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志杰 金利民 孔俊峰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安全是企業永恒的追求。特別是從事火工品、藥劑等軍品生產的企業、員工,事事言必稱安全,“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技術規范”和“安全試驗規程”是每位員工的必修課和常修課。針對部分企業員工存在的僥幸及麻痹心理、習慣性違章、“無意識違章”等不安全現象和行為,筆者擬從心理學角度,通過分析“下意識”和“潛意識”造成的安全事故案例,解密違章作業人員的心理機理,提出應對控制“下意識”、養成“潛意識”的措施,為從事火工品、藥劑生產的高危作業企業的安全“金字塔”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發生“騎著毛驢找毛驢”的現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下意識”現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駕車時眼睛看著前方,頭腦中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不知不覺中到達目的地了,卻想不起自己是怎么處理那些復雜路況的。這就是“潛意識”在支配著我們的言行舉止。而在這種“下意識”和“潛意識”現象如果控制或作用不當,就會在生產作業過程釀成慘劇。
案例1:某公司在一次調試設備的過程中,一條液壓管路因破損而泄露,一名維修人員“下意識”地用手掌堵住液壓管的破損處,由于系統壓力急劇升高,壓力油瞬間穿透他的手掌噴了出來,造成傷害。
案例2:某化工廠在對三名轉崗員工進行試用期滿的現場實際操作考核時,發現均有一處“可怕”的違章動作,且驚人的相似。經詢問,該三名員工原從事同一工種,“可怕”動作是原工種“流傳”下來的,“不知不覺就那樣干了”。該廠及時對操作人員進行了強化培訓,從而糾正了一處嚴重的“潛意識”違章操作。
通過分析以上案例說明,雖然操作人員都存在著安全意識不強,責任心不到位,違章作業的主觀因素,但人大腦的“下意識”和“潛意識”作用不當也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由于我們對人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知識和規律認識不深,把握不準,通常把“下意識”和“潛意識”所產生的問題,一味歸結于責任者安全意識不強、違章操作,安全管理歸零工作因對深層次的原因或問題把握不準而流于形式。所以,要想找出深層次原因,并“對癥下藥”,切實解決安全隱患,還需要關注人的心理、生理狀態,研究人的“下意識”和“潛意識”現象及作用,對人所處的環境、工作狀態進行分析,才能找出針對性的安全歸零措施。
現代醫學證明,人的意識控制實際是由人的大腦內激素平衡來完成的。美國心理學家MJason在世界知名的《自然與科學》雜志撰文指出,人的大腦內部由褪黑激素(即睡眠激素)和興奮激素在此消彼長的相互作用下控制人的意識狀態。在人的規律生活中,提前2小時褪黑激素開始上升,2小時后,激素濃度最大,此時人的睡意最強烈。與此對應的是興奮激素濃度降低的過程。而在這相互消長過程的某個交叉點上通常稱為“臨界點”。這時,人的大腦容易產生短暫的意識模糊,為行為的控制混亂,即我們常感覺到的大腦一片空白。這種臨界時間維持的長短與人本身的體質、環境以及天氣狀況有因素有關。激素濃度的變化,也與所處的環境和狀況有關。在枯燥、漫長、單調的動作過程,褪黑激素容易上升;而當外界有刺激的、引人入勝的或有趣的事物時,興奮激素濃度易于上升。常見的違章是指那些在生產中經常出現、反復發生的違章作業行為。其中主要來自不良的作業傳統和工作習慣的習慣性違章,部分是由于個人特征缺陷出現的違章。
德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人類的心理結構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層次。潛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前意識是介于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一部分,意識則是心理結構的表層。如果把它們比做一座冰山的話,意識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水上部分,潛意識就是在深水的那一部分,而前意識則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可見可藏的部分了。弗洛伊德還認為人的言行舉止,只有少部分是由意識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潛意識所主宰,而且是主動、自覺地運作,人卻沒有覺察到??谡`、筆誤之類的錯誤其實就巧妙反映了人的潛意識心理。推而廣之,很多的意外失誤,甚至事故,都可以與潛意識緊密相連。
