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
長期以來,機械專業課程設置存在著工種劃分過細,專業面向性過窄,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缺乏各工種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的弊端,導致內容繁瑣、交叉重復,理論教學時數偏多,形成學生專業口徑過窄、人文教育薄弱、培養模式單一的局面。這種課程設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出現專業知識單一,對外專業甚至相近專業的有關知識卻知之甚少。故改革機械專業課程設置,培養復合型多種技能的技術工人是該專業發展的必經途徑。
一、專業發展導向
1.以行業為先導。職業學校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建立在行業的需求基礎之上,教與學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必須是緊貼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要求,能力標準的制訂、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材料的開發、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習者能力的確認等環節也都必須服從行業需求,以行業需求為先導來開展。
2.以學生為中心。職業學校教學的基本的原則是: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鍛煉,在活動中發展;教學設計中要求減少坐在課堂講授的時間,增加現場實作時間和學生討論的時間;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學生的實踐技能的訓練;教師以學生的需要為轉移,讓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均應圍繞學生而進行。
二、模塊式教學的確定
“寬基礎”指以培養學生具有關鍵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主要體現終身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發展后勁,既有文化課,也有專業理論課和技能課;“活模塊”指學生根據自己所報專業選擇學習的模塊,將被動學習學校指定課程變為主動學習所選課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重技能”指以技能訓練為主,以“適用”為原則,只要學生動手操作,做出合格的產品,哪怕學生筆試很差也視為合格,鼓勵學生多拿“技能等級證”,多提供給學生拿技能證的機會,培養學生具備多種職業崗位的技能;“工學結合”指將學校和工廠學習相結合,為了學生一進廠就能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從二年級開始每學期安排1~2個月的時間到廠里去學工,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適應:工廠,到就業時就能很自然的接受企業里的制度,融入到企業中去。該模式體現了一切以就業為主的教育特色。
模塊式教學課程模塊設置分為6大模塊:“文化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機模塊”、“電模塊”、“車模塊”、“學工實踐模塊”。每個大模塊又分為若干個小模塊,每個小模塊由一門課程組成。
三、模塊教學的實施
1.學分制模塊教學課時分配。為督促學生學習,模塊教學課程設置實行學分制,必修課占總學分的70%,選修課占總學分的30%(其中限選課占20%,任選課占10%)。學分制給予學生很多方面的自主權:學習專業自主選擇、選修課程層次與規格自主選擇、授課教師自主選擇、輔助工種與課程組合自主選擇等。這樣起到促使學生自主選修感興趣的、對自己今后發展有幫助的課程和工種。形成學生擇課而修,教師掛牌上課,學生擇師而學的局面,充分調動了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同時學校根據學生自選的專業、工種調用以上模塊作為必修模塊和限選模塊。以上所設模塊中的課程不是每門都要求學習,而是根據需要選定。任選課更是由學生自主選擇。這樣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一切又都在學校的控制管理之中。這種課程設置培養出來的學生,每人至少掌握兩門以上的工種專業知識,多數學生可以考取四五種技能等級證,成為能掌握多種技能的技術工人。
2.“寬基礎、活模塊、重技能、工學結合”。進入職高的學生基礎普遍較差,本專業學生培養的目標是多種技能的技術工人,這個定位是較適合現行職高生的。因此提出“寬基礎”的改革思路。由于現行職高生的基礎差,很多學生有的文化基礎課無論怎么學也無法達到教委的規定(如數學、外語等),而作為普通技術工人重點應在技能上,因此放寬基礎課。學校根據學生所選專業、層次提取模塊,模塊運用不能死,要靈活。上述的模塊中還可以分解出很多小的模塊,這就要根據學生所選專業而定。如車工的學生對汽車維修感興趣,就可以選修汽車維修專業的實習操作課,與此同時,校方就限選汽車維修專業的汽車構造理論知識課來與之匹配。當然以學生自選的為主,校方限選的作為補充。如果車工的學生考取了汽修等級證,而汽車構造沒考好,也認定該學生該項合格,也能拿到該項的學分。“工學結合”更是對“重技能”的補充。如果學生在“學工”中得到廠方的認可,學生做出的產品得到廠方的認可,那么學校就認為該學生所有與本次“學工”有關的課程為合格。由于學生自選專業、自選課程是相當靈活的,所以模塊的確定也將隨之靈活。只有模塊活了學生的自選專業、自選課程才能活起來,學生才能獲取更多的技能,這也就活了學分制。因此“寬基礎、活模塊、重技能、工學結合”在學分制中是相互滲透,不可分的。
綜上所述,要想改變目前技術工人才模式單一的現狀,培養出多種技能的復合型技術工人,就必須改革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實行富有時代特性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寬基礎、活模塊、重技能、工學結合”的新型課程設置模式。這樣才能增強職高畢業生在未來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