型3例,22-A型3例,22-B型2例,22-C型2例,23-A型3例,23-C型3例,32-A型4例,32-C型4例,41-B型5例,41-C型1例,43-A型4例,43-B型2例,43-C型3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TF組31例和LCP組3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致傷原因、入院時間、AO/ASIF分型及身體基礎素質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TF組 常規內固定治療,以骨折為中心,患肢前外側取約10 cm縱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筋膜,牽拉肌腱,顯露骨折,常規清創。借助持骨器行骨折端復位,上加壓鋼板,選擇適宜型號的螺絲釘固定。以生理鹽水清洗傷口,逐層縫合,包扎后屈肘90°制動。
1.2.2LCP組 C型臂X線機透視下,參照Gautier LCP操作過程選擇手術入路進行骨折復位和LCP置入。兩端的主骨折塊各用3~5枚單或雙皮質鎖定螺釘固定,斷端的大骨折塊復位后用標準螺釘固定。
1.3療效評價標準 ①優:骨折12w愈合,關節外展或屈伸活動正常,無疼痛。②良:骨折16 w愈合,關節活動度喪失10%以內,偶有疼痛。③中:骨延遲愈合,關節活動度喪失10%~30%,活動有疼痛。④差:骨不愈合,關節活動度喪失30%以上,關節持續性疼痛。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行檢驗χ2,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 LCP組臨床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可進行功能鍛煉時間均顯著少于TF組(P<0.05),見表1。
2.2預后 LCP組患者術后1年的關節功能優良率顯著高于TF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TF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對比
注:與TF組相比,*P<0.05

表2 兩組患者預后對比(%)
注:與TF組相比,*P<0.05
四肢骨折多為爆裂性損傷,以骨骼、肌腱、關鍵、軟組織等多重組織連續性損害為特征。損傷區域血供差,常發生組織壞死和感染,加重了繼發性損傷。因此,四肢骨折關節功能普遍具有關節功能恢復率低和并發癥發生率高的雙重特征。因此,四肢骨折治療的關鍵不僅僅是骨折的復位和愈合,更重要的是機能的恢復。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四肢骨折的治療應滿足以下三個原則:準確的解剖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早期功能鍛煉。
MIPO技術是隨著外科“微創”理念發展起來新技術,同時也是近年骨折生物學內固定術的一個新進展[2,3]。其核心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以最小的切口、最大程度地保護骨折碎片活力,通過提供良好的生物學環境來提高骨折愈合率。由于術中提倡閉合復位和功能復位,不強求骨折塊的解剖復位,無需剝離骨折端的骨膜和軟組織,能夠有效保護骨折端血運。本研究結果顯示,LCP組患者術后恢復快,且基于血運障礙而發生的感染、壞死等并發癥得到了良好控制,提示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1] 劉俊.微創接骨板技術治療四肢骨折43例報告. 當代醫學,2012,18(16):102-103.
[2] Qian J, Fang MY, Luo ZJ,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of Evans IlI and IV in elderly patients. Zhongguo Gu Shang,2012, 25(7):554-6.
[3] Malhan S, Thomas S, Srivastav S, et al. 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using a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or diaphyseal humeral fractures. J Orthop Surg (Hong Kong), 2012, 20(3):292-6.
255000 山東省淄博市第八醫院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