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榮 張艷梅 楊慶剛
·臨床案例·
腎病綜合征并發下肢動脈栓塞1例
羅淑榮 張艷梅 楊慶剛
患者男,20歲,因反復泡沫尿7個月,尿蛋白 +++入院。入院時查體心肺無異常,超聲提示:脂肪肝,腹腔積液,雙腎未見異常。入院后行腎臟穿刺活檢,病理診斷:腎病綜合征,行強的松、環磷酰胺等對癥治療。入院后2周,患者突感右小腿麻木、疼痛。查體:精神差,痛苦面容,右下肢皮膚顏色蒼白,皮溫較對側明顯降低,右足背動脈、脛后動脈、腘動脈、股動脈未及,右足末梢血循環差。實驗室檢查:血纖維蛋白原5.85 g/L,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凝血酶時間及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均正常。血總蛋白36.1 g/L、球蛋白17.5 g/L、白蛋白18.6 g/L,甘油三酯5.36 mmol/L,總膽固醇8.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6.34 mmol/L。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左髂動脈、股動脈、腘動脈內中膜不厚,管腔內血流充盈好,流速及頻譜形態未見異常;右髂外動脈管腔內呈不均質低回聲,內徑約5 mm,長約40 mm,CDFI: 該處血流中斷,無彩色血流顯示,PW無血流頻譜引出,右股動脈、腘動脈走行正常,內中膜清晰,不厚,管腔內透聲好,CDFI:血流充盈,顏色暗淡,PW:三相波消失,呈低速低阻血流,峰值流速9 cm/s。超聲提示:右髂外動脈血栓形成。
急診局麻下行右股動脈切開探查取栓術,術中取出血栓長約8 cm,術后診斷急性右下肢血栓形成,腎病綜合征,高脂血癥、低蛋白血癥。
患者術后2個月內,反復出現左腋動脈血栓及大面積腦栓塞。血凝血酶原時間最高時達59.8 s(10~13 s),部分凝血酶原時間53.9 s(23~35 s)。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多為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房顫、心臟或血管手術史,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以中老年多見,青壯年的動脈血栓形成應注意潛在的血液高凝可能性[1]。腎病綜合征病程中的任何階段均可發生血栓栓塞,已成為常見并發癥,其發生部位以腎靜脈血栓最為常見[2](發生率約10%~50%,其中3/4病例因慢性形成,臨床無癥狀),此外肺血管血栓、栓塞,下肢靜脈、下腔靜脈、腦血管血栓和冠狀血管血栓也不少見。該患者反復出現四肢動脈血栓應少見。腎病綜合征形成血栓的原因:①血液濃縮(有效血容量減少)及高脂血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②某些蛋白質從尿中丟失,及肝臟代償性合成蛋白增加,引起機體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失衡。③腎病綜合征時血小板功能亢進、應用利尿藥和糖皮質激素等均加重高凝狀態。因此,腎病綜合征患者常處于高凝狀態容易發生血栓、栓塞并發癥。超聲檢查方便快捷,可重復性強,是診斷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首選方法。
[1] 張培華.臨床血管外科學.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3:375.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17.

264000 解放軍第一○七醫院特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