(1)他控監督
“下意識”現象持續時間很短,有時僅是瞬間發生。一旦發生這種現象,只要身邊有人提醒就能解決。但如果這一瞬間恰又與其它偶然因素相互作用,就會發生不可預見的事情,甚至事故。因此,建立相互提醒制度,加強他控監督,就能有效度過這一“可怕”瞬間。軍工產品在生產和靶場試驗過程中,制訂有相互提醒、呼喚應答的作業制度,這其中就有他控監督的科學意義,需要我們嚴格執行。
(2) 硬件彌補
“下意識”的行為是人體的自然規律,客觀存在卻是難以避免的,且發生的頻率高,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在進行軍品特別是火工品、藥劑的生產及性能試驗的模式和裝置結構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作業人員“下意識”現象的存在,在硬件設施上加以彌補,就能起到安全預防的作用。
(3)新鮮刺激
“下意識”現象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改變環境對減少甚至避免“下意識”現象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安全警示,加強對高危作業工序的管理和檢查,使操作者時刻繃緊安全之弦。此外,要根據作業規律,定期對高危崗位進行小幅調整??茖W證明,當一個人接觸新鮮事物時,就會產生新鮮感,有興趣,工作效果就好;反之,長期從事單調乏味的工作易于疲憊麻木,造成大腦內的褪黑激素濃度上升,出現臨界點的幾率就高。因此,調整員工崗位或分工,有利于降低臨界點的出現幾率。
(4) 抑制“臨界點”
采取輔助手段,錯開或抑制臨界點的出現??刹扇≌{整夜班、中午交接班時間,將其安排在人最容易出現“臨界點”或褪黑素激素濃度最高的時段,使高危操作時間避開臨界點,以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此外,還可以采取藥物或飲食刺激,抑制褪黑激素濃度的升高,如在太陽穴、鼻頭處涂抹風油精、清涼油,事前飲一杯濃茶或咖啡等。如長時間地從事某一單調動作時,可以采取甩甩手、拍打后腦勺的方法也可產生抑制作用。
(1)聽覺刺激
安全“潛意識”,是指個人安全動機和行為達到不知不覺、自覺又正確的程度。有統計顯示,一個概念被重復30次以上才會被潛意識所接受。所以,要用安全理念對高危人群進行反復不斷的聽覺刺激,讓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項操作規程都捻熟于操作人員的腦海里,使遵章守制、“我要安全”成為潛意識,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就會自覺地正確處理。
(2)視覺刺激
要把安全理念刻在每一位員工的心智中,需要把事故現場、表象圖案、文字以及血的教訓吸收過來,作為“難得”的教材來教育、警醒、告誡自己,并像電腦一樣儲存下來,進入我們人腦的潛意識,一旦遇到同樣的問題,它就會通過記憶系統,很快地將這種潛意識圖像顯現出來,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自覺地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3)危險預知訓練
危險預知訓練即“KYT”,開工前班組、工序人員對操作過程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查找、預知,并針對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制定措施,設計好排除或逃生動作、要領,并經反復訓練,使之植根于腦海,形成應變預知情況的“潛意識”及能力。
(4)養成習慣
有關研究發現,人要養成一個習慣并將其形成潛意識需要30天至40天,即一個習慣或潛意識的形成,是一種行為長時間持續的結果。因此,每一位員工要認真執行操作規程,包括理論知識或在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經驗或教訓(自己或他人的),不斷地反復地輸入自己的大腦里,并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或潛意識。

人的“下意識”和“潛意識”雖然不會直接造成安全事故,但如果在多種偶然因素特別是錯誤疊加的情況下,極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了解并掌握人大腦和行為的有關生理知識,針對性地制訂措施,并在安全工作中科學認真地對待、利用,可以提高安全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為從事火工品、藥劑生產的企業的安全“金字塔”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1]徐小華. 機務安全與人的“下意識”[J]. 《鐵道運營技術》,2005.2
[2]晉東化工廠《十年安全工作案例》,2010.5